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士心
(平顶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逐渐发展为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根据相关统计,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中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将升至21.6%,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0%。[1]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虽然同步增长,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将长时间存在。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落实国家就业方针、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等方面,应当以“三全育人”为起点,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为依托,努力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过程化、全方位化。
高校培养学生,最终目的是将培养合格的学生推向就业市场。“三全育人”作为一种理念,是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起点。同时,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落实的具体实施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鲜明导向。落实“三全育人”,关键在于整合校内外各项教育工作、各项育人元素,发掘一切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时空,形成素质修炼的大熔炉。[3]“三全育人”理念中育人的主体、育人的时空外延、育人的方法路径都较此前有了拓展和延伸,完整系统解答了在面临新时期就业压力下哪些育人主体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路径在何种时空里提升就业指导的时效性这一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三全育人”对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理论领航的作用。
201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推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高校教育者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先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构建符合学生现实特点和时代特点的育人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服务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具体实现环节,也是高校统筹育人元素和育人资源,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有效实践形式。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目的在于使毕业生人尽其才。虽然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参照,依然能够折射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存在着部分教育主体参与不强、发力不够的问题。如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在处于缺位状态,部分专业课教师觉得就业指导是就业创业课教师、辅导员的事,或者认为自己的课程处于一二年级基础课,与学生就业无关。其次,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还存在着教育主体间工作推进不平衡、沟通不充分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业指导教育中的育人元素如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等并不能真正完整构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就业指导教育协同机制,一些应该发挥作用的育人主体在面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时也出现了认识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等无法配合的情况。这种多主体协同配合机制的缺失,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就业市场的检验。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然而,当前的就业指导教育存在过程不完整的问题。绝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仅仅依靠一门几百人一起上的公共课,仅仅集中在毕业季的几场招聘会,尚未从整个大学周期谋划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的就业追踪和调研也较难开展。所以,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仅仅作为一项业务开展,是否真正纳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涯的必修课,仍然需要打一个问号。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着不同教育主体融合性不足的问题。如专业课教师在更多时候只能从专业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评判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而从学生综合素质、性格等方面考虑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成绩和未来发展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未能有效引起学生大学四年对自己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视。另外,在教育教学方面,科研成果对教学实践的反哺能力不足、课堂教学和育人目标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仍然显著。[4]就业指导的方法也较为传统,已经不能适应00后大学生的需求,尚未将符合时代特点的多种教育元素和媒介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
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除受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影响外,与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对照“三全育人”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层次和水准。
首先,全面梳理育人主体,确保全员育人使命的共同担当。按照“全员”的理念要求,要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充分挖掘育人主体。对于学校环境来说,要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非单纯依靠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课教师。此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环,其特殊性决定了开展教育时必须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因此,在全员要素挖掘时,还要注意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行业教师、行业学院的育人元素,从实践的角度上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其次,构建科学合作机制,确保全员育人实施的共同协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统一领导和规划,打破原先因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科学协作机制。各高校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纳入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二级学院也应统筹协调,建立符合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最后,开展系统业务培训,确保全员育人能力的整体提升。要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各项主体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培训应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等内容。培训形式也应多种多样,既有各种资格培训,又有实地调研等。针对不同的教育主体工作岗位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不同,尽可能地进行差异性培训。
首先,延长育人线程,确保全过程育人的发展链。一是前置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起跑线,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启蒙教育;二是后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终点线,做好毕业离校期间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毕业后的跟踪调研。在此过程中,要始终站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终极目标,科学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指导服务体系,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大学四年的指导目标和指导内容,将职业生涯启蒙、职业生涯明确、职业尝试、职业实战的阶段性教育融入学生大学四年的教育培养体系。
其次,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确保全过程育人的全面覆盖。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好毕业生尤其是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细化分类,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学生自身或外在原因导致的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容易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或比较容易遭受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人群。”[5]如家庭贫困、学业成绩较差、心理障碍、身体缺陷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就业困难。对于就业困难学生,要做好细化分类,实现“一人一档”针对性台账管理,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调整工作方案,最终达到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跨越。
最后,确切把握教育规律,确保全过程育人的培养质量。长时间以来,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往往注重理论教育,习惯上几节课和开几场讲座,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离不开实践,高校要通过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提升训练和实训平台等方式,开展面试体验、职场体验、简历制作等具体的指导活动,立足实践将课程中的理论落地,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就业指导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首先,加快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建设,确保全方位育人的作用最大化。“全方位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理念中蕴含的载体方法要素,涉及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多个维度。高校要通过建立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用信息化方式传达就业信息、解读就业政策、推广就业技巧、探讨成功经验、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使得大学生更及时、更全面地接受就业指导相关信息,营造全方位获取就业知识和信息的环境。
其次,拓展就业指导教育内容,确保全方位育人的内容全面性。职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更需要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大学四年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这些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通过参加学校中的各种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兼职等途径,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历中锻炼自己的品格和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也应不限于传统的就业课程和就业讲座,而是将整个培养环节都纳入到“大就业”的体系中来,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生涯的点滴中完成培养人的使命担当。
最后,加强对就业指导教育的学科研究,不断强化全方位育人的理论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作为一项兼具理论、实践的综合性教育,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提升模式时,不仅要注重提升平台、载体等实践维度,也要提升理论层次的引领。就目前的文献研究来看,从理论层面对就业指导教育的全方位育人研究尚且不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涉及的学科领域进行梳理研究,不断寻求发展规律。就业指导教师也应不断通过系统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大学生作为最具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是社会宝贵的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将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推向社会,是高校的责任所在。新时代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更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完成高校的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