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0-01-19 23:35张海云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张海云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具有独特性、连续性、多元性和践履性等特征[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路径,助力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向高校思政课提出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国际地位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国在各领域的竞争激烈,其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领域的斗争尤其尖锐复杂。西方国家宣扬和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中心论”“普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侵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不起”或“看不到”甚至“看不懂”[2]。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想在世界文化的交锋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必须增强并坚定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 在历史和现实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道德建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3]。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加大学生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养成更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从而抵御多元文化的冲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强、个人主义盛行、诚信意识薄弱、内心空虚迷茫,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根基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优秀传统文化[4]。例如“管鲍之交”“鸡黍之约”“孔融让梨”等的历史故事,就是在诚信友善这方面给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高校思政课要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心性、培植道德”的教育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三)解决思政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的需要

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一些高校思政课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亲和力、针对性和说服力。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有强烈的需求,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善于思考,个性鲜明,早熟又不成熟,对思政课有更高的期待。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史上大批仁人志士为大学生提供了人生范式和精神楷模;先贤哲学和经典文化则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事哲理。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诠释,可以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深度、文化气度、情感温度和历史厚度,发挥“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双重功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长的需求,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解决思政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原则

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在本质属性、育人功能上是契合的、相通的。但是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伦理教化,属于“儒家的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侧重政治导向性功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二者在基本概念、主要范畴、知识体系及理论框架等方面既有相联相通,又有诸多差异,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不能把二者简单地叠加。

(一)坚持政治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及优秀的思想品德塑造的双重教学任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融入的内容和方法必须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为融入而融入,或者以传统文化导向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着重选取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道德情操教育等内容,培养当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意识。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起来。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人。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乐于践行的形式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要从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和疑惑点,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追求先进思想、提升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养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能力[5]。

(三)时代性原则

传统文化有形成、繁荣、衰落和复兴的历史过程。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存在过时甚至糟粕的东西。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坚持时代性原则,运用扬弃的方法,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 又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带有阶级和时代缺陷的成分,紧扣讲仁爱、重民本、讲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主线,将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同时在形式上必须具有信息时代媒体的特点,采用融媒体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从师资培训、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发挥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作用,实现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水平

教师所具备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涵养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某些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功底薄弱,教学能力欠缺的现状,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传统文化涵养。

首先,要提高认识,提升思政课教师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的素质和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塑造现代的中国人不可能割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现实社会中的人如何向现代性过渡、转化和契合,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文化价值诉求和确认自身合法性的前提”[7],从而自觉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并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具体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其次,要加强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培训。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学,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条件,下力气研读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老子》《庄子》等,结合有关解读,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专题培训、专家辅导、学习心得与经验交流、参观考察、以科研促进教学等多种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

再次,要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和躬耕践行,这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要不断地涵养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良好的道德人格和行为修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实践和信仰选择。

(二)利用课堂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提高素质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向青年学生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批驳“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做到“四个讲清楚”,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应当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在四门思政必修课中找准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点,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实际问题的课程。可以在道德修养教学中,融入 “为仁由己”“仁者爱人”“君子慎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教育思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溯源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在法律基础的教学中,融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以礼治国的治国理念等,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国家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多元一体”的民族团结统一思想等,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担负起文化自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大量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通相融的内容,这些相通相融之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辉煌成果的前提。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中国传统的阴阳转化、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相通相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传统知行观相互印证;共产主义理想和传统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构想不谋而和等等。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内涵和联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制度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性指导纲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性智慧母体。”[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为政以德”“兼爱非攻”“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优秀思想和治国理政智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光辉典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关联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可以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载体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思政课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新时代条件下,要充分创新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尤其是要做好校外社会实践和网络教学实践。

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之贯穿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才能对学生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产生明显的影响[9]。首先,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帮扶弱势群体的过程中,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觉悟。其次,结合时令节日或者热点事件组织大学生对节日的民风民俗进行调查,如利用假期开展“寻找失落的传统节日民俗”调研,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领悟节日中蕴含的勤劳勇敢、热爱生命、弘扬正气、贵和尚美等德育意蕴,使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逐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再次,在民俗文化馆、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教学基地开展各种实践教学,如到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组织开展当地历史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和研讨活动等,让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利用网络实践新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是运用新技术、应对新环境的产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在思政课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教学,又要利用新媒体积极开拓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教育平台。首先,教师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搜索功能强大的优势,鼓励学生搜集各种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经典,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集中集体智慧建设传统文化资料库,以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通过学习通APP、QQ群、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推送,拓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时空。再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VR设备把网络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转化成逼真的模拟场景,通过互动深化的虚拟课堂、立体快捷的实训演练,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核心。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高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发挥环境隐性育人作用。

首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校园物质环境是开展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高校要建设富有传统文化元素和地域风情的建筑、雕像、壁画、浮雕、牌匾、碑刻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校园建设品味,陶冶学生情操,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

其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要利用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网站等渠道宣传学校厚重的办学传统、优良的校风校训和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精神层面的渗透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再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各类精神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要鼓励大学生自主举办各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视频展、演讲比赛、舞台剧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