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模式在提升门诊服务品质中的实践探究

2020-01-20 03:40马绽梅应争先王静雅杜金刊
中国医院 2020年4期
关键词:等候挂号门诊

■ 马绽梅 应争先 王静雅 杜金刊

近年来,“如何提高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一直是医院及社会关注的焦点[1]。东阳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依托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注重培训员工服务技能,有效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等,多措并举提升患者的就诊体验,满意度持续提升。

1 提升门诊患者就诊体验的具体措施

1.1 整合资源,提高患者就诊效率

1.1.1 整合医生资源,合理调整出诊安排,推行门诊备班制度,动态管理出诊医生数量。分析1周内每日门诊量、上下午患者流量,科学调整医生的出诊安排。医生实行病房门诊一体化管理,推行各科门诊备班制度,候诊人数与诊间数比≥25∶1时,增加出诊医生数量。随着季节变化、各科室门诊量变动,分析诊室利用率,动态调整普通门诊、专家专科门诊、辅助检查科室窗口的医生出诊数量,有效分流患者,减轻候诊区的压力,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2]。

1.1.2 成立多学科会诊中心,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治模式,汇聚多科专家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患者一次挂号可以见到全部相关学科的专家,避免多次挂号,往返奔波,提高患者的就诊效率;同时,专家们经充分讨论,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确定治疗方案。

1.1.3 全程预约,精细号源管理。近年来,医院始终致力于预约挂号工作的持续改进,陆续推出电话、诊间、自助机、微信、网络、第三方APP等多种预约挂号途径。以半小时为单位的预约就诊和检查融入患者的就诊过程,实现全程预约模式。减少患者等候时间,优化医疗资源的安排。

根据专业性、季节性、专家特性及看诊速度,个性化设置医生每半小时的看诊数量。合理分流高峰时段就诊人群。依据每位专家的看诊习惯、速度,可设置不同的起点和终点时间。冬天患者来院迟,第一时间段预约号源设置适当增加。通过精确统计、合理设置号源,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避免了患者在医院的无效等候。

1.1.4 合理布局,实行门诊区域化功能整合。“足不出层”就可以实现所有的看诊、检查,妇科、产科诊区配置了B超、体液检查等;内科检查区集中了心电图、B超、肺功能及胃镜、肠镜、气管镜等内镜检查;骨科诊区与放射科邻近。在清晰的标识引导下,让患者就诊变得简单、快捷。

1.2 依托智能化手段,提供信息化便民措施

1.2.1 拓展挂号、缴费方式,倡行自助服务。广泛宣传自助机、诊间、银联卡、手机APP、微信、医保移动端等挂号、缴费方式,旨在有效缩短或消除在院排队挂号缴费环节。配置自助制卡机6台,自助挂号充值缴费机40台,自助打印报告机30台,综合查询机2台,非人工挂号率≥72%,非人工缴费率≥45%。倡行门诊全流程的自助服务,节省人力,改善就医秩序,分流患者,高效便民。

1.2.2 依托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的全流程医疗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门诊的“三长一短”现象。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平台、APP、诊前化验服务、手机移动支付平台、健康服务平台等;构建了医院与患者的实时互动平台,短信提醒预约就诊和检查时间、查询等候人数,检查结果自动推送等。从院前的智能分诊、专家预约、在线挂号,到院中的院内导航、候诊检查、一站式服务、诊疗计划,再到院后的随访咨询、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这些智慧化的服务举措将院前、院中和院后服务全程贯穿起来,患者安心就医、明白就医,显著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3]。

1.2.3 成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位于门诊大厅,集医疗咨询、医保咨询、相关证件办理、相关医疗证明的审核、小件物品寄存、失物招领等便民服务协调作用为一体,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一条龙服务,给来院就医及咨询者在门诊第一站就营造出一个“事事有人关注、人人有人关心”的良好氛围。

1.3 创新慢病管理服务模式

1.3.1 推行慢病患者长处方管理,基于分级诊疗平台,将慢病患者的资料数据同步整合。慢性病患者管理实现医共体内上下级医院专科医生联动,处方药品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质量。慢性病患者在我院开具处方3周后,可在就近社区就诊,社区指定门诊复制慢病处方,减少患者往返上级医院的次数。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机端APP获取其在医院内的病历信息,并以就诊时间或检查分类的方式查看自己的检查报告,方便并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决策中。

1.3.2 创新医患互动模式。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基础上创建“专属医生”栏,复诊患者可在线上与医生互动,实现医患互动线上线下无缝连接。患者在公众号内便捷咨询就诊,医生对常见问题采用音频播放健康教育,致力于院内院外服务的融合,提高病患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1.4 利用新媒体创新满意度调查方式

在传统的电话、面对面满意度问卷的基础上,2015年推行微信满意度测评。患者在就诊结束的当天晚上20点,系统自动提醒患者填写本次就医反馈,分别对医院整体环境、医生态度、医生技术水平、导医态度、挂号、候诊、检查、取药等候时间等11个项目进行1~5分打分,并留下就医感受和建议。医院对分值≤2分或反馈不满意的患者进行回访,及时发现服务缺陷、流程问题,解释引导、宣传医院的就医流程和便民惠民措施等。后台统计数据可分析汇总每位出诊医生的服务行为、好评率、差评率以及就诊各环节等候时间的满意度,对缺陷员工、服务流程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并持续改善,提高病患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1.5 多方法培训员工服务技能

1.5.1 医院服务核心课程培训。送门诊员工参加医院组织的优质服务核心课程培训,包括《用心服务与美好回忆》《做有温度的员工》等。

1.5.2 在岗培训。制定各个岗位服务标准和服务剧本,督导员工在内训师指导下进行演练学习,并根据流程创新不断完善服务剧本。

1.5.3 薄弱环节现场辅导。针对问题环节和薄弱环节,部门主管参与、内训师辅导,组织员工现场讨论并进行服务改善。

2 主要成效

2.1 门诊量稳健提升,患者等候时间缩短

门诊就诊人次逐年上升,患者就诊环节的缴费等候时间、候诊等候时间、从挂号至看诊结束的总就诊时间逐年下降,真正实现了患者少排队、少等候。

2.2 患者满意度不断上升

满意度是门诊服务品质衡量指标之一,微信满意度、第三方满意度测评能及时、公正地反映患者真实的就医体验,是比较客观的测评方法。微信满意度测评中以患者感受强烈的问题如医院环境、专业技术、服务态度、等候时间等内容列入,微信满意度、第三方满意度持续提升。

3 讨论

3.1 注重门诊患者就医体验

“让患者说好,创优质服务全国同类医院标杆”作为全院职工的服务目标,人人关注患者的就医体验。依托智能化医疗,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整合资源,不断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努力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创新信息化便民措施,提高患者的就医感受。

3.2 注重员工服务技能的培训

围绕服务品质的提升,注重员工服务技能的培训。建服务剧本,定服务标准,定期服务培训,规范员工的一言一行,建立服务考核的长效机制,不断持续改善服务。只有员工适应并主动参与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不断提升门诊患者就医体验,才能让患者说好。

3.3 注重听取患者的真实反馈

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满意度,患者体验真实反馈是对医疗质量体系的完善,是以病人为中心思想的贯彻落实。医院引入第三方、微信等多种方式的满意度测评,听取患者的心声反馈。及时将科室业务、满意度、忠诚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根据PDCA服务改进,提升门诊服务品质,持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等候挂号门诊
等候时的学习
门诊支付之变
等候体检
等候
移动『黄牛』
China-U.S.Relations:an Underst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ging New-typ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移动“黄牛”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