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2020-01-25 16:06胡联刘子杰孟婷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胡联 刘子杰 孟婷

摘 要:从旅游业绩竞争力、环境支持力和潜在发展力三个方面选取9个指标,从而构建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法(FA)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存在较强的异质性,长江下游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明显强于中上游地区。其中,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地的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大于零,其余7个省市综合评价得分小于零。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按照经过标准化的9个指标数据大致划分为旅游潜力型、旅游强省型和旅游大省型三种类型,从而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提升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水平的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长江经济带;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5-0079-09

一、引言

旅游业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重要产业,除此之外,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产业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更能加快“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同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2010-2015年)期间,我国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度为10.2%。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2018年我国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增长到5.97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5%。旅游业依靠其独特的引领带动性、环境友好性成为新时代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央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业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规划战略高度,这项政策拓宽了长江流域省际、城区和县域的旅游交互发展的视野,并为其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截至2015年年底,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区域的11省市旅游总人次已经达到了49.3亿,占全国国内外旅游总人次的46.5%。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召开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推进会,会中强调要全面统筹规划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构建协同、共享的流域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研究,不仅助力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更为其他省市地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提供示范。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省域等层面,从整体旅游竞争力、乡村旅游竞争力以及森林旅游竞争力等角度,分析影响旅游竞争力的因素,但缺乏对于经济发展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相比以往文献,本文贡献在于:首先,将以长江经济带省市为空间单元,立足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现状以及发展情况,构建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综合因子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次,进一步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11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划分为三种类型,旨在为优化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的空间结构,构建科学有序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并推动省市间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旅游竞争力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开启较早。20世纪末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中,将“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旅游业研究;Crouch等(1995)[1]首次构建旅游竞争力的概念模型;Stefan Gssling(2004)[2]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欧洲部分城市进行旅游竞争力评价;Enright和Bendegul Okumus等(2005)[3]对香港、曼谷和新加坡等地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Hanafiah(2013)[4]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探究人文、自然资源对旅游业的影响;Daria Mendola等(2017)[5]以伦敦、悉尼等为例,研究地方政府管理及通信技术发展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Masih Mahsa等(2018)[6]通过AHP(层次分析)比较了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和旅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结构清晰的定性研究框架;蒋生楠等(2019)[7]研究发现非洲不同区域间旅游业发展差异明显,中西部国家旅客增长速度整体上落后于南部、北部和东部非洲国家。

国内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省级、区域和城市等层面展开。在国家层面,汪侠等(2018)[8]通过研究贫困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情况发现,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整体较弱,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吴姗姗等(2015)[9]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发现,环境、支持、氛围和经济等因素导致的游客感知对国家旅游竞争力有正向影响;邹泉(2018)[10]从旅游投入以及旅游产出两个维度,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价我国31个省市旅游业发展;冯学钢、沈虹等(2009)[11]通过构建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我国旅游投入产出效率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且大多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在省级层面,倪向丽(2018)[12]从经济、贸易、文化、生态等八个方面对31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四类;黄元豪等(2017)[13]研究发现,省域的森林旅游竞争力差异显著,随时间变化整体有所提高;李博、秦欢(2019)[14]等研究发现,省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发展水平不均衡,且竞争力等级隨着阶段不同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演化规律。在区域层面,李国兵等(2019)[15]研究珠三角区域间旅游竞争力时发现,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水平间存在匹配度不高现象;孙黄平等(2017)[16]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表明其整体竞争力较高,但区域间差距大,呈现中部地区强、南北部地区弱的格局;邹光勇等(2013)[17]引入两阶段博弈法,发现区域同质化程度与旅游竞争力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省市层面的研究较多,王新越(2019)[18]等对山东省17市乡村旅游进行研究认为,资源、环境、经济等对竞争力有制约作用;陈沛然等(2017)[19]研究发现,广东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张涛(2019)[20]对山东省17城市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发现城际间旅游竞争力差距较大,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格局;瞿华等(2019)[21]研究发现,广东省内旅游竞争力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整体上各地市的旅游也具有较显著的自相关性;郭伟等(2011)[22]采用生态定位测评理论,从多个维度,构建出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的双扇形空间格局。赵伟[23]、付智[24]等学者从县域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县域间空间邻近效应明显、有集聚分布态势;高爱霞、满广富等(2019)[25]对泰安市全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发现泰安市在价值、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组织等四个方面均处于良好水平,旅游竞争的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可参考价值,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主要选取的是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涉及旅游业发展潜力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指标较少,因而尚需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改善。二是在研究角度方面,大多学者从时间角度展开研究,忽视了对空间角度的对比研究,因此,未能较完整地诠释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及经济区域中城际间旅游的关联性。

三、模型介绍

(一)因子分析法

在探究实际问题时,为了对问题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完整认识和把握,往往会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数据变量。虽然多维度数据能全方位较准确地描述事物,但据此建立客观参数模型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与不确定性关系常常会导致实际模型构建与预期模型的偏差较大。因此未解决数据的丢失以及整合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常用的多元模型变量降维的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FA)。其特点有:①各因子包含原始变量内部绝大部分信息;②各因子之间的线性关联具有极低的显著性;③因子的命名具有较高的可解释性。综上所述,因子分析(FA)是一种将庞大原始变量浓缩为少数可解释因子的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此本文将运用因子分析法来减少多元变量维度。

(二)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是根据数据特征建立模型简化相关数据的一种高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实际问题,广泛应用在各类领域。聚类分析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亲疏程度”,将研究对象划分成类,把诸多相似特征的样本分在同一组,不相似的样本被分到另一些组中,使得样本集内部内聚性强,样本集之间的耦合性弱,达到实现聚类的目的。

系统聚类分析又称谱系分析,是一种特殊的聚类分析方法,其进行聚类的样本类型广泛且类间距离计算方法和结果表示方法也较为丰富。因此,本文考虑用不同类别的样本之间距离平方的平均值(即组间连接法)对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四、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7年数据,选取了旅游业绩竞争力、环境支持力和潜在发展力三类指标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省市的旅游竞争力。各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8》《中国宏观统计年鉴2018》,指标体系详如表1所示。

(一)旅游业绩竞争力

拉动经济增长是省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巨大动力,因此旅游业绩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衡量地区旅游的发展水平和实力。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和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两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地区的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景区营业收入反映了旅游产业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一方面直接反映了旅游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游客需要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开支从而体现了对经济的间接拉动作用。

(二)旅游潜在发展力

不同于旅游业绩竞争力反映的是地区当前的旅游水平,旅游潜在发展力能够体现出地区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选取旅游景区总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区GDP中第三产业占比等三个二级指标来综合衡量省市的旅游的潜在发展力。旅游景区总数是旅游的基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体现居民的消费能力,体现居民在旅游上进行消费的可能性和水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旅游产业不仅局限于自然旅游景区还拓宽至文化、商贸等第三产业。

(三)旅游环境支持力

旅游环境支持力由环境质量、服务水平在内的软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住宿条件等硬环境共同组成,旅游地整体环境的优劣在旅游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星级饭店数目、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四个二级指标衡量地区的旅游环境支持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体现了地区的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質量;星级饭店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服务水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反映公共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体现出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表2)。

五、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的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值为0.609(>0.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1,公因子方差的提取度均大于0.78,表明本研究样本个数充足,并且相关关系矩阵为非单位矩阵,适合展开因子分析(见表3)。

通过分析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整体水平较高但竞争力水平差距悬殊,且明显呈现出长江下游的旅游竞争力强于长江中上游的特征,综合评价得分区间为1.302到-0.755,位于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上海等三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内陆省份。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以及位于长江中部的安徽4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得分为正值,排名前4位。其中,江苏的旅游发展最具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为1.302,是排名第2的浙江得分的1.584倍,比排名第3的上海的综合得分高1.226分。而排名靠后的7个省的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均小于0,且排名最后的贵州的综合得分仅为-0.755分,较排名第10位的云南省低0.295分。

具体分析各省市在环境支持力、潜在发展力和业绩竞争力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江苏、浙江、云南三省在旅游环境竞争力上排名前三,其中江苏、浙江两省在旅游环境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上均表现不俗,两省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星级饭店饭店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四项二级指标上均位于前四。上海、浙江和江苏三地在旅游潜在发展力上排名前三,其中上海市尽管旅游景区总数仅为97家,相比江苏省的638家,差距悬殊,但其在人均国内总产值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江西、江苏、安徽三省在旅游业绩竞争力上排名前三,其中江西省虽然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为1.6亿人次,但旅游景区营业收入高达538.58亿元,人均景区花费达到336.61元,说明该省旅游景区在将人流量转化为营收上做得很好。

(二)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系统聚类分析

为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基于本文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经过Z得分标准化的指标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见图1)。按取阈值为20,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大致分为旅游潜力型、旅游强省型和旅游大省型三种类型(见表6)。

旅游潜力型的地区为上海市,该市在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建设投入的表现具有示范意义。上海市虽然在自然旅游资源上不具竞争力,但由于经济发达、辅助设施建设完善,同时具有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极具竞争力。仅崇明区在“世界级生态岛”的发展规划中,旅游人数就从2016年的490万人次提升到2018年的635万人次。此外上海市瞄准旅游新消费、新体验趋势,依托自身经济优势打造都市生活、商务会馆、科技时尚等多元旅游方式,今后的旅游产业将大放光彩。

旅游强省型的省份为江苏和浙江,这两省在发展旅游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旅游景区数上遥遥领先,经济、服务等环境支持力水平也位于前列。浙江有乌镇、西湖、千岛湖等著名景点,2016年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达到5.14亿人次;江苏有瘦西湖、夫子庙、苏州园林等知名景点,2016年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也超过3.47亿人次。同时两省的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也仅落后于上海市,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和上升空间。

旅游大省型的省市为江西、四川、安徽、贵州、重庆、云南、湖南、湖北,该类型的省市在环境支持力、潜在发展力、业绩竞争力这三项竞争力的某一项或两项上具有不俗的表现,但由于存在明显竞争短板使得整体竞争力仍有待加强。其中,江西省在业绩竞争力上排名首位,然而在环境竞争力上排名末位,江西省的旅游景区收入超过538亿,但是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明显落后,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仅为8.8标台,与江苏省的差距接近2倍。四川的环境支持力、潜在发展力及业绩竞争力得分分别为-0.277、-0.355、0.496,排名分别位居长江经济带省市中的第7、6、4名。与江西类似,四川的业绩竞争力水平相对较高,而环境支持力则相对较低。2019年,四川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11594亿元),同比增长14.7%。但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因此近年来,四川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全力打造生态康养产业,为巴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赋予了新动能,进而提升了四川旅游竞争力水平。安徽在环境支持力、业绩竞争力两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二者得分均为正数,且排名分别位居第6、4位。表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安徽省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也在迅速提高。但潜在发展力得分相对偏低,仅有-0.774分。从安徽整体的发展格局来看,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皖北地区的旅游资源结构则相对单一,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因而,安徽整体的旅游发展潜力尚有不足,未来应当加强皖北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找准皖北区域旅游发展定位,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皖北文旅产业的“金招牌”,从而协调皖南和皖北地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共享旅游资源要素,进一步增强安徽整体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贵州的环境支持力、潜在发展力、业绩竞争力等三项因子得分排名分别为第8、9、10名,均处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的较低水平。由于贵州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相较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省市仍处于劣势。因此,经济发展的欠缺,导致贵州对旅游业专业人才的吸引力相对匮乏,进而导致其自身的旅游資源尚未能完全整合,旅游业与其衍生产业的联动效应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但贵州享有优质的民族地区旅游环境、丰裕的特色旅游产品,这也为其成为旅游大省奠定了坚厚的基础。作为山城的重庆,在潜在发展力和业绩竞争力得分两方面成绩相对突出。表明随着重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其特有的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为自身旅游业提质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但环境支持力得分相对偏低仅有-0.997,这可能是由于在重庆星级饭店数量、人均道路面积等旅游配套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供给存在明显不足。因而,重庆被列于旅游大省型省市之中。云南省在环境竞争力上排名第3位,然而在潜在发展力和业绩竞争力上两项上均处于末位,拥有香格里拉、丽江古城等景点被称为“旅游天堂”之称的云南因地理位置的劣势,2016年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仅为1.04亿人次,因经济基础较差当地居民的旅游需求明显不足。湖南的环境支持力、潜在发展力得分排名分别位居第4、5位,表明其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面成效斐然。但由于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产品供给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湖南在旅游业绩方面的竞争力相对偏低。未来,湖南应当统筹协调“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雪峰山”“大湘南”等五大旅游板块,以培育区域旅游品牌为核心,推动湖南省内构建旅游共同体,从而充分挖掘整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湖南旅游的知名度,提高其旅游产业的营业收入。湖北在环境竞争力、潜在发展力、业绩竞争力三项因子得分分别为0.154、-0.515、-0.784,其排名分别位居第5、7、9位。尽管湖北在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及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量等方面的表现不俗,但其在旅游景区的营业收入、旅游景区数量方面,相较于旅游潜力型和旅游强省型省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湖北也位居旅游大省型行列之中。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旅游业绩竞争力、潜在发展力、环境支持力三个方面选取9个指标构建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如下结论:江苏、浙江以及上海3个省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占据前三位,重庆、云南、贵州三省排名后三位。长江经济带省市旅游竞争力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沿海省市的旅游竞争力显著高于内陆地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按照经过Z得分标准化的9个指标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旅游潜力型、旅游强省型和旅游大省型等三种类型。其中,上海市为旅游潜力型;江苏、浙江两省为旅游强省型;江西、四川、安徽、贵州、重庆、云南、湖南、湖北这8个省市为旅游大省型。旅游潜力型地区在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建设投入上做得较好;旅游强省型地区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优异的环境支持和设施保障旅游竞争力极高;旅游大省型地区或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或具有良好的环境支持,但在综合水平上仍有待加强。

为提升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特征发展旅游产业

从省市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旅游资源、设施建设、服务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于上海这类缺乏自然旅游资源,但设施完善并且资本丰裕的地区可通过开发劳动密集型的高档旅游项目实现旅游经济增长,同时需要注意保持道路的通畅,以免因道路拥挤抑制了游客的游览兴趣。对于江苏、浙江、安徽这类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且基本旅游基础建设较为完善的省份,应通过旅游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观光,通过景区保护工作的加强实现可持续发展[11]。对于云南、贵州这类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地区,继续发展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增加旅游產业的经济利润。

(二)通力合作,提高全域旅游竞争力

旅游产业存在着空间效应和近邻效应,“长江国际黄金旅游经济带”的成功建设需要沿线11个省市的协同推进[12],需要打破区域壁垒,整合沿线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建立统一的长江经济带旅游信息平台,实现旅游景点的共同建设、旅游经验和旅游人才的交流、旅游企业的合作依据营销的一体化,将其培育成为最具优势、最富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3]。

(三)创新发展,提高旅游产业价值链

依据旅游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发展满足新兴需求的新旅游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新需求。加大旅游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以此带动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旅游产业价值链[14],加大在住宿、购物和娱乐方面的投入,合理建设高、中、低档的宾馆比例,满足不同经济层次的旅客需求;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类商品购物店,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以提高购物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打造当地特色的娱乐项目,开发以“教育+旅行”为核心的研学旅行模式[15],给游客提供更多样的选择,给游客留下更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汪侠,刘丹丽,沈丽,等.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18,40(2):369-380.

[2]吴姗姗,吴晋峰,王云弟,等.国家旅游竞争力与游客感知的关系研究——以旅华欧美游客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202-208.

[3]倪向丽.我国省际旅游产业竞争力因子聚类评估[J].统计与决策,2018,34(21):54-56.

[4]黄元豪,陈秋华,修新田.基于时序主成分法的省域森林旅游竞争力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7,37(6):45-51.

[5]李国兵,田亚平.珠三角区间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及其效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9,(1):1-14.

[6]孙黄平,张允翔,申鹏鹏,等.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新阶段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2):214-218.

[7]王新越,朱文亮.山东省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1):147-155.

[8]陈沛然,张落成.广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7,34(6):701-711.

[9]赵伟,李子蓉,李蕊蕊,等.福建省县域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3):183-190.

[10]付智,刘慧芝,梁龙武.全域视角下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8,34(22):60-64.

[11]张祥,李艳,谢双玉.长江经济带旅游合作:潜力、障碍与突破[J].经济问题探索,2018,(3):90-95.

[12] 吴云峰,张景静.吉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4):78-83.

[13]尹长丰.乡村振兴战略下环巢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85-89.

[14]倪向丽,吕宛青,宋乐.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下住宿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云南昆明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3):90-96.

[15]彭小珊,毕燕,兰瑛.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2):93-100.

Abstract:The paper intends to select indicator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ourism performance competitiveness, environmental support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and build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actor analyses are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the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astal areas is obvious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inland areas. Among them,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s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and Anhui are greater than 0, and the scores of the remaining 7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less than 0. Furthermore, the cluster analysis is used to divide the 11 indicator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to nin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Z-score standardization: tourism potential, tourism strong province and tourism provinc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re propo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factor analysis

编辑:邹蕊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