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医院多举措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用实践

2020-01-19 23:22谢浩芬徐琴鸿郑佩君阮列敏姜建帅陈雪琴鲁苏霞余肖颦
中国医院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门诊口罩职工

■ 谢浩芬 徐琴鸿 郑佩君 阮列敏 姜建帅 姚 瑶 陈雪琴鲁苏霞 曹 刚 张 勤 余肖颦

根据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要求,为落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依法防控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宁波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20年1月19日开始,推出相关防控措施制定出分层级、标准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预案,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推动建立流程科学、反应快速的传染病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在宁波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1 建立防控十大体系

1.1 立即启动医院突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

医院积极响应浙江省启动一级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院党委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和省市卫生健康委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医院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召开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会,医院当即成立书记、院长分别任组长的防治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

调整扩大发热门诊区域,发热门诊旁的肠道门诊紧急调整为发热患者第二诊疗区域;应急准备单独一楼共8层为专用留观隔离病房,均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标准设置、管理、运行,检验科、药学部、影像科、后勤运送、安保等人员均定岗定员,确保防控工作各环节标准化、规范化。

1.2 封闭式入口管控,严格排查可疑情形

在医院3个入口设置预检志愿岗,由3名保安执勤负责一个入口,医院准备了30余把额温枪。凡是来医院人员都将测量体温,不仅仅是患者,所有进出的医护人员也要测,及时筛查发热病人,并指明正确的就医通道,有效避免了来院市民的无序流动。预检分诊点的工作人员则会详细询问病史、接触史,第二次测量体温,以免漏诊。

1.3 督促来院患者戴口罩切断传播途径

戴口罩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防护方法[1]。医院是公共场所,患者家属来往较多,在3个入院口安排专人,包括门诊护士、志愿者、安保人员等,督促每个前来就诊却没戴口罩的人员及时戴上一次性医用口罩,做好防护,目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大力宣传佩戴口罩的作用,预检台加强候诊区域巡视;门诊部与“医路跟党”志愿者每天做好全天动态督导检查是否正确佩戴,有力保障群众、医护人员避免感染。

1.4 竭尽全力做好防护物资采购供应

国家疫情发布后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采购工作,通过各个渠道到海外、面向全国范围进行紧急采购;目前,普遍紧缺的N95口罩、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配备能满足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防控工作重点部门需要。其余防护用品及相关检测试剂盒均能保证临床规范、按需使用。

1.5 强化职工职业防护 院感全程时时监督

根据国家规定的新冠肺炎诊治防护标准以及相关诊疗规范,院感科联合教育科、护理部对全院职工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2],对进入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保洁人员再一对一培训,直到掌握为止;每班指定院感指导员督查实践工作中规范防控。

全院增设了数十台空气消毒设备,普通病房、门诊、手术室等诊疗区域增加了消毒或通风频次,而发热门诊等一线关卡不但将消毒频次增加到1天3次,而且增加了消毒的浓度,医院以严要求、高标准,确保医护人员防护到位。

1.6 率先调整开放门诊及检查推行预约就医

接省卫生健康委通知,医院除了口腔、耳鼻喉科、眼科急诊外,暂停了门诊。如口腔诊疗中会产生大量水雾飞沫,同时医患面部将长时间超近距离接触,若有潜伏期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诊并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极易导致疫情蔓延。为了减少患者、家属在医院停留时间,推行预约就医[3],通过医院外网、当地新闻媒体、医院微信大力宣传,与政府服务热线合作,为老年患者开设电话预约挂号。

1.7 规范病区探视陪护 有效减少人员集聚

在筑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感染管控关卡的同时,针对住院病区的患者,医院采取了周密的防控措施,对住院患者的探视与陪护进行规范管理。各病区加强工作区域门禁管理,随手关门并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加强病房管理,提醒患者随手关门。

劝导重点疫地返回人员,有发热、咳嗽症状以及孕妇、儿童等免疫力低下人员不要来院探视陪护,严格限定探视时间、人次,实行必要的一人一陪护,极大保护了住院患者的安全。

1.8 排查全院职工健康信息 做好全院职工的生活保障

在防护物资有限的情况下,为每位职工发放体温计,建立职工体温跟踪上报制度;发放医用口罩,作为职工上下班途中的基本防护用;为每日上班职工免费提供午餐,由食堂送至各科室,确保职工饮食卫生方便,并减少人员聚集。

1.9 组建住院、门诊职业防护督查队 确保防控落实有效

各科室指定1名人员作为本科室职业防护督导员,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督促改进。众所周知,门诊是防控疫情的重要环节,就诊患者有无佩戴口罩,接诊专家询问流行病学史,患者体温的检测登记是否到位等都与疫情在院内的控制和传播息息相关。督查志愿者从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动态巡视医院入口、门诊楼,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督查,对就医患者家属逐一指导,确保防控有力有效。

1.10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

医院信息科快速开发设计在线问诊平台,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微信公众号上率先推出“冠状病毒在线咨询”服务。目前已有新冠病毒防治、甲乳外科、泌尿内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心理咨询、风湿科、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内分泌等12个团队72名医生利用平台开展工作。医院自助机设置了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医院HIS与市卫生健康委建立“医学观察对象数据库”对接。如果门诊医生在接诊“医学观察对象”时,系统会提示,确保高风险患者零遗漏,医务人员零感染。

2 防控疫情质量控制和工作改进

2.1 全院职工参与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院职工深刻认识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医院成立了“医路跟党”志愿者大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凝聚群众,各科室支部书记、主要负责人坚守岗位。每天两次带领团队全面检查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获得市卫生健康委肯定,督查工作经验推广到其他医院。及时动态培训,全院职工掌握“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的有关规定,制定新冠肺炎院内防控制度35条,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职责分工,全面做好预检分诊、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

我院每日发布《专题工作简报》,共15期,及时将医院防控措施传达到人,科室负责人、工会小组长加强对科内员工的关爱,及时排查、梳理职工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稳定情绪、增强信心,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正确理解、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调查摸底、追踪监测等防控要求。

2.2 网格化管理 有效实现防输入、防蔓延、防输出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切实落实、不留死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指导、及时救治”的原则[4],加强部门间信息互通和措施互动,商定防控举措。我院对3 000余名在职职工健康情况进行逐一排查,详细登记个人信息,填写赴外职工登记表,对重点人群造册登记,织密疫情防控网,做到“不漏一人”。

医院高度重视预检分诊点和发热门诊,规范设置和配备充足人员,强化全员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对所有可疑患者,对符合疫区旅行史或居住史、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及聚集性发病等明确流行病学史但尚无任何临床表现的重点人员,及时采样行病毒核酸检测,同时开展胸部CT;对已住院患者全员搜索,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可疑患者及时采样行病毒核酸检测,并行胸部CT检查。

2.3 信息助力防控疫情 确保高风险患者零遗漏

推出新冠肺炎风险人群AI追踪平台,将来过发热门诊、不符合流行病史的患者以及线上问诊后适合居家隔离的患者,统一纳入此追踪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手段,精准管理来自武汉的人员,确保追踪到位,实施医学观察,发挥街道(社区)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合力,提高追踪的敏感性和精细化。截至目前,问诊平台总咨询人数达10 000余人次。其中以新型冠状病毒咨询量居首位,共计5 100余人次,解答问题17 000多个。

医院自助机设置了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医院HIS与市卫生健康委建立“医学观察对象数据库”对接。门诊医生在接诊“医学观察对象”时系统会提示,确保高风险患者零遗漏,医务人员零感染。同时鉴于新冠病毒感染隐匿性强,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对所有入院患者“开具入院卡”环节实施强制性审核,当天就诊患者必须开具CT 和血常规后方可开具住院卡。

2.4 加强宣传教育与心理疏导沟通

积极开展舆情监测,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开展群防群控,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做好疫情防控风险沟通工作。借助宁波市门诊质控中心平台及医院官方网站,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出系列微信科普宣传,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

心身医学科进行专题在线心理评估与咨询,在学科带头人指导下,为了缓解患者、医护人员及公众的紧张情绪,心身医学科成立了“抗疫”心理行动小组。行动小组的一大任务就是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针对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进行小组或个别心理疏导。

3 讨论

重大传染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不仅挑战现代医学技术,还考验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5-6]。在这场全国性的防“疫”战中,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参与其中。但对于防疫保障较弱、医疗资源不足的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来说[3],“压力大、条件差”是共同的难题。

我院避免交叉感染防控措施首先把住入口关,体温异常者立即分流。在医院的各主要入口和每栋楼入口处,安排工作人员对所有进入医院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发现体温超过37.5摄氏度再行复核,仍为异常者由专人陪同按规定路线转到发热门诊就诊。其次,严控候诊区,防止人员二级聚集。为加强候诊区域的管控,医院党员组成的“医路跟党”志愿者大队全天候在各诊区巡回,负责监督“一人一诊室”,以及每位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前来就诊的市民的自我防护。再次,物理空间隔离,切断院内传播途径。医院采取“院中院模式”,将原来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改造成独立的发热门诊,与院内其他区域进行物理隔断,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型医院。

研究显示[1]平时部分医护人员出门诊存在不佩戴口罩的习惯,患者家属来医院就诊问题更甚,所以佩戴口罩非常重要。因为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不仅防止患者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保护佩戴者的吸入风险。因此,医院引导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处理使用后的口罩。

研究还表明[6]进一步完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主动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实行疫情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及时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公布疫情信息,根据疫情动态发展趋势,向大众提供导向性、针对性的防疫防病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可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我院通过每日发布《专题工作简报》及媒体宣传、发放患者及家属告知书等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广大职工、患者稳定情绪、增强信心,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接受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摸底、追踪监测、限制探视等防控要求。

多项措施并行,如减少患者在院时间;预约就医,开设新冠肺炎风险人群AI追踪平台,建立大数据;建立云问诊平台,“小病小痛小疑问”不必上医院。针对住院病区的患者,医院采取了周密的防控措施,对住院患者的探视与陪护进行了规范的管理,实行限制式探视。探视时间相对较集中,避开了治疗的高峰时段[7],既有利于病房的管理和感染控制,又能部分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强统一指挥,人员保障到位,要求每一级负责人都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动态调整工作方案,横到边、竖到底,确保院区防控体系无死角是打赢这次防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做到“零漏诊”、医务人员“零感染”。

猜你喜欢
门诊口罩职工
门诊支付之变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雾霾口罩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一心守护青年职工安全的“郑安全”
青年职工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