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海,马洪丽,李 爽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高校培养工程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即为实现工程文化育人目标而精心策划与设计,各有关部门联合实施、以特定或灵活的教育融合形式进行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将工程文化教育与智育、德育(立德树人)、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建立联动式的工程文化育人机制,重塑高校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实现工程人才培养规格和品质的提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1]
2017年11月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工程类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备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即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要求毕业生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在职业规范方面,要求毕业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在工程与社会方面,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2]
由此可见,未来工程人才更注重道德情操、文化创新、艺术审美等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工程教育中不断加强工程文化教育,实施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素养。
在教育实践中,工程文化育人工程的实施,对实施主体,即学生、高校、社会均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高校工程文化育人工程是在践行专业教育理念基础上,致力于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从业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创新专业思维方式等,使工程教育范式从关注有形的、外在的因素转向关注隐性的、深藏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因素,最终实现教育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目的。基于此,构建一个立体式、多方位、一体化的工程文化教育工程,“将工程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体系、渗透到学校文化构建中,能够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3]是实现工程教育认证下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立德树人”做了详细而明确的阐释,并强调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在教育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方案设计与开展,均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目标开展。而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实施,本质上就是通过多方合作、多项目融合,来促进工程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校发展层面,实施高校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将文化、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在促进社会发展层面,高校文化育人工程通过艺术、文化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融合实施,将会培养出职业道德高尚、具有一定专业文化修养、艺术气质的高质量人才。与此同时,走向社会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将对相关领域职业人员在专业修养、职业操守、人格品质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有利于社会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高标准和新要求,高校工程文化育人工程需以特定且灵活的教育联动式组合形式将工程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美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并精心策划与设计、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实现新时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专精的知识技能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首要要求,也是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中的首要条件。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培养工程人才专精知识技能的有效措施。实施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并不是削弱专业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地位。相反,是在专业技能具备的条件下为工程人才专业技能提升、开拓空间。做到高校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需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工程文化为辅的课程体系,搭建专业课程与工程文化课程相融合平台,开展蕴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工程技能与文化实践创新能力。
工程人才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具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见,工程人才道德情操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目标。众所周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是立德树人,有效实施工程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途径。工程文化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实施,其关键是寻求二者切入点。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实践中,将工程文化中的建筑艺术文化、城市文化、历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从业价值观、人生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等,都作为课程思政要素运用于教学实践(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中,提高工程人才的道德情操。“将核心素养引入专业课堂培养,在顶层设计上实现人文与专业教育设定共同目标现实融合,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实现把职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有效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弘扬‘大国工匠’精神。”[4]
1.明确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目标。“美育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人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5]工程人才,尤其土木工程人才未来将是城市、社会、国家的打造者,不仅在专业技术上需要美,同时也要通过自身的技艺打造美。因此,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设定并明确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的总体目标,用来引导工程教育的各环节,有利于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目标是培养工程类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独特的艺术审美的能力,对于美具有敏锐鉴察能力,具有文明而高尚的审美情感。在总体目标下,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工程专业特点,制定更为精细的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具体目标,以目标为导向采取有效策略,实施工程文化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2.设置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课堂。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即强调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首要切入点是将自然、社会及城市、历史等文化要素作为工程文化教育的内容要素,纳入工程人才教育内容体系中,开创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课堂。具体而言,可以开设两类课程:第一类为通识必修课,即开设文学、艺术理论与赏析类课程。通过文学艺术理论学习,培养学生文化艺术知识体系内化于心,提升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通过文学艺术鉴赏类课程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第二类为专业必修课,即开设城市文化与历史、工程文化等与专业结合的课程,培养学生从业后能够运用审美、艺术的视角和思想,建造艺术工程,为提升城市文化层次贡献力量。
3.丰富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实践。在工程教育中注重工程文化与美育融合并举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并举办文化艺术作品展览、艺术科技文化节活动等,发展学生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使其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显现专业本质力量,学会根据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开展实践活动,创造美的文明。
当前,高等教育中无论意识形态还是教育实践上,教育者及大学生还未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劳动者,而工程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就此角度而言,劳动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在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采取工程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模式,能够树立大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了解并掌握劳动的伟大意义,促进未来文明创新工程开发与建设。对大学生来说,学习与实践锻炼是其主要劳动表现形式。高校在工程人才专业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工程文化要素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即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工程劳动与成果的尊重,认识自身工程实践的价值,热爱所学专业。可采取增加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工程项目实际工作体验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机会,提高职业修养,促进工程技术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