当代文学史经典的阅读现状与研究对策

2020-01-25 16:10魏华莹
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

摘 要: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随着中国当代的建设发展,文学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具有着独特的时代意义。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如今,大学生在当代文学史经典的阅读上存在对当代文学陌生以及对当代文学史经典作品较为忽视的情况,这与阅读语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们已经很难回到作品所描绘的历史现场。因此,在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文学与作家成长背景、政治、历史的关系,应当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所处环境,尽量客观还原,帮助学生置于时代语境下开展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经典阅读;阅读语境

当代文学史课程一直是中文系学生的必修和主干课程,当前当代文学研究不断深入,当代文学创作实绩不断提升。然而,在近年来的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学生对当代文学陌生以及对当代文学史经典作品较为忽视的情况。因而笔者在所任教的大学中文系二年级本科生中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当代文学的阅读现状,了解学生对于文学史经典作品的认知与既有理解,更好地服务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一、当代文学史经典的阅读现状调查

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当代作家作品的理解。在学生喜欢的作家中,最受欢迎的是余华、余秋雨、金庸、汪曾祺、毕淑敏、王小波、PRIEST、唐家三少。个别提及:王小波、三毛、林清玄、叶广芩、张嘉佳、三毛、苏童、龙应台、迟子建、张晓风、史铁生、周国平、木心、路遥、阿城、陈忠实、孙犁、杨绛、贾平凹、莫言、刘慈欣、冯唐、七堇年、李碧华、王安忆、北岛、李佩甫。同时,学生们对这些作家作品的阅读较为分散,没有很明显的聚焦,还有不少同学坦言自己几乎不读当代作家作品。也有同学认为自己的文学阅读存在着杂、功利和消遣的特点,杂是指涉猎广,功利是指只读考试要求的必读书目,消遣是指个人偏爱犯罪小说和悬疑小说。

通过这份调查,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喜欢的多是畅销书作家或者被媒体广泛提及的作家。这也与当下环境有关,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与作家相关的话题都可能成为作家作品被阅读、被接受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除余华、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的个别作品被阅读之外,很多作家的作品学生根本没有涉猎。

这导致当代文学教学出现较为被动的局面。一方面,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学史背景了解甚少,缺乏理解的语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如果让他们重回那个时代、重温那些历史的曲折,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如何区分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经典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当代文学史教学来说,我们涉及的更多是文学史經典。这是因为当代离我们很近,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文学史经典是否能够纳入文学经典序列是一个未知数。就《青春之歌》来说,1958年1月出版后,一年时间,就加印至130万册,1959年,改编的同名电影轰动一时,再度扩大了原著的影响,到1990年止,累计发行500万册。曾经,青年学生是《青春之歌》主要的读者群,但现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这部作品,读原著也觉得没有味道,很难读完。只有在放电影时,同学们会对一些“一匹可爱的小马”等语言感兴趣,基本背离了阅读语境。这也说明,在当下,这部小资产阶级改造的成果之作被重读时,学生们已经很难回到那种历史现场。

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小说而言,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很多同学没有读过,之前的教学中也多有意忽略,但简单处理或者可以回避会影响到当代文学的完整性。因此,当代文学史经典作品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成为一个重要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作家与作品

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所处环境,尽量客观还原。埃斯卡皮讲:“文学同时属于个人智慧、抽象形式及集体结构这三个世界。”这需要我们做文学社会学还原,以“同情的、理解的眼光”重回历史现场。

比如《青春之歌》中,林道静选择的社会意义,即彰显了个人选择如何成为一代青年的选择。还有《创业史》以及柳青的道路选择。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柳青的《创业史》直接影响了新时期以后路遥等人的创作。但对于柳青《创业史》的评价却存在很多争议,人们对其文学价值以及人物的塑造也存在不同理解,但这些都不能影响到《创业史》的文学史价值及其对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柳青自身的道路选择让学生更多理解那代人的人生选择和创作意义:他从城市到农村,自愿落户黄埔村,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去,并数十年如一日,记录这项运动;他放弃欧化的语言,寻求与农民同声共气的语言形式;后来历经时代的变幻,他的续作多年未完成,在新时期完成后却已无意义。

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就是它在建立文学范式和代表文学时代方面的意义,而作品的文学价值则是看文学范式和文学时代已经确立之后它能够释放多大的审美能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这种范式和时代为它提供的审美空间。《创业史》1959年首先在《延河》上连载,第二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了单行本,并很快在评论界引起强烈反响,几乎一致将它视为“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史诗性”作品。这表明赵树理的时代已经终结,另一种类型的“农村题材小说”已经站稳了脚跟。这是《创业史》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但不能忽略的是,时代背景的多变一度使得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出现不同声音,如何引领学生理解当代作家作品并加以审视,也是日常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文学史与当代中国

提及当代文学,不能忽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毕竟,当代文学史的开端就是新政权的确立以及文艺重新确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方向。部分学生忽视当代文学史经典的阅读就是认为其与政治的关系过于紧密,影响了作品的文学性。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文学不仅自古以来就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采诗观风。《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 《国语·晋语》提出“有邪而正之”。汉赋“劝一讽百”。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肯定了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清代程廷祚在《诗论》中说: “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两端。”由此可见,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无法摆脱与政治的关系。而当代文学史恰恰是因为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步而具有了更多社会学意义,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历程。

比如贾平凹的小说与新时期以来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时期之初,当贾平凹以《满月儿》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时,他的作品和当时那个时代一样,充满着清新、自由、活泼的气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贾平凹写《商州》、写《浮躁》,写改革、写寻根,一直和80年代的文学、文化气息保持密切关系。20世纪90年代到来之时,整个国家转向市场经济,长篇小说《废都》的问世宣告一个时代终结,表达知识分子和人文时代不再的落寞和沧桑。在之后的创作中,贾平凹持续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他的《秦腔》《带灯》《极花》对日益凋敝的乡村进行了忠实的社会记录。可以说,贾平凹的个人创作史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史,城市问题、农村问题,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的自我、命运如何安放成为作家持续的关注和思考,也引发社会的极大关注,使得作品具有更多社会学意义。一定意义上,通读贾平凹的小说,可以发现新时期以来农村的各项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方方面面的问题。

同样,莫言的创作亦是如此。从早期的《红高粱》对于民族性的探讨,到《酒国》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蛙》对于社会政策的反思,莫言持续关注民族、民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绩的肯定。

从当代文学初期的工农兵形象,到新时期以来对于科学、知识的重新提倡,对于寻根、民间文化、道德传统的重新发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不断展现着发展变化中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作品追求人类普遍情感和共同意识,推动着当代文学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国家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到这一层面,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史与当代中国的同构关系,以及理解、把握这一学科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魏华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小说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
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研究
一树一树的花开,写给春天的信笺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思考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略论经典阅读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位置
如何在经典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经典阅读指导方法之我见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