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于高质量发展效能探析

2020-01-19 23:35张丰秋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制度发展

李 莉,张丰秋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就了过去四十年的“中国奇迹”。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撑和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新的概括,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指导。

一、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此,我国经济社会工作重心从重点解决“有没有”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问题。

新时代,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心一意谋发展才有了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科技创新走向世界第一方阵的骄人成就。但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味地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换取高速度,而是在适宜的发展速度基础上追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在反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发展动能的创新性、环境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以及社会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范围。高质量发展是依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既能体现新发展理念,又能把发展的考核、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到制度体系、社会生态等方面。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卓著,用七十年的时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但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现代化强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转换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为我国从“富起来”真正跃升为“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直坚守的宗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应该以高质量发展为支点,全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赢得人民的信赖与支持。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作为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做好顶层设计,使整体性和协同性、长远目标和当前任务有机统一,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支撑,推进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逻辑地位

制度是定国安邦之根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应对纷繁复杂、风险挑战频发的国内外形势的“定海神针”,只要坚持、巩固、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才会“乱云飞渡仍从容”,才能行稳致远。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支撑

经济制度、高质量发展分别属于生产关系、生产力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发展方向,“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2]2生产关系不是被动地服从而是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随主观意志而硬性设置,“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33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复杂性致使在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4]32,其中有一种作为“普照之光”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影响其他多种生产关系形式、地位和作用的生产关系形式就是基本经济制度。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的实际没变。我们应从不充分且又不平衡的生产力这一实际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体系,激发生产活力,提升发展质量,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表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使其结合中国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中国化,既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优势,又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层次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独特优势,最大程度调动和挖掘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表明“我们既要不断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鼓励勤劳致富,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5],使勤劳致富、依法经营所得应该得到充分鼓励和保护,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也应按其贡献参与分配,使它们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激发社会各层次、各方面的创新创造活力。分配领域讲效率的同时应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在按贡献进行初次分配的同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兼顾社会公平。既要充分发挥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多种分配方式的独特优势,使社会民众心怀梦想,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中国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不断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更多机遇”[6]。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调动各类主体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活力和潜能奠定了所有制基础。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创新功能能够推动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原发性创新。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需要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原发性创新的推动,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原发性创新本身的推进及其成果向新技术、新产业的转化,到终端形成经济利益,不仅周期长,而且投资巨大,风险很高,但事关全局及国家安全,所以,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框架下,这一领域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实力雄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布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和挖掘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活力与潜能,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及水平。非公有制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新经济(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成)的推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胡润研究院发现全球494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国拥有206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国进入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基本都是非公有制企业。[7]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创新提供利益激励,提升创新主体的信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在承认劳动差别的情况下,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对接,一方面,劳动者按劳取酬;另一方面,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种分配制度既有利于鼓励勤劳致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创新的潜力。同时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还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整体性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既能使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又可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形成庞大市场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领、促进创新。一方面,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引领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能够根据价格的变动,通过竞争把创新资源配置到效益好、收益率高的部门和行业企业,从而形成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宏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有效避免外部负效应、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市场失灵”问题,创造宽松的创新社会环境,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目前,尽管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现实的发展水平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求结构仍有调整空间,供求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国内来讲,供求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错位现象。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及人口结构变化,民众的消费转向中高端,并出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但适应排浪式消费需求的供给体系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大量资本、资源要素过度流入中低端制造业,而进入中高端产业技术门槛过高,导致资本、资源进入严重不足,结果造成供求结构有一定程度的错位,居民所需的相当大比例的中高端、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得到满足,而大量中低端产品与服务供给却不断增加,导致产能过剩。这种情况下,采取单一的需求管理几乎不起作用或者只能起到短期缓解作用。供求要在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平衡,就需要进行供给管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际上,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许多产业产品以“低端嵌入”的方式参与到“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并长期锁定,不仅影响国际市场的开拓,而且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替代性比较强,且经常因为价格低廉受到西方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并实施惩罚性关税。因此,从国际角度讲,我国必须破除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状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政府职能错位影响市场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

有效市场需要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为其打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生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不断推进,但在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中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

首先,政府职能在相关领域存在一定的越位现象。目前,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一方面各级政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强力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另一方面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有时会导致一定程度和范围的资源不合理配置,以致扭曲资源要素价格,干扰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采取行政措施阻碍过剩产能的市场化竞争、淘汰和兼并重组,一些“僵尸企业”退出困难,影响落后产能出清。其次,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相关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缺位。从服务内容上讲,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监管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缺失。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但依然存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之间不平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统一、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现象,如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监督部分不到位,致使一部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一定差距。

(三)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2016年我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刚刚达到2.11%,总量约为2300亿美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只有5.2%[8]。由此导致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创新主体界定范围影响创新范围和信心。以国家为主导的创新体制,不利于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我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强度只有0.76%,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23%,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占比仅有万分之三[8]。另外,科技体制机制僵化。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审计不符合科研创新发展规律,现有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科研潜力没有充分挖掘,且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性低,没有做到全国一盘棋,存在科研“孤岛”现象,创新研究与产业需求对接不严密,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不理想。

四、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对策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厚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理论丰富与实践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依存高层次、高水平供给,根本措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新时代供给对需求的契合度、适应性。对于低质量的过剩产能以及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加以转移,逐步腾退以破除无效供给;对有些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的技术改造使其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其产业、产品步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另一方面,发展新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灵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战略性高端智能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凤凰涅槃、高质量发展。另外,准确把控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使我国在全球技术领域由追赶、并跑转化为并跑领跑,在国际分工中从中低端锁定推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为抢抓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制造业技术重构、生产模式更新的新机遇,应依托市场和技术培育国有龙头企业,选准主攻方向,加大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培育出一批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具有一定话语权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以技术为切入点进入价值链高端。

(二)打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遵循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展追求,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首先,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新时代,为准确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应准确界定政府职能边界,建立政府权力与责任清单。当前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在确定国家整体发展思路的前提下进行顶层设计,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服务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宽松便捷的环境。其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既要健全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依规保护知识产权,又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市场进入、退出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展开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次,要健全市场体系。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应拓宽市场范围,丰富市场体系,把管理市场、数据市场等纳入市场体系。在健全市场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以创新为动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源动力。首先,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科学、开放、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把人才的评价权、用人权、激励权、领导权交给市场,用人单位应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在物质待遇、工作与科研的软、硬条件方面与市场接轨,创设一种人性化、个性化的有利于科技人员施展聪明才智、实现理想信念、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进行科学研究,并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综合型、交叉性的科研团队,通过人才、专业、资源的整合,推动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开发研究,形成强大创新合力。其次,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作为奋战在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一线的单位,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一方面,通过扩大税收减免范围、降低税费率等税制改革,使企业在增加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为企业创设更为宽松的科研环境,为企业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充分的创新空间,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在进行应用性技术开发的同时,开展基础性、原发性、前沿性创新研究。

(四)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分配制度通过三个层级分配方式的有机结合,以期实现效率、公平、共享,彰显分配的生产性功能和建设性功能,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在初次分配中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作用,有效配置资源,通过效率的提高做大“蛋糕”,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又要在二次分配中发挥政府公共职能,提高分配的公平程度。政府要进一步健全以税收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以调节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另外,第三次分配中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的公益性也是不可或缺,主要是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转移支付政策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组织、调动社会资源以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消除绝对贫困是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在对致贫原因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制定脱贫攻坚方案,在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的同时,把扶志、扶智与扶贫紧密结合,催生脱贫内生动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公平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基础。

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支撑,全面深化改革以保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猜你喜欢
高质量制度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