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明
(广东财经大学 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与以德、奥为核心的同盟国集团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作为东线主力,付出了惨重代价。这种代价除了人员伤亡外,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是最重要的方面。而在战争背景下,作为俄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卢布”遭受了重创,主要表现为卢布发行的日益混乱与卢布币值的飞速下降。战后新成立的苏维埃国家为此经过了长时间的整顿,才使卢布的流通逐渐走上了正轨。
俄国纸卢布之发行,始于1768年,其时俄国在圣彼得堡、莫斯科两地各设有银行一处,为各地发行纸币之兑现机关。每遇国库空虚之时,帝俄政府即大量发行纸币,到1796年,纸币流通额已达1.6亿卢布,而现金准备仅3 200万卢布,准备金对流通货币总量之比例仅为20%[1]。
19世纪初,俄国的纸币发行量继续增长,到1815年,前后累计发行额已达8.258亿卢布,此时1卢布实际仅值银币20戈比。1816年以后,俄国对外战争稍靖,开始筹划革新办法。从1818年至1822年,4年内销毁纸币2.4亿卢布,流通市面者约6亿卢布,卢布币值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1839年,俄国政府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限定纸币与银币按照3.5 : 1的比价进出。此后的10余年间,俄国财政状况较好,卢布币值也比较稳定。但1853年至1857年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5年之中,俄国政府共增发4.24亿卢布纸币,总流通额又达到7.3亿之巨,不得已又停止兑现,纸币价值再跌。1862年开始恢复兑现,但到1864年又停止兑现[1]。
1870年以后,在欧洲各国币制改革的推动下,沙俄政府开始逐渐采用金本位制。1876年,俄政府规定使用金币征税,同时采用种种方法助涨金币之流通,一方面废止自由铸造银货的法律,为由银本位转向金本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罗曼诺夫王朝为了保证其发行之“罗曼诺夫票”(俗称“老帖”)的信用,储备有充足的准备金,1887年准备金约为3.82亿卢布,1889年达到4.29亿卢布,到1897年用法律规定纸币自由兑换“正货”,并且规定“发行额6亿以下,得为半额之准备,6亿以上,须十足准备,无准备发行额,以3亿卢布为限。”该币不仅通行全俄,在华俄道胜银行的积极推动下,甚至迅速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唯一有力之纸币”[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军费猛增,平均每日军费约1 800万美元,3年多的战争约消耗军费215亿美元[3]。俄国政府为了筹集战费,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发行大量公债。据统计,一战期间俄国政府发行的公债总量约为116.3亿美元,这些公债基本上都没有任何担保,全是诈取俄国人民的血汗所得[3]。二是无休止的印刷卢布。1914年7月27日,帝国议会通过了停止卢布兑换的法律,并将帝国银行无准备金发行额由原来的3亿猛增到15亿。其后老帖发行额暴增,由1914年8月16日的23亿卢布,到1915年末为56亿卢布,至1917年3月1日增加到了99亿[4],到十月革命爆发,仅1917年前10个月即发行卢布164.03亿[5]。
由于俄国政府纸币滥发日多,卢布币值自跌,1915年末卢布市值相较战前跌落30%,1916年末跌60%,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卢布市值仅相当于战前的1/10而已[5]。此点我们从卢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市价情况也可探知一二(见下页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1913—1914年由于老帖的发行大体上来说有比较充足的准备金为保证,因而币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其后是肆无忌惮的滥发行为使得老帖币值猛跌,到1920年4月1卢布仅值大洋1分而已。
表1 哈尔滨羌帖兑大洋行市均价表
1917年二月革命后,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内严厉镇压革命运动,对外则继续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军费开支浩繁,只有靠不断扩大纸币发行来应对。在克伦斯基政府秉政的7个月时间里,继续扩大老帖发行额,无准备发行额增加100亿卢布,纸币流通额又增加了165亿卢布以上。其后,发行老帖难以为继,乃发行“新帖”数种,其中有面额1 000卢布的“大帖”一种及面额40卢布、20卢布的“小帖”两种。其“大帖”印刷比较精良,纸张亦佳,但“小帖”纸张极其低劣。另外该政府还发行有250卢布纸币一种,辅币1、2、3、50戈比四种。到克伦斯基政府覆灭前的10月25日,该政府发行之“新帖”总额达到189.17亿卢布,另外该政府还发行有198.77亿卢布短期国库券,其中多数为中立国所收受,达155.7亿卢布之巨[4]。
十月革命后,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垮台,在美日等国支持下,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成立“远东鄂木斯克临时政府”。为了筹集军费以抵抗苏俄红军的进攻,高尔察克以从苏俄手中夺取价值6.5亿卢布的黄金及350万银锭为准备金发行纸币,但该币实为五厘息国库券。此种国库券有巨额、小额两种,巨额国库券从25卢布起至5万卢布不等,因纸质低劣,票面很黄,东北商民因而称之为“黄条子”,小额国库券分为1卢布、5卢布、10卢布三种,俗称“西伯利亚临时帖子”。至1919年9月1日,该政府共发行“黄条子”10.610 8亿卢布,发行“西比利亚临时帖子”1.139 81亿卢布。鄂木斯克政府之国库券由于准备金不够,且该政府在苏联红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从发行之日起即日益低落,加上该政府财政大臣“一味为私,毫无计策”,币值更是一落千丈[4]。
除了克伦斯基政府所发卢布外,支持白俄政府的中东路总办兼中东路护路军总司令霍尔瓦特利用道胜银行在东北地区也发行了一种卢布,被称为“霍尔瓦特票”。该票发行以前,中国境内流通的俄币以大额钞票居多,小面额极少,1918年12月,霍尔瓦特以市面上小票不足为借口擅自发行纸币,分为50戈比、1卢布、3卢布、10卢布、100卢布五种,此时市面流通的各种卢布已经跌落得无法收拾,因而该币的发行只能说是沙俄势力在中国垂死挣扎的表现。
虽然“霍尔瓦特票”在发行之初就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但在霍尔瓦特的强力推行及华俄道胜银行的全力支持下,“霍尔瓦特票”还是在中东路沿线流通起来,该币在发行之始市值即远较“老帖”为低,每100卢布“霍尔瓦特票”仅值“老帖”50卢布。当然,由于俄国在华势力的下降,“霍尔瓦特票”推行困难,至始自终也未能在东省占据重要地位。1920年3月15日,中东路督办、护路军总司令鲍贵卿宣布解除霍尔瓦特一切职务,其后华俄道胜银行与中东路均拒绝收用“霍尔瓦特票”,该币成为废纸[6]。
苏俄政府成立初期,同样面临极其严重的财政危机,纸币之滥发更甚于前,其中最主要的货币就是苏维埃纸币,此种货币面额有1、15、30、60、100、250、500、1 000、5 000、10 000、25 000、50 000、100 000卢布等多种。由于受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战争的影响,这些苏维埃纸币基本上都是在无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的,从发行之初即面临币值猛降的局面。当然,苏联政府之所以采取猛发钞票的行为,除了国内战争环境的客观影响外,主观上是由于不少苏俄执政者希望“假继续印发大批钞票之手段,以达纸币价值完全消灭之目的,如此乃可使钱币自行绝灭。”[7]1918年1月1日,纸币流通量为273.12亿卢布,然其实际价值仅为13.15亿卢布。到1922年1月1日,纸币流通量达到15 000亿卢布,然其实际价值仅约6 000万卢布。两者相比,流通量增涨约550倍,然其实际价值反而下降约22倍[5]。
因苏俄(联)纸币发行如表1之激增,其准备金率自然也在日益下降。在一战前,准备金率高达98.2%,这在当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面也是遥遥领先,到1917年3月时,骤减为14.8%,十月革命之时,更减为6.8%[2]。十月革命后,数亿卢布的准备金对于高达数万亿甚至数十亿亿的货币流通量来说,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在高通货膨胀背景下,整个苏俄(联)物价不断上涨,再加上战后的苏俄(联)百物奇缺,更加剧了物价水平的高涨。据有关统计,1916年1月1日莫斯科和全俄的物价指数分别为156、155,到1919年12月1日,上涨为362 000、179 000,到1923年10月1日时,进一步上涨到638亿、648.23亿[8]。1923年10月1日与1916年1月1日相比,莫斯科及全俄物价指数分别上涨约4亿、4.18亿倍。除了物价外,卢布汇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急速下降,在一战初期的1914年,每10英镑约可兑换110卢布,到二月革命时,尽管历时3年,亦仅跌至170卢布。十月革命后,卢布汇价开始飞速下降,到1920年10英镑可兑换6万卢布,到1924年10月竟然可以兑换504亿卢布[8]。
卢布的飞速贬值对苏俄(联)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极大的,加上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造成粮食紧张、生活必需品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刺激了供求矛盾,加剧了通货膨胀。社会各界对此焦虑不安,一些别有用心的反革命认识甚至借此攻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指责“人民手中纸币不少,但又有何用?既无货可买,也无处可买,痛苦和贫困叩响了每一家的大门。”[9]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甚至于1920年1月,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取消货币、否定商品经济关系的措施。主要是大力推行实物劳动报酬,国外贸易、城乡交换等都以物物交换形式展开。这些措施的出台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被忽视,很多地区因此出现农民暴动。
在这种背景下,1921年3月21日,新经济政策开始正式颁布实施。1922—1924年,苏联政府开始实施以发行切尔文劵为核心的货币改革方案。切尔文是对旧俄时代10卢布金币的称谓,苏联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以此为单位,因此被称为“切尔文劵”,主要有1922年、1924年两个版本,1922年有1、2、3、5、10、25、50切尔文7种面额,1924年版有1、3、5切尔文三种面额。按照苏联国家银行的规定,该币准备金率必须在25%以上,以金银或“价值坚定”之外国货币为准备金,其余75%则以易于出手之货物、短期证劵及汇票为准备。以上准备金的评价标准为:(1)金货照其价值全额计算;(2)商品照其市价以五折计算;(3)国立银行往来之票据及其他商业证劵以金计算者,按照票价九折计算[10]。规定新式纸币可以按照票面价值,缴纳一切国家赋税,此外还规定国家银行新式纸币之流通数目及其准备情形,应每两星期公布一次,且新纸币发行之数量应与工商业之需要相应[11]。
切尔文劵虽然发行,但旧有之苏维埃纸币仍然流通于市,1921年,苏联政府以旧币跌落过巨,乃于该年11月3日下令发行1922年新卢布纸币,规定其每卢布价值定为旧苏维埃纸币1万卢布,1922年10月24日又下令发行1923年新卢布纸币,规定每卢布价值相当于1922年纸币100卢布,也就是说相当于旧苏维埃纸币100万卢布。但实际上,这两种卢布的发行并没有起到稳定金融的作用,反而因其与切尔文劵同时流通,无一定之比价,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因而,1924年2月14日,联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乃下令停止发行1922及1923年纸币,其后,1924年3月10日,内务人民委员部决定官价收回此项纸币。具体收回办法是以1金卢布(即1/10切尔文)合1923年纸币5万卢布,其以前之纸币,均按此价格,按其与1923年纸币之比价收回。到1924年5月,1923年纸币及其他旧纸币全部收回,剩余者仅切尔文劵[5]。应该说作为苏联币制改革的强心剂,切尔文劵的发行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布尔什维克政权建立之初的币制混乱状态。1923年切尔文劵在整个苏联的流通货币中仅占3%,到1924年2月已经增加到了83.6%,“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12]
由于切尔文劵面额较大,流通上多有不便,于是联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4年2月5日下令国库发行国库券,有1、3、5金卢布三种,事实上起到了切尔文劵辅币的作用。1924年2月22日,联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铸造银、铜辅币多种,其成色、重量俱沿战前之旧,仅表面模型易其旧观。该项银币计有10、15、20、50戈比诸种。另外,为了促进切尔文劵流通,中央执行委员会允许各省财政委员会发行辅币票,各省交通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又得发行5金卢布之交通短期流通劵,但其期限仅数月,由此两委员会负责收回[5]。
实际上,尽管切尔文劵相对于旧纸币来说稳定性要强很多,但在其流通过程中也面临着币值下降的压力。苏联政府发行的货币总量从1924年10月1日的627 172.1千金卢布增加到了1926年4月1日的1 204 180.1千金卢布,大约增长了一倍。而现金准备之数,则在此一年半时间内,反而有所减少。另外,按照苏联发行切尔文劵的法律规定,货币之增加须与工商业之实际需要相应。但按照苏联官方公布的相关资料来看,1924—1925会计年度,苏联的运输品价值、货物销售价值、工商业之产出、货币数量、信用(贴现与放款)分别增长了29%、38%、43%、95%、110%[5]。
可以看出,货币与信用的膨胀远较经济实际之需要为甚。造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有:(1)苏联政府的货币政策皆以该国经济状况之“预想”为标准,而不是以当时之事实情况为依据。苏联财政、贸易、实业均在国家之手,对于经济前途之需要,国家皆有预算,货币之发行即以这种预算为依据。但事实之变化,未能如其预期,因此理想之货币量不能与实际之需要相适应。(2)苏联政府排斥私人资本于工商业之外,致使私人资本只能投资于金融市场,使外币汇价与金价暴增,进而影响到卢布币值。(3)苏联政府积极支持工业发展,国营实业向银行借款猛增。1924年10月,国营实业向银行借款总数为4.481亿金卢布,而到1925年10月,一年之内上涨到9.622亿金卢布,涨幅超过一倍有余。1925—1926会计年度上半期,实业向银行所借短期贷款,约有1.6亿金卢布,苏联政府预期本年商业存款会增加1.7亿金卢布,然实际上却减少了3 950万卢布[5]。(4)燃料缺乏,交通收入不足。苏联燃料严重缺乏,无法自给自足,仰赖于进口,需要大量资金,且交通上“收入之预算,失之过高,而支出预算,则失之过低”,仅交通一项,资金缺口即达8 000万金卢布之巨[13]。在工商业不景气、农业欠收、燃料依赖进口等情况下,苏联政府只能通过大量增发纸币来维持对国民经济的投入。
到1926年4月,苏联纸币之流通量为1 204 18.01万金卢布,现金准备为228 28.4万金卢布,现金准备率为18.9%,这与发行切尔文劵之时所公布的法令(现金准备率25%)出入甚大。然而,在纸币大量增发的同时,外币逐渐减少,使得现金准备率进一步下降。1924年12月1日,苏联外币存量为10 138.5万金卢布,到1926年5月1日降为4 998.1万金卢布,减少一半有余。外币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1925年前后苏联粮食严重缺乏,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用于粮食进口。1923—1924会计年度,苏联输入食品仅花费2 475.4万金卢布,而1924—1925会计年度,则增长到1.501 83亿金卢布。除了外币外,黄金、白金等贵金属的减少也是准备金下降的重要原因,1926年2月1日,苏联黄金、白金存量为21096.5万金卢布,到5月1日时即降为17 697万金卢布。切尔文劵贬值的另一个直接体现是该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苏联官方数据,1924年10月1日,切尔文劵的购买力指数为6.09,而到1926年3月1日,其购买力指数降为5.16,实际上,这与该币发行之初相比,已经降低了一半了[13]。
尽管切尔文劵发行以来,苏联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还存在,物价水平也没有完全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但整体上来说,切尔文劵结束了一战以来俄国币制混乱的局面,加上在苏联政府强大的政治动员之下,其取得的巨大作用是值得肯定的。1922—1924年以发行切尔文劵为核心的币制改革基本上实现了苏联政府稳定币制的既定目标,为其后苏联政府推行的税制改革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在苏联基本完成币制改革不久,即爆发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虽然苏联没有受到经济危机太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作用,但币制改革的成功为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