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黄河滩区产业振兴路径探析

2020-01-19 23:35闫红梅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鲁西南滩区黄河

闫红梅,李 莉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黄河自东明县入菏泽,流经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和郓城县,全长185公里,形成滩区13处,滩区面积504.8平方公里,滩区居民14.8万人。历史上,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滩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成为集中连片贫困区,群众脱贫意愿强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兴、百业兴,只有产业振兴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鲁西南黄河滩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菏泽市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紧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战略机遇,依据《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以及26个专项方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土地支持、财政支持、金融保障、产业发展扶持、就业创业扶持、社会保障等,协调推进黄河滩区产业发展。政策优势凸显成效,鲁西南黄河滩区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

(一)传统农业提质增效,逐步转型升级

近年来,滩区农业逐步转型升级,高效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经营范围从传统的粮食畜牧产业,发展到水产、蔬菜、林果、苗木花卉四大产业。滩区部分地区如牡丹区的中药材、东明县的富硒西瓜、鄄城县的金银花和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发展较快,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滩区还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特色种植+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如牡丹区李村镇的百香果热带果蔬采摘园,高李村、郝寨村占地1000亩的蔬菜、瓜果采摘园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黄河生态旅游业初具规模

沿黄乡镇李村镇是“庄子故里、临济祖庭,离狐古都、南华旧址,中原弥勒寺所在地,庄子《南华经》编著于此,临济创始人义玄大师诞生于此,儒释道合流于此”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鲁西南战役,从鄄城、郓城等地强渡黄河,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近年来,滩区利用黄河文化和临济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不断整合黄河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黄河生态旅游项目。牡丹区形成“一镇五园”(黄河风情小镇、紫菏香草园、浪漫玫瑰园、黄河部落、黄河生态园、黄河水滨乐园)格局,打造集黄河休闲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东明将标准化堤防工程初步建设成为集“防洪+交通+生态景观”于一体的黄河大堤景观带,其中东明高村至鄄城营房堤段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郓城先后扶持开发了大杨集旅游特色村、油桃妹家庭农场、李晓岚村“黄河之洲”生态园等乡村旅游点。

(三)特色加工业成为滩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鲁西南黄河滩区结合种植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以粮食加工、蔬菜加工、果品加工、鲜花工艺加工、木材加工以及棉花加工等六大系列为主。“乡韵鲁锦、琪涵服饰、顺宏纺织提升改造、苏菏针织智能化改造等一批项目运营良好,成为滩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②利用黄河落沙为原料,滩区招引了贾庄新型建材、河口新型建材等新型建材企业。

二、鲁西南黄河滩区产业振兴的困境及成因

鲁西南黄河滩区依托政策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黄河生态旅游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示范效益,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发展困境,分析造成这些困境的现实原因,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农业产业布局不完善

近年来鲁西南黄河滩区虽然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及农业产业融合方面进程加快,但由于滩区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尚未形成规模经营管理,组织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阻碍了农业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2]。目前,滩区“农业产业集群水平不高, 农业供、产、加、销环节产业联系不紧密, 农业产业集群协同效应不强。”[3]就黄河滩区农业产业融合方面而言,种植业规模较大但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加工业规模较小,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不完善,旅游服务业起步晚,发展层次低,三产融合程度不高,阻碍了农业产业链整体素质和增值能力的提升。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菏泽市自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以来,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滩区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历史上滩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防洪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排水体系不完善,河道行洪能力不协调。部分河段由于黄河河道变更,容易发生根石流失险情,防洪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影响了滩区产业的发展环境;其次,农业灌溉工程配套设施不完备,部分沟、渠老化,田间灌溉技术落后,仍为粗放式灌溉,用水效率低;三是滩区部分路段公路质量不高,路面坑洼不平,影响产品销售运输效率;四是滩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尚未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五是滩区信息化设施还不够完善,影响了滩区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

(三)产业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

滩区农业产业是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的传统模式,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会导致对市场调查协调能力的不足,也会增加个体经营的成本,从而影响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劣势难以抗衡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工商资本,进而被推向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边缘,导致农民增收缓慢。”[4]滩区农业产业合作组织规模偏小,服务层次偏低,服务范围较窄,制约了产业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限制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缺乏科技和人才支撑

人才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农民是农业产业振兴的主力军。近年来,滩区群众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提升,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相应提升,但与现代农业智能化、机械化、数字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民职业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直接相关。目前滩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传统产品较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创新型产品较少,科技贡献率不高。

(五)缺乏核心文化产业品牌

黄河生态旅游业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特色不鲜明,同质化倾向明显,缺乏核心文化产业品牌。黄河生态旅游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娱乐、餐饮层面,景区卫生状况和周边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文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例如紫菏香草园和玫瑰园建设等,偏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创设相对不足,游客文化体验感不强,还存在复制其他地区经验的问题,缺乏自身核心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

三、鲁西南黄河滩区产业振兴的对策

(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乡村产业振兴既包括农业的振兴,也包括乡村二三产业的振兴,既包括农村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包括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还包括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鲁西南黄河滩区应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思路,“加快构建生态农业发展带、黄河文化旅游区、休闲农业示范区、美丽乡村展示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5]利用鲁西南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土壤质量高、水资源富足、劳动力充足的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产品,把鲁西南黄河滩区打造成为“千里黄河绿色高效农业长廊”。鲁西南黄河滩区一方面应继续提高小麦、玉米、大豆等传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大力发展优质蔬菜、高效食用菌、绿色水果、优质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保障农产品高质量供给,提升现代农业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另一方面应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生产初级加工产品和精加工产品等,拓展农业新业态多模式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振兴基础

持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一要提升滩区防洪防涝能力,保障滩区人民生命安全和优良的生存环境。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整治河道,有效控制黄河水位,减少河水漫灌几率。在河道风险地段进行根石加固,确保黄河防洪工程安全。二是积极推进滩区水系联通工程建设,沟渠及时清淤,疏通水资源调配网络,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高效科学利用滩区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效率。三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促进滩区产业发展更为便利的交通网络。四是构建农村现代新能源体系,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五是加快滩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滩区产业发展的全面深度融合。

(三)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滩区应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创新收益分享模式,以共享为原则,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利益联结机制。在经营上采取“农户+合作社+市场运作”的模式,使农户通过合作组织“突破自身规模扩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局限”[6]。新型服务主体应积极利用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以“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模式,扩大销售市场,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联农带农激励机制。

(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产业振兴,人才是保障。劳动者的智慧和能力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滩区产业振兴的根本要求。一是政府应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二是应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一方面完善基础教育体系,提高滩区群众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应完善高质量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培育新时代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7]。三是应加强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合作,加大农业科技指导力度,创新精准对口技术帮扶模式,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五)塑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黄河生态旅游业应利用黄河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突显黄河文化特色,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滩区应当对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革命遗存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打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人文景区。黄河旅游业还应凸显特色地域风貌特征。历史上滩区人民为了防范洪水之灾,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村台。村台是记忆,是乡愁,已成为鲁西南黄河滩区文化的显性标识。滩区建设应按照“一村一品、一台一韵”的原则,实现传统风貌与特色塑造的完美结合[8]。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塑造,像新疆霍城县薰衣草农场打造了薰衣草解忧公主品牌,开发了8大类薰衣草系列370多种产品,这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黄河滩区的紫菏香草园和玫瑰园,应进一步开发薰衣草、玫瑰的医药、工业、食品、日用化工等领域的价值,生产精加工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鲁西南黄河滩区应通过“立足自身区域优势,发展建设‘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打造属于本地独一无二的乡村旅游品牌”[9]。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鲁西南黄河滩区只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坚持高质量农业发展道路,才能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从而实现新时代黄河滩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注释:

①牡丹区李村镇人民政府.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基本情况简介[DB/OL].(2020-03-20)[2020-07-17].http://www.mudan.gov.cn/art/2020/3/20/art_72482_8938385.html.

②郜玉华.李村镇“电力十足”[N].菏泽日报,2019-12-04(03).

猜你喜欢
鲁西南滩区黄河
河南省黄河滩区迁建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研究
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策略*
黄河入海
———黄河滩区主题美术作品展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黄河』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夏直播花生保护性栽培绿色生产技术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