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好好看·《捣练图》(下)

2020-01-20 21:45田玉彬
青年文摘(彩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班婕妤花子折枝

田玉彬

搗练的女子

这一期我们继续看《捣练图》。先请你看这些女士的额头。她们额上有图案,那叫“花钿(diàn)”。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曾经流行过很长时期。

做花钿的材料多种多样,既有金箔、纸这种你能想到的,也有我们一般想不到的,比如鱼鳃骨、云母片。此外还有更有趣的,《清异录》中记载,五代后唐宫人还用蜻蜓翅膀做花钿。原文是,“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花钿也叫花子,“折枝花子”是花钿的一种。

花钿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圆点。复杂些的是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多见。此外还有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

花钿怎样贴上去呢?花钿背面涂有一层特别的胶,使用时,把花钿凑近唇前,朝背面呵嘘热气,胶就发黏了。这种胶就叫“呵胶”。宋代叶廷圭《海录碎事·卷十四·百工医技部》:“呵胶出虏中,可以羽箭,又宜妇人贴花钿,呵嘘随融,故谓之‘呵胶。”粘箭羽都没问题,用来贴花钿就更不在话下了。如果呵气不够,或者哪个女孩子懒得呵气,也可以直接用舌尖儿轻点花钿背面,润湿后就能粘贴了。

再请你看她们的发饰。那发饰像梳子?哦,不是像,本来就是梳子。唐代女子喜欢在发髻上插几把梳子当装饰。梳子的材料,讲究的会用金、银、玉、象牙等。使用梳子的数量可以多到十来把。使用时,把梳齿插进头发里,露出半月形的梳背。

现在我们再回来说捣练。杵与砧撞击,是会发出声音的,这就是著名的“捣练声”(也称“捣衣”“捣素”)。之所以说“著名”,是因为有太多诗人描写过它。比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比如杜甫的《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南唐后主李煜也写过一首小令《捣练子令·深院静》,境界不如唐诗大,却楚楚动人:“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也许你注意到了,在文人笔下,捣练声总是与秋夜、寒月联系在一起的,饱含着思念、寂寞、无奈的情感。经过文人们的反复抒写,捣练声就成了代表相思之情的著名意象。这一意象的源头,也许可以追溯到汉代。相传,西汉著名才女班婕妤(jié yú)写过一篇《捣素赋》。在她的笔下,杵和砧虽不是乐器,却能和金玉乐器媲美。她们凭着心情的变化,捶捣出轻重缓急的音调。班婕妤也写到了秋风和月光,在秋夜里,月光如同清凉的流水,更让人觉得衣单身寒。捣练结束了,女孩走回住处。她想,前途渺茫,青春易逝,没有着落的日子何时才是头呢?辞别的信封好了却又拆开重写,行李捆好了却又解开再捆,这样纠结不已,自己也惭愧啊!没有办法,只有独自在空房里掩面悲泣。读了这些诗,回头再看《捣练图》中的女子,她们捣练时在想什么呢?噫,也许,她们什么也没想,是我们想多了吧。

猜你喜欢
班婕妤花子折枝
合欢扇
母牛“花子”
回望班婕妤
班婕妤,世间最具才情却孤独的女子
江城
再说“花子”
时光杂货铺
金缕衣
花子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