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圣喵大师
不久前,读者小萌给我发来一条消息。她说看到我文章的配图经常是动漫图片,感觉我不排斥二次元。可网上和现实生活中到处是对Co s p l a y(角色扮演)的攻击和谩骂,她感觉很委屈,希望听听我的意见。让小萌无比伤心的是,网友的评论对C o s p l a y极度不友好,都在嘲讽“C o s圈乱,90后二次元不懂事带坏社会风气”等,点赞还很高,都过千甚至近万。
由这个事,我想到我们在判断一件事物时,往往会被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或感觉所迷惑,忽略调查未知信息的重要性,于是得出一个偏颇的结论。
一位美国教授来国内高校交流,有位年轻有为的副教授M跟他打了招呼,随行的翻译人员是英语系的志愿者,志愿者向美国教授介绍这是一位“vi c e p r o f e s s o r”。显然志愿者用错了词语,副教授翻译过来是“associate professor”,志愿者以为副总统是“vice president”,就把“vice”理解为“副”,实际“v i c e”的意思是“不道德的”。于是开会的时候,M坐在第一排,教授理解为“他心里有鬼”。接着在聊天中,其他人谈到了M的一些事,但教授几乎都把这些事看作是坏人的象征,“不道德的教授”有了更多东西佐证。
一个偶然的原因,翻译把误会解開了,教授对M心生歉意。教授晚上睡觉前再把M的行为思索了一遍,突然觉得,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用专业术语来讲,这就叫“认知失调”,在评价一个人时,某些感觉压制了大脑的理性思维,使得后面的判断跟着走了歪路。
在《隐性逻辑》一书中,心理学家杰弗里·哈道克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一组人回忆六个体现自己自信的事例,回忆过程很快,测试者在结束后表现得自信满满。另一组人要求回忆十二个事例,回忆过程不是很顺利,大多数人没能在时间结束前完成。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缺乏自信心,开始怀疑人生、自怨自艾,实际上他们基本都回忆出了六个以上事例。
可见,即便是我们贯穿一生的自我评价,也会被当时的感觉所欺骗,它阻止我们对事情的全貌进行了解,使我们始终处于偏见和拒绝的状态中。我们就这样一步步被自己的原有思维带进死胡同,渐渐地拒绝新生事物,也渐渐被新时代淘汰。
在我还是中学老师时,我也是排斥Co s p l ay的,直到我遇见了“皮城女警”,一个喜欢Cosplay《英雄联盟》中皮城女警的女孩,她告诉我,C o s p l a y爱好者们在进行偶像装扮时,会把偶像的某些性格和意志品质带到自己的内心,使其成为一种精神支柱。所以我的网名带着“剑圣”两个字,即便我不用穿剑圣的衣服,我也明白“真正的大师,永远都怀着一颗学徒的心”“不要害怕未知的事物”等道理有多重要。
用恋爱学的话说,皮城姑娘对我完成了一个“赋格”,即她把自己擅长的东西,转移了一部分给我,成了我的力量。用心理学的话说,我打破了我原本的人格面具,用新事物整合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释放了真我,完成了成长。
人格面具是心理学大师荣格的重要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格面具,我们把自己的本性压制在人格面具下,用一个职业性的外在身份赢得社会认可,这就是我们主面具的功能。但一个人若是过分刻意地展现自己的主面具,就容易迷失自我,对自己的内心情感和需要缺乏考虑,失去对新生事情的接受能力,变得茫然而缺乏独立性。最终让自己生活得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对C o s p l a y偏见太深的朋友们,确实扮演了一个好学生的角色,可这也使得他们失去了认识小萌这样的好姑娘的机会。
荣格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打破人格面具的过程,然后把其他面具统合到整体人格上。有款游戏叫《虚拟人生》,主角要打败魔王,就得在人生中经历各种职业,每个职业都会给主角带来一种特性,整合了这些特性,才能去挑战魔王。
所以我在努力当一个斜杠青年,教师、作家、主播、电竞选手、Co s p l ay爱好者、咖啡师、“猫学家”,很多职业不是用来赚钱,而是用来给我提供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说:“阻止你认识陌生事物的,就是陌生本身;妨碍你理解熟悉事物的,恰恰是熟悉。”
人生这场游戏,你有个秘密的协助者,那就是“真正的你”,他是一个无限的自我、扩展的自我。
所谓真正的你意味着:整合了多重面具,远离“应该”,不再去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再取悦他人,向着自我导向转变,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转向生存的复杂性,转向对经验的开放体验,转向接纳他人,转向自我信任。
大浪淘沙//摘自《掌控情绪,从来都不靠忍》,浙江大学出版社,狐狸狐狸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