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井荣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200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1]。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第一次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比较统一的界定,指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进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且发展迅猛。
文化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日益受到关注。迄今为止,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跨境文化产业的建设,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黑河作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潜力巨大。近年来,黑河市依托地缘优势,深入挖掘历史、生态、民俗等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中俄界江区域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等方面的研究,为区域合作与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这对界江区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10年起,中俄文化大集已成功举办10届,成为中俄两国国家级、区域性、协作性、机制性、规模性、综合性、民众性的文化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品牌项目,也是中俄文化交流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更是中俄两国、两省州、两城市共同的文化盛会,中俄毗邻地区人民共同的盛大节日。全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特色文化产品脱颖而出,成为拉动黑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黑河片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两国边疆具有相同的发展目标,目的是提升国内文化经济贸易水平。鲜明的文化经济贸易具有显著互补性,包括文化、劳动力、资源及技术等,对建立中俄自贸区黑河片区具有关键性作用。俄罗斯与中国双边贸易互补性较强,但直到现在,还主要集中部分产值偏低的产品上,持续性较差,同样是由于中国与俄罗斯双方文化经济贸易平衡丧失的主要因素。而自由贸易区建立是中俄双方文化经济贸易平衡丧失解决的主要方法,有助于两国文化水平的提高,并进行互补建设,可将中俄文化链条的优点充分展现出来,只有合理配置运输、文化、人员及资源等才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研究黑河片区文化创新项目需要结合文化贸易经济学有关理论,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对策及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有关政策,通过对现阶段黑龙江省文化创新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建设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跨境文化奠定基础,使文化贸易理论更加丰富。对黑河自贸片区文化产业而言,自身基础相对较弱,且竞争力有待提高,投资费用少。虽然黑河自贸片区文化贸易发展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但依旧未起到显著支撑作用。文化产业在文化贸易发展支撑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有关活动存在紧密联系,大量资金支持有助于项目持续、稳定发展。从整体经济水平方面分析,黑河自贸片区相对较弱,文化创新人才匮乏,文化产业发展动能不足,区域地理和经济环境限制明显,因此,没有过多的文化产业资金投资。相比东南沿海等发展城市,从资金角度来看,黑河自贸片区具有较强的被动性,无论是投入均量,还是投入总量均排在后边。
近些年,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在战略方面基本接近,再加之为促进两国两地文化经济贸易发展,许多经济指导文件相继出台。如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及俄罗斯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此外,还成立了黑龙江省黑河自贸区。以上文件中,将黑河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明确划分,并实施了产业机构升级,使地区文化经济贸易进一步发展基础扎实。
对我国而言,同深圳特区相比,东北——远东黑河自贸区具有同等作用,对发展非常有利。通过建立黑河自贸区,可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文化经济贸易的发展,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符合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同时,也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相符。中俄黑河自贸区将会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典型,在区内文化经济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符合中日韩自贸区发展要求。跨境文化不仅可以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新方向,同时也巩固区内各个国家文化经济贸易的联系,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中俄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自20世纪中期中俄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交流也逐渐深化,例如,在2006年、2007年,分别在两国举办“中国年”和“俄罗斯年”,同时,在2009年和2010年又分别举办了“汉语年”和“俄语年”,这些举措都表达了中俄两国在文化交流达到更高的层面,给中俄两国建立相互认识、互帮互助的战略合作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结合历史契机,中国与俄罗斯应进一步建设两国跨境文化,并提升等级,改变现阶段等级偏低的口岸贸易,使其逐渐发展成为高级跨境文化链条,同时黑河自贸区的建立,可进一步升级当前两地文化经济贸易产业结构,通过建设地区文化链条能进一步改善两国整体经济形势。
近些年,黑河市利用自身的优势特色,对生态、历史、民俗及冰雪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加强对文化产业培育的重视程度,及时更新文化产业形势,从而扩大全市文化产业,产生许多新型且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在黑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截至2018年,黑河市文化产业经济单位已多达1 154家,且从业人员也多到了4 360人,文化产业价值提升至12.7亿元。
政府应在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将部分资金转向本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类企业,尤其是产品或服务具有时代性,且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帮助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压力,并有针对性地对资本市场加以引导,将社会资金引流到那些符合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规律的企业中,为文化产业的繁荣解决后顾之忧。
首先,黑河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将更多的重点集中在俄罗斯文化市场中,针对自身文化,形成独立的文化品牌,使文化合作在推广文化品牌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强化中国文化深层底蕴,及时创新、完善文化产品,中国应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结合中俄两国的实际需求,开展定制化的彰显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合作交流活动,使俄罗斯人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例如,主题旅游、中医保健、汉语言学习交流、传统民间工艺品贸易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合作项目来宣传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提高参与人员的文化品位和素养。通过将文化精髓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中俄文化交流模式,进而打造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并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合作中的支撑作用。除此之外,对龙头企业的培育采取积极态度,以此促进中国文化企业的国际形象,促进黑河文化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现阶段,黑河自贸区中俄贸易类型主要包括天然气、木材及矿产。但对于两地区来讲,需加强对经济文化合作形式的重视,使其呈现丰富、多样,从而达到该地区发展转型的目的,实现产业升级,增加文化链建设。实际开展期间,黑河自贸区——远东地区经济合作过程中,应结合文化、科技及投资合作等内容,进一步扩充重型设备制造、文化、核能和CIT产业,同时,强化合作,改善贸易结构。
未来文化产业合作的发展,中国俄罗斯两者文化产业合作的走向、模式和格局将不断变化,应不断扩充合作范围,积极应对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两者文化因素决定了中俄文化产业合作的模式、格局和定位,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文化产业得以扩充合作的根本原因。
自“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以来,俄罗斯与黑河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也更加方便,可以有效连接布拉戈维申斯克与黑河两市。与此同时,为中国与俄罗斯建设跨境文化链条奠定了基础,丰富文化贸易途径。首先,强化口岸建设,以便更好地发展口岸文化贸易。其次,中俄政府间加大文化交流合作力度,增加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间的协调、交流及沟通,通过优化环境方式,推动文化贸易进一步发展。最后,鼓励赴俄留学、访学、旅游、经商等,将中国文化带到俄罗斯,同时,鼓励更多人参与中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此外,建立健全文化贸易服务方式,发展文化贸易直通车,进而推动中俄跨境文化链条建设更好发展。
在中俄跨境文化创新建设中,由于中国与俄罗斯文化具有一定差异,使两国文化贸易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中俄跨境文化,则需黑河多与俄罗斯沟通、交流,全面了解俄罗斯文化,以俄罗斯文化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有关文化产品,进而扩大文化产品出口,促进文化贸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