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2020-01-19 14:42肖柏青刘启蒙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肖柏青,刘启蒙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目前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一种重教书而轻育人的现状,这与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背道而驰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无论从现代教育要求还是传统文化上说,重教书而轻育人的做法都是不能接受的.在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科学理念的指引下,全国高校积极开展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在社会现实中,理工科追求的更多的是真理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情怀.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求真的科学精神,更需要求善的人文关怀.“课程思政”能够突破传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的分化,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使得各学科在育人目标上达到了高度统一.与人文社科类课程本身自带立场导向不同,理工类课程基于自然认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对“技”的掌握及应用,而在价值导向方面的作用是隐形的、间接的,导致理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更为困难[2].

近几年由于国家和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有关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文献也大量涌现,但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上,包括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实施课程思政的指导原则、教学理念的转变等方面,较为缺乏有关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路径方面的探讨[3].一线的理工科教师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对专业理论的传授一般都较为得心应手,对于课程思政要求的立德树人时常力不从心,有些教师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意愿,但不知道从何入手,最终只能草草收场.有鉴于此,本文探讨了理工科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尝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应该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1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1.1 讲好教师自身故事

理工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最不可或缺的是教师自己要不断加强价值观修养,并讲好教师自身故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对老师的思政教育观点认同,首先要让学生对老师这个人是认同的,当老师在同学们之间建立了威信,后面的思政教育工作就很好开展了.如何树立个人威信,关键是讲好教师自身故事.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真实地展示自己,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包括人生感悟、学习工作经验、得失成败等等,不掩饰自己曾经的迷茫和失意,也不隐藏自己的成就和坚守,敢于亮出自己的理想信念.例如,当教师把自己的价值理念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再从自身理解出发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学习做一个有思想有坚守的人[4].通过这样的交心交流,让自己走进学生们的心中,成为学生信任的老师、认可的老师、乃至尊敬的老师,让同学们从教师的个人感悟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学生们对专业知识或许过几年就会忘得所剩无几,但教师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很可能让他们铭记久远.

1.2 讲好学生成长故事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迷茫的人生阶段,专业教师既要努力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也要帮助他们擘画人生,理解关怀他们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成长境遇.教师通过鲜活的大学生校园故事,探讨大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难题和人生困惑.比如可以与同学们讨论如下问题:如果你的同学在失恋和考研失败的双重打击下痛苦不堪,乃至于想跳楼自杀,请问,作为他的好朋友,你应该怎么劝说他才最有可能让他放下自杀的念头?如果一个女生即将遭遇要被歹徒强暴的时候,她要怎么做才比较好?在电子科大“四大发明”事件中师生双方的行为有哪些欠妥之处?通过此类贴近校园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大家的讨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设标准答案,每人可以畅所欲言,同时教师需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案例式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3 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思政教育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事[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只有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才能回答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进而清楚我们将到哪里去,才能具有走向未来的信心和不竭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真理追求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师可与学生相互探讨其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对我们国家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够客观理性的评价.一个国家的进步与一个人的发展一样,均是以过去为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基础上,对于我国新时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才能更具自豪感,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才能更有自信.

1.4 讲好创新创业故事

未来新兴产业和创新经济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理工科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理工科的课程思政必须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我国提出并实施了“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6].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底气来源于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新工科建设的一个关键,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手段,在实验、实习、创新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多个环节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对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和工程伦理等思政教育难以忽视、难以拒绝、难以忘怀,实现科学教育和思政教育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为培养具备卓越工程素养的一流理工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分析

2.1 课程思政与课程重点、难点相结合

课程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教学中心,实施课程思政要以讲好课程重点难点为导向,即传授专业知识,又要做好德育工作,传道与授业相融合,体现出强烈的专业课程特点.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解专业知识,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将专业课变异成思政课,但同时课程思政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调节这两方面的教学时间冲突,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思政教育与课程重点难点相结合.思政教育与课程重点难点相结合,意味着思政教育要与课程重点难点建立联系,思政教育既起到育人作用,又能支撑对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作者常采用比兴的方法,根据课程重点难点的特点,找出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以该事物为出发点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在《水文测验学》中面积包围法求解日平均水位是该课程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难就难在如何进行数据插值,笔者在讲解完这个数据插值方法以后,将其归纳为“瞻前顾后”四个字,为了帮助理解和记忆,再让学生讨论当前社会流行的观点“现在上大学没多大用”是否合理,最后笔者采用“瞻前顾后”方法批驳了这一观点,引导大家树立学习自觉性.

2.2 课程思政与学科发展相结合

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相应的学科发展历史,教师要从所教课程的学科发展历史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完美结合.专业课程的形成离不开科学家的爱国探索和奉献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也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还可以带领学生认识与这些专业知识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根据课程特色和学科发展历史提炼出相关的育人要素,用隐性的教育方法将思政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形嵌入到专业知识当中,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体验.笔者在《水文测验学》中,介绍了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中水文信息采集技术的历史变迁,讲解了水位、流量、降水量等水文参数测量的最新技术,带领学生了解当前水文测验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所采用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思考,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

2.3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维方法相结合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这些工科的基础课程都展现给我们具有各自特点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工科专业的各个专业课程也有自己核心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法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思维方法也是哲学上方法论的一个主要构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看待问题.专业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归纳总结出课程的思维方法能帮助学生提升对该课程的深入理解,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做到专业性与思政性的统一.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思维方法的理解,有必要引用具体的事例加入形象化解释,在课堂上利用这些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再以《水文测验学》为例,该课程体现了解决水文水资源工程问题常采用的思维方法“逼近法”,即对那些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采用迂回逼近的方法进行近似求解,笔者先总结了“逼近法”在该课程各章节的具体应用,再以坏人行骗犯罪为例,说明“逼近法”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4 课程思政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进行创新教育,一是要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创新训练.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著名的布罗姆金字塔理论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记住必要的知识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能进一步理解、应用、分析并评估这些知识,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7].该理论与如何上好一门专业课是不谋而合的.授课的关键是需要讲清楚概念、原理的来源和演化,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和重要价值在哪里;再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专业知识以后,再去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思考知识的再创造,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比较容易,关键是要设计具有一定高阶性、挑战性和难度的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开设综合型或设计型实验,在专业实习中设置需要计算或推理的工程任务,指导学生团队围绕某个工程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学科竞赛,等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在应用知识过程中学习了如何使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大家相互信任,紧密合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是新时代理工科教师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需要解决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达成离不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在内容上,理工科课程在强调自然之理和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专业伦理和道德,改变以往单线的知识教育,从教师经历、学生成长、中华文化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多进行思维对话、心灵对话,学会用价值感性去指导工具理性的实现.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运用一种更为柔性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由讲知识到讲道理、讲做人,于共通之处见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理工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不理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