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本文着力研究在信息化教学中,校本阅读与电子图书平台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平台在阅读推进中的掌控作用,探索建立阅读内容方法科学评价机制。
一、阅读可知,实现内容生长
(一)借助平台综合数据分析,推送海量阅读资源
利用信息平台,并根据孩子“能力维度、喜好分析、阅读曲线”等方面日常数据收集反馈结果,挑选新改编的部编本教材推荐书目统一发送给学生,同时分级发送书单供孩子们个性化阅读。学生还可以采用“听书”的方式进行多元化阅读。迎合了不同个体的阅读喜好,打破了孩子们在阅读课中或学校或家中阅读资源有限、阅读方式单一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海量阅读。
(二)基于平台书籍信息检索,辅助教师内容甄选
在书籍选取时需要老师们进行认真甄别、筛选。相对于人工挑选,平台的潜在技术避开了现有的“劣质书”。其次是“师先读,生后读”,人性化的挑选作为辅助,筛选适合的书籍,保证阅读内容健康科学。这样阅读空间更纯净,更周到,更有保障性,为孩子们健康的阅读世界保驾护航。
(三)基于平台可视化阅读进度,调控学生阅读内容
现有信息平台包罗了各学科、各年级、各领域专题资源,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挑选好各类书籍,推送给孩子们,避免孩子“抓瞎”的局面,保证阅读拓展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能根据具体学情和年段的划分,井然布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难度的递增。不仅让孩子们的阅读节奏更有序,让班级共读步调一致,同时让阅读变成源源不断的浸润,潜移默化提升阅读能力。
二、阅读可导,实现方法生长
(一)设定阅读指标,动态掌握进度
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少部分孩子兴趣欠缺则需要老师介入引导。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阅读计划,通过阅读打卡来促进阅读。例如,我们在阅读《鼹鼠的月亮河》时,我在平台上设置好每日阅读的内容(页码区域),让学生进行定期打卡,或图片或朗读或文字反馈。事实证明,这样的“强制”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们阅读提供一个目标,列出书单及规划读书的时间界限,能有效督促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循序渐进,从量到质慢慢发生变化,并从中获得情感满足。
(二)引导阅读得法,阅读提升效果
在我们的校本阅读课程推行研究中,借助信息平台的优势,整合优化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外阅读的基本模式:导读引入—活动推动—交流引导。
一是结合多媒体进行阅读引导。首先利用平台丰富的导课资源优势,整合资源,然后在导读课中进行多媒体展示。轻松欢乐的导读课,富有创造性的课后任务,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也让孩子们对书中的精彩多了一份期待。
二是利用批注展示传授阅读方法。在阅读课中,截取文章章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借助原有资源进行投屏示范,让学生直观立体看到在读这一段文字时,老师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圈点勾画,又是如何写下自己读书的感受。
三是设置多维度思考导向。阅读课后,我带领孩子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另外,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在平台上进行能力大闯关测试,平台上已经设置好了一套完整的测试题目,从不同维度指标(字词掌握,信息提取,归纳推理,想象拓展)唤起学生阅读思考,增大了挑战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力,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是推动阅读成果展示。每次在任务驱动下,完成后会在平台中进行“晒一晒”我的阅读批注照片;“说一说”我的阅读感悟思考;“读一读”我的阅读感受体会。通过“晒”的形式,不仅催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动力,也给孩子们在阅读交流上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平台,促进阅读效能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由建组,自行发布学习成果,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点赞,互相研讨,开展线上交流会。家长和老师在旁观察引导,把班级阅读推向另一个高度。
三、阅读可管,实现评价生长
信息化平台有着传统书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借助阅读平台可以准确地记录学生的阅读字数、阅读时长等数据。当信息平台直观显示学生阅读字数、阅读时长、阅读点赞率的排行榜时,學生激动、自豪,无形中推动班级读书的氛围。
与此同时,我会根据阅读动态,进行线上直播交流会、线下小组读书会增加展示机会,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同时和班级其他奖励挂钩,激发阅读热情,构建阅读新氛围。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