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2020-01-20 00:23:24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内科天津3002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5期

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内科 (天津 300201)

内容提要: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大多数中西医结合学者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同时发挥中医药副作用相对较小,综合调节的优势,将针灸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引用到痛风的系统治疗中,可取得可喜的疗效。文章从体针应用,刺络拔罐放血,电针,灸法,针灸配合中药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成果,逐一阐述。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等,长期血尿酸过高可以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其发病多于年龄、肥胖、糖脂代谢紊乱以及动脉硬化有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为主,缓解后仍需长期应用排尿酸和(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上述药品长期应用可能导致骨髓抑制、消化道溃疡、激素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诸多副作用。而中医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且无副作用,恰是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

1.病因病机

元代以前的中医典籍中并无“痛风”一词,大抵相当于“热痹”“历节”“脚气”等病,金元以降,丹溪先生在《格致余论》中首提“痛风”之名,主张其人先天禀赋不足,阳常有余而阴不足,外感风寒湿邪而致。现代医家奚九一教授则认为痛风系先天肾精不足,后天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致湿热痰瘀诸邪胶阻所致。而宋贵杰教授提出痛风一病之因,无外乎湿与热结,瘀滞血中,闭阻经络,在治疗上主张以清热利湿为大法。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本病病位在脾胃,涉及肾脏,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2.治疗方法

2.1 体针治疗

林志茂等[1]将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的50例患者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天抠、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脾胃经肾精等穴位,并配合发病部位周围穴位。对照组患者服用嘌呤醇片200mgQd,每疗程15d,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是76%,存在统计学差异。王红[2]治疗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其中治疗组的30例在对照组常规服用嘌呤醇片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双侧取穴,行间、三阴交、商丘,留针30min,1次/d,两组均为30d1个疗程,在6,24,72h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3个时间截点观察组的评分小于对照组,所存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6.7%。值得一提的是,该学者还观察了30d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比率是6.6%,而对照组有5例占16.7%,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艳波[3]观察该院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人,实验组针刺双侧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穴位,进针1寸,(手指同身寸)留针最长不超过50min,对照组用常规西药嘌呤片治疗,同样为30d 1个疗程。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同时对患者用SAS和SDS量表评估其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的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殷红才[4]以针灸方法治疗51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取穴: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曲池、太冲、合谷,提插捻转,1次/d,留针30~60min,30d为1疗程。通过观察发现,与同样数量的常规西药对照组的51例患者总有效率78.43%不良反应率21.57%相比,其总有效率达到94.12%,不良反应率为11.76%,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刺络拔罐放血

覃志周等[5]观察7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这些患者的基础治疗均为口服碳酸氢钠片,合理饮食,避免高嘌呤食品摄入,避免诱发因素,鼓励多饮水,在此基础上,其中35例患者应用三棱针在病变局部红肿热痛最明显的部位点刺放血,之后拔罐5~10min,隔日1次,5次为1疗程,而西药组仅口服秋水仙碱,1疗程后对比,西药组对于疼痛的改善、血沉、CRP值的降低均不及后者,而二者在改善尿酸水平上无差异,刺络拔罐放血组有效率为94.28%,未出现不良反应,西药组有效率为85.71%,总计有7例患者出现轻度肝损害和消化道反应,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任毅[6]认为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应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以清泄瘀毒,畅通血络、瘀祛而新生,使急性期症状消失。基于此理论,收治33例患者,1疗程后统计,总有效率为93.94%,其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积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1。邱明亮等[7]将186例患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及对照组,所有病例停用一切药物,仅常规低嘌呤饮食,多饮水,避免患肢活动等,在治疗组中选用患处周围阿是穴、陷谷穴、行间穴、内庭等穴位轮流放血,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对照组仅针刺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10d。通过对比发现,治疗组除在关节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上占优势外,治疗组的炎症指标ESR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彭杰威等[8]观察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以依托考昔治疗的为对照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四妙散,并隔日1次在患处刺络放血拔罐,15d为1个疗程,30d后观察发现,治疗组在炎症因子改善(ESR、CRP)、UA及总有效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潘胜莲等[9]随机将90例患者平均分成3组,口服秋水仙碱的西药组,单纯针刺组和电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组。1疗程后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减轻疼痛方面与西药组相当,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

2.3 电针

张文红[10]认为,刺激人体脾胃两经穴位,可以鼓动人体血脉,进而通经活络止痛,在临床工作中,选脾胃两经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内庭、陷谷、丰隆、大敦、行间等穴位。配合患处阿是穴捻转泻法,使用疏密波电针,1次/d,30min/次,7d为1疗程,效果显著。曹晶晶等[11]治疗12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组的60例取患肢公孙,八风,足三里以及阿是穴,配双侧脾胃经五腧穴,泻法针刺后,以青岛产G6805-1型治疗仪,用连续波及疏密波,再于相关穴位施以温和灸,1次/d,10d 1疗程,相比于对照组单纯服用秋水仙碱片,虽然在总有效率,炎症因子水平,尿酸改善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关节症状,活动度积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肖容贵等[12]观察64例患者,32例治疗组针刺丰隆,三阴交,太溪及阿是穴,疏密波刺激20min,中药外敷患处,7d1疗程,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本组总有效率为78.1%),治疗组治疗后平均U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4 灸法

陈建萍等[13]在28例患者患处足三里、阿是穴做化脓灸,自制抗炎膏敷贴,待灸疮结痂脱落为一疗程结束(一般30~40d左右),1疗程(45d)后对比另28例仅口服别嘌呤醇片的对照组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82.1%,此外,在尿酸、血沉、CRP以及血黏度降低的水平上两组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陈日兰等[14]通过对纳入西药组和观察组的总共60例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总结发现,其中使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1个疗程后(2周),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双氯芬酸钠组的70%,不良反应率却低于西药组。毛科丽[15]用刺络放血配合麦粒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0例,方法是患侧肢体处局部刺络放血,并施以艾炷灸,对照组的40例患者仅予单纯针刺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2.5%,2组间血尿酸水平和总有效率对比,P<0.05。

2.5 针药并用

陈凯伟[16]将收治的15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急性期口服双氯芬酸钠,待症状缓解后,予别嘌醇片抑制尿酸生成,研究组针刺疼痛区域的阿是穴、足三里和三阴交,并配合汤剂痛风灵(制首乌、狗脊、苍术、土茯苓等)加减,1周后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1.03%,对照组89.74%,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13%,仅表现为腹泻腹痛,对照组则出现腹痛腹泻、白细胞减少及过敏性皮疹等多种表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32.05%。由此可以肯定,在急性期,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完全可以达到西医治疗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孙发政[17]观察了对于老年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针药结合的治疗效果,观察组的42例患者在对照组仅使用四妙汤加减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取穴:太白、解溪、大椎、丘墟等,并配以患处周围的腧穴,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24%)、症状积分、UA和ESR水平的改善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针药配合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口服汤药,比如王蓉[18]治疗60例患者,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除在针灸配合口服活血祛瘀汤药基础上,配合在患处外服温经通络止痛膏,1周后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治疗组的复发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而陈玉波[19]治疗观察组的43例患者是在对照组仅使用针灸配合大椎穴刺络拔罐放血的基础上自拟消瘀止痛散煎水局部熏洗,10d后经过统计学对比,得出结论,针灸配合中药外洗在短期内缓解疼痛症状更有优势。

3.总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如何缓解患者急性期疼痛症状,降低尿酸、血黏度等生化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成为摆在临床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西医治疗急性期应用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长期需服用抑制尿酸生成和排尿酸药物,这些药物普遍存在禁忌症多,副作用大的问题,而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则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同时在总有效率、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但是就目前所整理的文献也看到其中的不足:①学界基本是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走出自己的科室、医院广泛地搜集病例,并且缺乏统一的科研设计,亟需在循证医学思路指导下,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便制定出规范的诊疗指南。②多数只着眼于急性期症状的缓解,缺乏远景疗效的观察。③灸法为有创性操作,愈后留有瘢痕,在当今医疗环境下,如何说服患者,做好护理,避免感染及缩小瘢痕。上述都是今后临床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之,笔者认为,在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结合治疗这一思路指导下,应深入、系统、科学、广泛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