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01-19 22:54赵秀丽李文学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技能

赵秀丽 李文学

(1.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2.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总务处,广东 广州 510507)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帮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1]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70%以上,[2]为世界减贫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然而,中国反贫工作仍未结束,据统计,2019年中国农村仍有贫困人口551万人。[3]我国学者林乘东提出的教育反贫论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功能,能够有效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美国学者舒尔茨(T.W.Schultz)也认为,贫困地区之所贫困、落后,不是因为物质资源的匮乏,而是因为人员素质的低下,及由此造成的人力资本缺乏。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的形成意义重大。[4]因此,教育扶贫已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贫困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等众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因此,必须采用“PPP模式”,[5]多方联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入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 实现教育扶贫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使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快速提升人力资本、实现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上具有独特优势。[6]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职业教育是消除愚昧、提升职业技能的有效之策,在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上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当前中国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

一、中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现状

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已进入收尾阶段,如何在最后关头实施更精准的帮扶,需要对当前我国尚存的贫困地区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教育脱贫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虽已基本普及,但在部分贫困地区,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当地民众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受教育实效也令人担忧。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贫困人口,缺乏知识和能力,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所获劳动报酬也较低,进而物质匮乏,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而使子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从未曾体验过更好的生活,也无法意识到教育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经济的落后、信息的闭塞等导致当地贫困民众无法理解、难以想象教育所能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因此,贫困地区民众普遍缺乏通过教育脱贫致富的意识,自然更无行动。此外,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贫困地区民众同样秉承着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随意让子女辍学,令子女轻易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失去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造成下一代的继续贫困和世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二)内生性脱贫动力不足

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除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外,更重要的是人内生性脱贫动力不足,缺乏自立、自觉意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对于脱贫致富没有想法,或有想法无行动,普遍存在“等、靠、要”的被动思想,[7]对主动、团结、合作缺乏理解,更不能主动、理性、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据此行动起来以改变现状。仅靠外界的宣传引导并不能触及、调动内生性脱贫动力,往往事倍功半。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扶贫工作都以资金、物质、人员等要素的直接帮扶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贫困地区人口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以至返贫现象不时发生。教育反贫论的提出,改变了我国扶贫工作的思路,开始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注重贫困地区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人口脱贫动力不足的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激发出贫困民众的内生性脱贫动力。

(三)外铄性脱贫效果不佳

当前,相关部门针对贫困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举措,效果显著,但这些成效的取得多得益于相关部门的直接支持与帮助,通过农民本身产生的效应微弱,因此,扶贫工作结束后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另外,部分扶贫举措,如针对农民生产技能提升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在深入调研当地实际需求、分析当地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展开,以提升扶贫实效。

二、职业教育扶贫的价值

从理论上讲,各级各类教育都具有反贫困的功能,但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具有见效快、收益高的独特优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中建议各国将职业教育作为减轻贫困的有效方法。可见,职业教育在消除贫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职业教育能够传递最新行业理念

人口素质低、就业能力差是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的根本原因。[8]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扭转其思维观念是脱贫的关键。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指出,贫困是贫困者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反应,包括对贫困现状的听天由命,对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怀疑等。[9]这种不思进取、安于贫困现状的被动状态,会慢慢形成思维定势,禁锢人的思想,让贫困者失去改变现状的意识、动力和能力。职业教育在培训贫困者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扭转其偏安一隅、固步自封的思想观念,激发其致富的动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打破贫困人口旧有就业观念的基础上,职业教育还为其指明了新的方向,即通过培训提供最新的就业形势、职业行情及理念,让广大贫困地区民众树立就业的希望和信心,为脱贫攻坚奠定基础。

(二)职业教育能够提供基本生产技能

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指出,良好教育、优质培训可以提高人自身的能力,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其取得高收入的可能性。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广泛,不论年龄、性别、民族等都可以接受技能培训,获得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保证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受训者可以快速、有效掌握一种适合自身的职业技能,并能马上投入生产一线,实现脱贫致富。

(三)职业教育能够指明就业机会获取途径

针对贫困地区进行的职业培训,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培训内容,都要经过精心挑选。在师资上,多挑选行业精英,他们对本行业比较熟悉,除了能在技术上给予受训者直接帮助,还会帮受训者分析本行业发展趋势与有关工作信息获取渠道,如各类招聘网站等,甚至在培训结束时,为相关行业企业与受训人员牵线搭桥,调和劳动力与企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双赢。在培训内容上,不仅传授操作性强的具体技术,还介绍该技术当前的发展情况,介绍当前龙头企业的情况,包括产品质量、用人标准、招聘渠道、福利待遇等各方面信息,为当地贫困地区人口开辟一条通往新世界的路。

三、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脱贫的实践路径

教育贫困是重要的致贫因素,教育脱贫是消解贫困的有效手段。[10]各级各类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口素质,但就适用范围、普及性、针对性及效用性等方面来讲,职业教育具有最突出的优势。通过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传递就业新思想,还能通过培训提供切实有效的谋生技能,提升其职业发展能力;另外,培育与引进相结合,输血式脱贫与造血式脱贫相结合,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注重思想脱贫,激发农民内生力量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已由改善自然条件向提升人的素养、激发内在动力转移。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问题的关键在于唤醒当地人主动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所谓扶贫,意为辅助脱贫,即在当地人脱贫的道路上提供帮助,当地人才是脱贫的主体,外力仅仅起辅助作用。教育扶贫的主要作用在于转变贫困地区民众脱贫观念,激发其主动脱贫的意识和内生力量,为其脱贫致富提供根本性帮助。因为,只有将贫困人口被动等、靠、要的脱贫观念转变为拥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积极、主动式致富需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才指日可待。在脱贫的道路上,从资本、政策等要素的投入到人力资本的开发,我们发现被动的帮扶仅能暂时性解决问题,随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贫困地区再次复贫,治标不治本。在脱贫工作中,对人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对当地人力资本的开发,能够造就有致富意愿和能力的人,实现造血式扶贫。

(二)强化技能扶贫,提升农民谋生能力

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教育,帮助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当属技术技能型培训,这种培训能够产生即时效应,让农民迅速获得谋生技能。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坚持简单、经济、实际的原则。首先要简单,容易教、容易学、不复杂。因为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稍显复杂的技术技能培训难以理解,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不愿参加新技能的学习;其次要经济,即培训费用要经济合理,甚至免费,这就需要国家和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最后要实用,所培训的技术技能,应是当地经济发展所亟需,培训结束能马上应用的关键技术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吸引优秀人才,内生外铄相结合

开展农民脱贫教育和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乡村,不仅需要提升当地人的人口素质和职业技能,还需要农业专门人才的加持助力,有知识、懂技术、愿意扎根农村。当初,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所推行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博士团下乡,大批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人才注入农村,在直接推动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专门人才,这部分人才成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接力者和接班人。他们来源于农村,了解农村和农业,又愿意扎根农村,这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进行顶层设计,通过专项计划和政策引导,吸引农业专门人才向农村流动,实现造血式脱贫、输血式脱贫双管齐下,加快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速度。

(四)注重子女教育,阻断代际传递

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口能够迅速获得谋生技能,提高所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脱离简单的体力劳动,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这会给贫困人口带来两方面的效应:首先,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经济收入的增加一方面能够提升家庭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不至于因经济原因导致孩子辍学,加大了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率。其次,贫困人口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职业发展能力。这一过程本身会增加其知识改变命运的体悟,他们将意识到知识的力量和受教育的必要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会引起重视,从而降低孩子辍学和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

对农村地区的贫困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无法回避的议题。[11]职业教育对于贫困人口具有造血式扶贫的功能,能帮助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跳出贫困陷阱,且再次返贫的机率较低。未来国家可以在职业教育资源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的力度,帮助其提升基本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研究显示,接受培训程度的差异,是造成收入不平等最重要的原因。[12]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政府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多方协同,最终形成一个多位一体的扶贫战略体系。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技能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