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坚林
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是学校的核心问题,更是校长的办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学校培养目标,而怎样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问题。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构建学校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从学校的教育哲学的高度入手,重构学校的培养目标,并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相向而行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内涵发展。
一、个性化的学校培养目标是学校课程重构的重要前提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学校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提升。很多学校通过校本化改造、自主开发、引进整合等方式重构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意图通过课程的特色化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学校在课程重构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要么片面追求课程数量,造成门类繁多;要么一哄而上,导致课程大同小异,毫无特色。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原因在于学校没有自己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并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来重构自己的学校课程。说到学校培养目标,真正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学校从实际出发,针对培养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因地制宜而制定出来个性化的目标。也就是每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只有确定个性化的学校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来重建学校课程,学校的课程体系才能特色化,学校才能特色发展。
二、分解培养目标中的关键素养是学校课程重构的关键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部分学校有了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例如有一所学校提出“培养科技脑、中国心、世界观的小公民”。但比较这个学校的课程体系发现,学校课程跟别的学校大同小异,没有特别的科技课程,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际理解课程,没有这些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了。我们也高兴了看到有相当多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园岭实验学校,学校以“让每一个孩子充满童年微笑”为培养目标,坚持“五笑”并举,通过建设微笑校园、构建微笑课堂、培养微笑少年、打造微笑教师、形成微笑团队为实施途径,进一步统整各项工作,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摘到自己的星星,以六年的微笑成就孩子一生的微笑。有了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只是为重构课程体系提供了可能,要真正建立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关键在于正确分解培养目标中的关键素养,并建立能实现这一素养的课程板块才行。比如福強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阅读好、运动好、习惯好、有特长的小公民”,关键素养是阅读、运动、习惯和特长,为提高这些关键素养,学校构建了“种子课程体系”,下面分设了阅读课程、运动课程、习惯课程和特长课程,分别对应学校培养目标中的关键素养。正确分解培养目标中关键素养并构建学校课程的学校还有很多,例如“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她的关键素养是幸福;“培养自信的中国人”,她的关键素养就是自信和传统文化,学校也有相应的课程板块;例如培养现代城市人,关键素养是城市人,学校有相应的“和雅课程”。
三、建立目标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是学校课程重构的保障
学校的课程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一劳永逸的,还需要建立一个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动态化的课程评价机制,目的是评估学校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吻合度,找出实际结果与目标设定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如果课程内容的原因,可重新开发或者选择课程;如果是课程实施的问题,就需要改进学校管理,或者提高课堂质量。科学的、优质的学校课程建设一定是在动态中发展、在目标下优化,因此建立课程定期评价机制,对学校课程重构非常重要。
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两者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两者关系紧密,相互依存,只要基于学校培养目标来重构学校课程,以目标的个性化主导课程的特色化,才能避免目标与课程两张皮现象出现,才能以学校课程特色化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