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政,陈慧卿,李泽军
(1.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2.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421001)
衡阳市辖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高新开发区、松木开发区、耒阳市、常宁市等五区五县五市五开发区,拥有2666个行政村。行政村地名不仅能显现村落的经济、人口、宗族情况,同时也能展现村落的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行政村地名规划是区域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引导行政村的村落布局和管理。但是,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加速,农村空心化及趋同现象明显,村落特色逐渐模糊,这就为行政村地名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体现文化,又要彰显特色。同时,这一时代背景为衡阳市的行政村地名规划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即将衡阳市的地名规划设计和村落特色结合起来,探索村落特色普遍缺乏的背景下衡阳市行政村地名设计如何很好地反映其村落特色。
乡村村落的内在素质首先体现在村落文化上,村落文化包括村落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乡土产业及人文自然特色等。其中,人文、自然及社会经济特色是研究村落文化的三大要素,是村落布局的主要动力来源[1]。衡阳因其位于衡山之南而得名,是湖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村落特色如下:
(一)自然风貌独特。衡阳坐落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衡山之南,山川毓秀,风景优美,昔有著名的衡阳八景,今有以衡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风景名胜群。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衡阳又被称为“雁城”,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作为我国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主体坐落在衡阳市南岳区内,衡阳还是我国南方地区宗教文化中心,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二)历史人文底蕴厚重。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可以说是文气郁郁,才俊辈出。衡阳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发明者蔡伦的诞生地,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的诞生地,湖湘文化发源地,是被国民政府唯一命名的“中国抗战名城”。石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现代衡阳人文景观的代表,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都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彰显出衡阳文化的繁荣与思想的厚重。
(三)交通枢纽,贸易经济发达。衡阳紧靠沿海,临近港澳,承东接西,濒临湘江,京珠、衡枣高速公路等重要公路及京广、湘桂等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湖南省及我国中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因此,衡阳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交通极为便利。可以说衡阳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排头兵”。衡阳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化城市,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值得一提的是衡阳开放平台建设居湖南省之首。
宋代学者王观国把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规律总结为“凡地名必从山、从水、从事迹,除此之外,必取美名”,衡阳市区的地名几乎都遵循了这条规律的指导[2]。
(一)反映地形地貌。衡阳市多丘陵山地,在命名山岭的过程中,习惯将山名命名为山或岭,如:肖家山、天马山、接龙山、胜利山、狮子山、鸡窝山、黄茶岭、巷阴岭、高岭等[3]。另外,还有以反映地理特征的坳、坪、湾、塘、洲、渡、町、里为结尾的茶山坳、演武坪、黄沙湾、八角塘、白沙洲、东阳渡、向荣里等。
(二)彰显深厚的历史底蕴。骆驼巷,明朝工部侍郎王诏的故宅,是明末清初的伟大哲学家王夫之的诞生地,清朝时期改为王衙坪,并沿用至今。1944年,日军进攻衡阳,中国抗日军队在此与日军激战47天,最终敌我双方均伤亡惨重,为纪念此次战争,碧云峰更名为胜利山,并沿用至今。文运街,位于石鼓区,南起司前街,北止长青路,这条街得名据说与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息息相关,考生为了考前讨个好彩头将这条街取名为“文运街”[4]。
(三)反映本地宗法观念。在我国古代的封建宗族时代,宗族观念普遍存在,人们都以家族世居,以此出现了如唐家巷、肖家山、丁家牌楼等,均以“姓氏+家+地”的方式来命名。在中国,姓氏在地名的命名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冠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宗族观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四)寄托美好愿望。历史战乱、自然灾害等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都希望生活安乐、社会安定,于是将美好的愿望融入本地地名,例如:幸福村、平安里、兴隆巷、福寿街等,这些地名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人们努力开创未来的心态。
衡阳市进行地名规划设计有助于加强对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地名管理,对宣传城市文化、彰显村落特色、树立正确的城市经营理念有重要作用,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好时机。
(一)基于GIS法的地名规划设计科学性强。GIS通过数字技术描述与表达地理世界,促成了地名学理论与方法的极大变革。由于地理信息的传播媒介从纸质地图演变为数字编码,人们描述、分析与表达地理世界的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5]。基于GIS的地名规划可以清楚表达村落所在地所具有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村落特征,利用特色精准定位可以迅速锁定目标,既可以实现交通便捷化,又可以宣传村落设计理念、展示村落个性特征、加深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可以说是准确抓住了当代地名设计的最突出矛盾,具有科学性。
(二)基于GIS法的地名规划设计系统性强。GIS的出现从根本上讲也是地名学语言的一次重大发展与变革。GIS语言通过空间信息的有机组织与表达、空间结构和分布模式的识别、地理过程和空间场景的模拟再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思维和认知方式与能力,GIS法按照突出村落主题的要求,突出把握主题,将村落的历史、文化、乡土人情、自然特色统统考虑在内,在命名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村落主题、人文特色、自然风貌,体现出系统性的层次感[6]。
(三)基于GIS法的地名规划设计适用对象广泛。GIS语言是人们对客观地理世界新形式的抽象与概括,也是人们认知客观地理世界的新范式与新平台。GIS语言提供了人们深入认识、了解和模拟地名世界的语言工具。衡阳市行政村一共2085个,需要做地名规划的村落,都可以选择GIS法,对于富有个性的村落,可以通过挖掘地名特征的方法进行命名设计,通过新地名来提升村落的认知度。
(一)衡阳市地名规划设计缺乏村落特色。衡阳市没有地名规划的设计指导,村落地名特色不鲜明,所代表的城市文化不突出,很多地名缺乏与村落特色的联系,不能令人印象深刻,全国各地相似的地名还容易令人混淆,起不到城市名片的作用。
(二)衡阳市地名规划设计缺乏系统化的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名规划设计偏重引导地名的标准化命名和行政管理,地名设计中随机性和跟风性比较强,没有充分认识到地名对于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7]。现行的地名规划设计还没有具体的规划,统一按照2014年《衡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开展规划工作,仍未形成一套有效、系统化的适用方法。
(三)衡阳市地名规划设计随意性大。城区不少街路、住宅小区和建筑物都未按程序经地名管理机构命名,而是由建设相关部门、开发商随意取名,在立项报批时使用,因无前置审批,无法在项目报批之前对其所使用的名称进行监督管理,在地名的前置命名环节管理缺位,造成了地名命名随意性大。
(四)地名规划设计管理体制不畅通。地名规划设计管理牵涉到民政局、发改委、规划局、住建委、国土局、公安局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尽其责。2010年9月,衡阳市就颁布了《衡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14年3月又出台了《衡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地名命名及更名、地名标准化处理、地名的有偿冠名、标准地名的适用、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等内容。但从实施情况看,其有效执行度还有待提高,地名规划设计管理工作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工作体制,无法凝聚各方力量,导致衡阳市地名规划设计管理工作滞后,至今未形成《衡阳市地名规划》。
(五)与地名规划设计相配套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相对滞后。目前衡阳市地名资料不完善,成果转换进展缓慢,致使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与现实不配套。主要表现在:借助互联网络开设专业的衡阳地名网站、电子地图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起步较晚,地名信息查询、电话问路等公共服务平台落后,在服务于社会和方便人民群众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将区域发展规划与村落建设蓝图相结合。在村落建设过程中,要突出村落的建设特点、发展指向和村落的文化特色,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多考虑传统村落的特色布局、景观设计和民族传统,将规划与建设有机结合,使得村落建设成为区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衡阳市城乡规划局与衡阳规划设计院达成了合作共识,应按照《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尽快编制并颁布《衡阳市村镇地名专项规划》,尽量使地名规划与乡村总体规划同步进行。
(二)在命名地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名命名的长久性,要积极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中关于“地名命名应该考虑当地历史文化背景,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则,对于可不改的地名,原则上保留下来,避免富人出资“买名”的事件发生。按照国家要求,使用100年以上的地名都属于保护性地名,已初具特色,衡阳的演武坪、打线坪、两路坪、仙姬巷、后宰门、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旧址等都属于保护性地名。
(三)做好衡阳市地名规划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收集衡阳市建设规划蓝图及相关资料,总结建设规划的布局及宗旨;准备衡阳市地名历史资料,充分分析衡阳市地名现状及村落特色,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处理方案,据此构思衡阳市地名标准化的思路;编写地名概况。
(四)积极开展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在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之后,各地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整改[8]。但衡阳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相对滞后,虽然省地名普查办已经下发《关于印发<湖南地名图集、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2018)2号],但衡阳市的行政村名普查仍未铺开。衡阳市第一次地名普查是在1981年进行的,距今已30多年。受当时交通、技术、人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地名普查不够全面,不少地名没有普查到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衡阳市乡村建设的水平已经今非昔比,扩村强镇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经过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发展策略的实施,衡阳市的城乡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老地名的消失,新地名不断涌现。因此,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成为摸清衡阳市地名底子的一个机会,衡阳市可以借助普查结果,出版《衡阳市行政村地名录》。
(五)参与并积极推动老行政村地名的保护工作。老行政村地名属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时代印记[9]。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新地名不断取代老地名,地名规划设计过程中既要保护现有的特色老地名,又要考虑新地名的文化品位和时代特色,随意更名只会增加社会成本。具有历史意义的现行地名一定要完整的保存下来,将历史传统传承下去[10]。衡阳市地名规划设计可以联合广播、电台设置挖掘老地名专栏,宣传地名文化,协助衡阳市政协出版《衡阳地名文化》。
(六)规范衡阳市村落地名规划设计审核。地名要反映相应地区的个性特点,地名用字要精准,尽可能做到易被接受且有生命力。对衡阳市地名设计草案公开供群众和领导评议,开展民意调查,参照大众意见进行修改;经由衡阳市地名规划设计论证会论证,听取专家、代表意见,选取适当的地名进行规划设计;最后,将拟定的新地名上报地名管理部门审核。
(七)完善地名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建立衡阳市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衡阳市地名档案管理,实时更新衡阳市现有地名数据库,逐步完善地名网站、地名电子地图、地名触摸屏等形式的地名信息化建设;形成地名标志长效管理的机制,维护城乡地名设标成果,实现衡阳市标准地名标志的城乡全覆盖,充分发挥地名的无声向导的功能。
(八)对地名规划设计人员普及衡阳地名文化。地名规划设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地名规划设计工作者既要了解衡阳市的人文、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又要熟悉有关地名规划设计的政策法规。地名规划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参加衡阳市地名文化信息交流活动,形成一支政策性强、专业精通的技术队伍。
总之,GIS法基于村落特色,基于GIS法的村落地名规划设计能够将乡村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体现到乡村空间上,其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衡阳市的村落特色与行政村地名规划设计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体现衡阳市的历史文化、乡村魅力及乡村发展水平,对村落特色的展示和体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基于GIS法的地名规划设计必将会得到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