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英美成长小说导读”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0-01-19 11:53桂宏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引路人英美盖茨

桂宏军

(武汉轻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23)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学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充分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学,不能算作掌握了该国的语言,只是学到了一些没有内涵的文字的躯壳。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思政内容融入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大学生的课程教育中加入英美文学变得尤为必要,可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很多理工类的高校开设了各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学科类的通识课,作者也在所在高校开设并讲授了多年的“英美成长小说导读”的通识课。

一、成长小说简介

成长小说是英美文学中的一个小说类别,该术语来自德语Bildungsroman,意思是形成性小说或教育小说,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从童年开始经过各种经历或精神危机达到成熟,最后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身份和角色。在西方,成长小说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小说类型。成长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把成长描述为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认知自我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感受强烈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成长的内核应该是心智的成熟,而非表面意义上的年龄增长。简而言之,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表现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成长小说理论初次被引进,国内对成长小说的研究代表性的是芮渝萍的《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该书分析了成长小说的构成要素,研究了成长小说的结构模式,认为成长小说大致遵循“天真→诱惑→出走流浪→迷惘困惑→考验→顿悟→失去天真→认识自我”这一叙事结构,讲述13 - 20岁左右的主人公成长经历的叙事,叙述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表现成长主体的道德和精神发展,反映出人物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成长小说具有以下四个要素: 一是成长中的疏离感,疏离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要素。疏离感是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疏离隔阂,产生孤立感和压迫压抑感等消极情感;二是成长中的顿悟,指在某个特定时刻由于外界的诱因突然产生的醒悟,使主人公最终摆脱困惑,预示着故事的高潮。通过顿悟,主人公对自己的生活和某种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三是成长引路人,成长小说中的领路人原型主要有正面的引路人和反面的引路人两种。处于人生初始阶段的少年,需要富于理性、阅历丰富的成年人的引导,一个人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丰富影响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青少年从这些社会角色中逐渐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四是成人仪式,成长小说中往往有象征成长仪式的叙述和描写,通过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凸显出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的蜕变。[1]

二、从成长小说的视角解读英美经典和当代小说

小说是通过记叙主人公的各种经历和生活历程来描叙社会生活、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都可以从成长的角度解读,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主人公在经历了各种事情之后在心理思想和认识上的成长,主人公去过各种地方,和各种人有各种经历,既有成功胜利,也有失败挫折,有悲欢离合的各种情绪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心理上可能变得更加成熟,性格变得更坚强,意志更坚定,思想上更加深刻,对社会人生自我有了新的认识。 很多英美经典小说和当代小说大致具有成长小说的典型特点。 《简·爱》体现了“出走→迷惘困惑→考验→顿悟→认识自我”的叙事模式,[2]主人公童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和在学校遭受的虐待体现了成长小说中的疏离感,关心她的女佣白茜和理解她的谭波尔老师是她的成长引路人,最后简·爱在顿悟后意识到了她真正爱的人是罗切斯特先生。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简·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女性形象。 小说分别从盖茨海德、洛伍德、桑菲尔德、乡村小学及重回桑菲尔德五个阶段论述了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盖茨海德的最初反抗、到洛伍德的继续成长、再到桑菲尔德遇到罗切斯特先生,然后又从这里逃走,在乡村小学经受新的考验,最后终于又一次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直到最终获得幸福,一个性格倔强的普通女孩由于不满于不公平的现实而终于萌发了追求全新的、平等生活的梦想,在生活的磨练中,一点点地成长,变得成熟,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傲慢与偏见》中读者也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成长,伊丽莎白从开始的武断判定一个人到能够认识到片面之见并不能认真了解一个人,达西也从之前的高傲变得在女主面前谦虚彬彬有礼。学生在这部小说中收获最大的是:学会像女主那样大胆,能够伸出脚步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身边的人,而且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鲁滨逊漂流记》中故事情节也体现了“出走→迷惘困惑→考验→顿悟→认识自我”的叙事模式,其中的疏离感体现在孤岛上独自生活的主人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在鲁滨逊的成长过程中,宗教扮演着精神支柱和引领的作用,起着引路人的作用。小说中对送礼仪式的描写具有成长仪式的意义,在小说接近尾声处,船长主持了带有狂欢意味的送礼仪式,在仪式中,主人公将船长送的衣服穿在身上,衣服是文明社会的象征,穿上衣服就等于恢复了社会身份。[3]《远大前程》皮普的成长历程也体现了成长小说的原型特征:天真无邪的主人公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走来到陌生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旅,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遇到了考验和磨难,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因此获得了成长。其中的成长引路人是他的朴实慷慨的姐夫和慈爱感恩的罪犯马格韦契,而心灵扭曲的郝薇香和自私冷酷充满魅力的艾斯黛拉则起着反面引路人的作用。[4]《人性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先天跛足、父母早逝,寄居在冷漠虚伪的伯父家,受到周围人的嘲笑排斥,形成了忧郁沉默的性格,这体现了成长小说中的疏离感。 小说中主人公在其成长历程中经历数次顿悟,这种顿悟有些是其历经沧桑后的人生感悟,有些则是经成长的引路人点化而得。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面对淳朴善良、温柔坚强的姑娘萨莉,菲利普得到了对人生的顿悟:“他的理想是什么呢?他想起了那个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的愿望。”菲利普终于摆脱了情欲的枷锁,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经历了感情的折磨后最终找到了归宿。[5]《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长体现在尼克的经历上,尼克在小说中是爵士时代的参与者和旁观者,也是盖茨比悲剧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评论者。尼克离开西部老家,放弃了原先当作家的理想,怀揣着淘金梦来到纽约,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做股票交易员,租住在盖茨比的豪宅旁边。整个叙事是通过尼克的所见所感讲述的,尼克在盖茨比的悲剧中看到了盖茨比对天真纯洁梦想的执着,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爵士时代人们的拜金享乐和冷酷无情,在看透了世态炎凉后,尼克离开了纸醉金迷的纽约,回到了西部老家。《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经历了童年生活、流亡美国、重返祖国、上路考验、最终得到救赎和成长,体现了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其中的疏离感体现在童年时期主人公和父亲的隔阂以及阿富汗的哈扎拉人受到普什图人的种族歧视上,成长引路人是他勇敢正义的父亲和经常开导他的父亲的好友拉辛汗。在小说中,主人公阿米尔被打倒在地上流血是自我救赎和实现心灵成长的仪式。在文学作品里,人们往往通过流血来洗清罪恶,达到灵魂上的净化。[6]《灿烂千阳》的成长主要体现在玛丽雅姆童年时期的混沌期、初婚时的迷茫软弱、为保护莱拉而反抗虐待、临刑前的顿悟上。

三、成长小说教学模式

经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英美成长小说可以按照以下模式进行教学准备,讲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一)精心选择选读片段

通识课“英美成长小说导读”引导学生从成长的角度欣赏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爱》、《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人性的枷锁》、《儿子与情人》、《红字》、《飘》、《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等经典小说或当代英美小说。这些作品描绘了主人公的成长环境,描写了他们成长时期的心理,叙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包括他们所经历的各种环境和交往的各种人物,展现了他们在思想认识和性格等方面走向成熟的过程。作品贴近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作品选读部分是从教学实践中精心挑选的作品中集中体现作品的成长主题的精彩片段。 《鲁滨逊漂流记》选取了小说中鲁滨逊在岛上安家的情景以及他从对上帝的信仰中得到了精神力量;《简·爱》选取了主人公在慈善学校受到虐待的部分和罗切斯特先生向简·爱求婚的情景;《傲慢与偏见》选取了伊丽莎白接受达西的求婚后二人谈论他们感情发展的过程的部分;《儿子与情人》选取的是主人公保罗在恋爱时受到的母亲的干涉和控制; 《远大前程》的选读部分描写了皮普的姐夫乔来伦敦看成为“上等人”的皮普的情景;《人性的枷锁》的选读部分描写了菲利普终于克服了情欲的枷锁,最终找到了生活的归宿;小说《飘》的选读是小说结尾,描写了斯嘉丽意识到了真正爱她的人以及瑞特离去后的心理;《了不起的盖茨比》选取的是盖茨比的奢华宴会的描写以及主人公为理想化的轻浮自私的初恋情人承担车祸责任而被枪杀后凄凉的葬礼;《追风筝的人》的选读部分描写了童年阿米尔目睹哈桑被强暴却由于怯懦不敢去救以及阿米尔营救哈桑的儿子的流血赎罪之旅;《灿烂千阳》选取玛丽雅姆被塔利班处死前的内心活动以及小说的结尾莱拉去看玛丽雅姆童年生活的棚屋时的感受。这些选读大多是小说的高潮或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人物的成长。

(二)从成长角度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从成长的角度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小说中的成长含义。这些问题主要围绕成长小说的疏离感、引路人以及顿悟等要素,大致按照以下形式:选读中如何体现主人公与环境的疏离,例如《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先后经历了盖茨海德庄园、洛伍德慈善学校、桑菲尔德庄园等环境,她与这些环境的隔阂是什么?选读中主人公顿悟到了什么?例如简·爱在被她表兄以宗教的名义逼婚时顿悟到了什么?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引路人是谁?例如简·爱在盖茨海德庄园和洛伍德慈善学校的成长引路人分别是谁?主人公有什么成长?例如《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最终消除了偏见,和达西步入了婚姻,此时她在认识上有了什么成长?《灿烂千阳》中的女主人公和幼年时期对比,成长表现在哪里?《追风筝的人》中的男主人公和童年时期对比,哪些言行表现出了他的成长?主人公被打倒地流血时的大笑的描写有什么含义?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成长的角度理解作品,启发对成长含义的思考。

(三)多元互动的生态化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作家作品介绍→文本欣赏+视频观看→问题讨论→学生展示”的生态化教学模式。在讲授阶段,通过PPT介绍作品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文学流派、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然后讲授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分析、艺术特色。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通识课的特点,PPT配有大量图片以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在介绍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灌输,通过提问和讨论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在后期也可以让学生制作PPT介绍作家作品背景。在文本欣赏阶段,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选段,使学生对作品有直接的感受,讲解其中的精彩片段和难点语句,必要时配以中文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阅读水平,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要注意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要理解其中隐含的象征意义,发掘其中的描写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揭示或对气氛的烘托,其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例如《简·爱》中罗切斯特对简·爱表白前的一段景物描写的含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绿灯的象征意义、《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在营救索拉博时被塔利班打得流血却在大笑所揭示的人物内心。例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有这样一段对话:“You might have talked to me more when you came to dinner.”“A man who had felt less,might.”教师可以问学生后面一句的意义,实际上很多学生不理解此句的意义。伊丽莎白问达西当初为什么不和她说话,达西的回答的意思是“要是我对你没什么感觉的话,我可能会对你说话。”此处达西的解释是正因为他对伊丽莎白很有感觉,所以紧张得说不出话了。学生可以在此句中感受到东西方恋爱的共通之处。在问题讨论阶段,学生分组从成长角度讨论有关作品主题、人物性格、象征意义等方面的问题,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表达能力。还可以组建该课程的QQ群,学生在群里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想和观点。 另外学生还可以进行电影配音和表演其中的片段。经典的文学作品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在讲解和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当代社会现实。例如《傲慢与偏见》可以联系当代学生的恋爱婚姻观,金钱地位外表感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反映的爵士时代可以联系中国当代社会状况,盖茨比对梦想的追求可以联系大学生的理想;《追风筝的人》反映的救赎主题可以联系怎样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过错。

四、学生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开设这样的通识课对大学生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 学生认为新世纪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国际化的人才,英美文学课的开设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源远流长的英美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心灵的作用。通过阅读英美文学,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受益终身。阅读英文原版小说,老师用英文上课,能提高他们的英文素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世界艺术园林的瑰宝,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英美文学的阅读感受到语言自身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这些成长小说带给了现阶段的学生很多感触,他们与小说中的主人公共同感受当时的社会,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艰难困苦,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悟他们的不幸,了解社会现实。在教师的指导下,这些作品中的人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夏洛蒂·勃朗特笔下自尊自爱的“简·爱”; 有简·奥斯丁自我写照的“偏见小姐”伊丽莎白和深情款款的“傲慢先生”达西;有漂流荒岛的鲁滨逊;有执着追求生命中那抹绿光的盖茨比;有赤忱的哈桑和赎罪的阿米尔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追寻牵引他们命运的风筝;玛丽雅姆和莱拉则在传统家族制度下的压迫下挣扎着,怀抱着希望、爱情、梦想和所有失落……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品质使学生受益良多:简·爱出淤泥而不染、坚强不屈以及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平等;鲁滨逊克服孤独的毅力和勇于闯荡的决心以及冒险精神和坚强意志;《傲慢与偏见》中放下傲慢的达西和克服偏见的独立与自尊的伊丽莎白;《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善良坚贞不屈和反抗狭隘、虚伪的宗教信条以及挑战政权父权的精神;盖茨比对纯真梦想的执着追求;《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从儿时的懦弱到成年之后的勇敢担当;《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的坚强和无私的爱及战乱中的阿富汗女性的坚强反抗和相互扶持。

通过一个学期的成长小说课程,学生觉得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到了成长小说中不一样的世界。在上这门课之前,学生对英美原版名著有一种陌生畏惧感,觉得是晦涩难懂。在上了这门课程后,学生了解到:这些小说之所以会穿越几百年几千公里的时空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是因为它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和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用心去感受作者想带给读者的感情,多读几遍这些语句,就会感受到这些小说的精妙之处。在读完之后,学生往往会有很多感受,因为这些小说不仅是一个个特殊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在有趣、轻松、欢快的节奏中,教师用英文讲解英美名著,使学生更加体验到了人物的魅力和语言的精妙。在课堂上学生会进行名著的赏析,欣赏语言的精妙,领会其中的真谛和一些至理名言,细细品味其中的真理,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提升,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电影的经典片段和精彩选读,欣赏人物性格的刻画,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理解名著,更便于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室和线上回答问题的环节,学生积极踊跃,纷纷表达自己对小说的见解,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中学会了什么是成长,感受到了其中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明白了如何在今后的人生中勇敢地走下去。

五、结语

本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成长小说,使他们在提高文学修养和英语水平的同时,能得到人生路上的鼓舞和启迪。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心理与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很相似,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启发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在当前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这门课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选读片段,精心设计有关成长的问题,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英语的同时,可以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扩大视野,获得人生成长的启迪和指引。

猜你喜欢
引路人英美盖茨
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引路人
学党史 强信念 做好学生“引路人”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解读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母亲是孩子的引路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