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洁
(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学院,太原 030008)
交际具有其目的性和任务性,交际过程中交流的有效性具有首要意义。只有交流有效,才能确保有效信息的正确互换,双方意图的真实表达,双方立场的正确表述,合作的基础才能建立。交际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在同一种语言使用者或同一种文化载体之间进行,随着人类社会的功能性发展需求,在不同语言使用者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这种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大。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关系,文化影响着语言的结构和内涵,另一方面语言又塑造了文化的特定性,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绝非单纯的局限于文字或语言的技术性表述和转述,也关乎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软”的因素在另一语言载体下的再现,这些内容使得语言更具生动且变化多端,衍生出更多含义,甚至歧义。该特点可看作是语言的魅力和特点。与此同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下,语言沟通也可能促使特定的语用失误。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语用失误及相关对策成为跨文化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步骤。
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以语义实现文化。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要求在特定情境中将合适的特定话语合适地表达出来,达到交际的目的,英语语用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一些深度交流和合作中,语用能力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提高英语语用能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会对基本交互交流产生积极影响。交流本身不仅仅是交谈内容的传播,更是一种情绪的传播。如果在交际交流过程中能够透过对方表述语言知晓其文化背景下深层次的表达和意图,无疑为双方的成功交流建立默契。这种默契使得交流更加达意顺畅,进而加深彼此合作。第二,多年以来,我国各阶段英语教育均包含涉及了跨文化语用方面的内容,但却一直未能形成系统的多层次跨文化知识体系。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了解英语语用的意义,加强英语教育目的性,对语言的准确灵活使用具有重大意义。第三,英语交流及英语学习本身不仅是语言交流,也是文化交流。在不断提升英语语用能力的过程中,思维广度有所提升,语用能力相应提高,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亦得以加深。
在日常英语交流中,语言的使用仅停留在了技术层面。了解掌握某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并不足以支撑起沟通的全部。人际沟通不仅是语言的技术性沟通及句子表面含义的传递,其中也涵盖情绪和文化等深层内在的东西。在英语交际中,一些语用失误的案例往往是因缺乏了解语言来源地的文化背景和表述习惯而导致。语言学家托马斯(J.Thomas)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发生的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造成的,每一个文化背景的人都有自己惯用的一套语用规则,不得随意套用,否则就会产生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如,中文中常用来表示客气的问候语:“您辛苦了”,如果直接表达成“you are tired”,显然毫无疑问是一个典型的语用语言失误的例子,错误的使用目的语或将母语的使用习惯套用在目的语。在中国,作为广大话语者的母语,交际中汉语的使用其实同样存在某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些语义往往成为了语言交流中的主要障碍。只有对语言输出地的文化有了一定深度了解和体会,才能逐渐了然其中的深层含义。同样在英语交流中,相比于字词句表面涵义,学习者更需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含义,以避免理解出现歧义,交流产生分歧,导致交际失败。
日常英语交流中,一些学习者自然地先将英语词汇或者句子翻译为母语,在大脑中进行双语的转换和输出,亦或在汉语词汇中搜寻类似含义的词汇表达思想。该方法在英语初学者中很是常见,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自用为主,还没有成为两种语言文化的真正传递者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者,仅仅需要满足英语浅层次的理解即可。然而一旦身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甚至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时,从语言交流的达意和准确性来讲,这并不是好的尝试。语言交流讲究“心领意会”,即交谈双方彼此准确理解对方的语言意图。在国际化进程加快和语言发展深化的同时,也受到其自身背景和历史环境影响和限制,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词汇,习语和句式特点和规则。一方面,汉语和英语中仅存在少量词性和句式相同的情况,并非一一对应,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另一方面,交际中大量的句子和用词在具体使用中根据语用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在字典中一一对应的名词也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加载的文化信息不同,如西方文化中的“dog”和中国文化中的狗,中国文化中的“龙”和英语语言中的“dragon”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汉语和英语语言上体现的态度和褒贬义即有不同,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东西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及思维等,这种不对等和不对称彰显了语言文化的多元。因此,过于拘泥语言词汇句式词汇的对等的话或搜肠刮肚追求形式上的对仗,会使语言交流陷入一种生涩尴尬的境地,在一些重要场合中,甚至出现交际失败。
语言是一套表达意识和内在思想的体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一套语用规则”,这一套规则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特定人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无意识习得的,无意识遵循的,是该区域文化中独有且人人潜意识遵循的,如交际中违反该规则即意味着交际失败。在不同的文化中,该体系用于传递思想这一目的是相同的,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则是具体的“运作模式”。语言这个“外在”不同是因文化这个“内在”而不同,与人类发展史类似,语言也存在自身进化的过程,并伴随人类的进化而发展。因此,受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所限,人类在不同地域中形成有所差异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如一些学者所讲,“环境造就人”,环境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和观点,这些融入特定地域人群的意识中,达成共识,继而形成语言。“当人们碰到需要用语言去描述的物体时,他们就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认为有实用价值的部分,并创造出对应的语言单位”,如墨西哥人能分辨30种玉米,却没有单独的名词去分辨雪,英语中只有一个名词雪(snow),但北极的居民却可以用不同的名词来表示各种各样形态的雪。因此,语言地域性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方面,同时体现在对周遭事物认知理念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也就是说,该差异并非仅处于语言词汇方面,更大程度上处于语言习惯方面。Salzmann(1993:257)引证了 “compromise”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的语用差异,在美国是受欢迎的词语,表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密苏里妥协”,但是在英国,则表示是“很糟糕的办法”;因此,在外语交流中仅依照母语思维进行简单的词汇和句式组合,不仅不合乎语法特点,更有悖于外语学习中的文化习惯和历史沿革,学习者应予以注意。
英语使用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有关风俗习惯或西方宗教的范畴。该类知识为学习者深入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民众整体性格特点、民族共识、民众偏好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支撑。掌握这些普遍共性信息,为学习者沟通顺利建立意识基础,使其在交际中成功避免碰触对方“红线”,帮助形成“共鸣”,达到成功交流。Crystal(1985)认为: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人们的说话方式和书面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些准则,这些准则又决定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如何选择读音、语法结构和词语。语言的语用功能最能体现特定群体的文化特性,在文化交际中必须顾及到交际双方文化特性中一些特别的存在。吕洁在《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中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角度出发,就如何有效避免交际语用失败做了详细阐述。如因《圣经》中记载了犹太出卖耶稣,导致英美人普遍忌讳使用“十三”这个数字,甚至在公寓、旅店等高层建筑物中都找不到十三楼,由此产生出一个词“triskaidekaphobia”,即“数字十三恐惧症”。由于一些学习者未意识到或者英语文化知识有限,对英语语用这一特点关注度不足,大量精力致于英语词汇积累和英语语法学习上,使表达缺乏语言背后的文化气息和亲和性,失去语言所具有的传递情感和情绪的功能,甚至在交际过程中触及“红线”,导致交流过程变得僵硬,沟通效果不甚理想或交际失败。
在多数人看来,语言是一个传递意义,被人用来借助表达的工具,掌握一门语言即习得其语法和词汇,并适当了解当地民俗风情足以。不难发现,一些学习者把主要精力置于前者,将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等文化要素置于次要环节,认为语言的意义仅限于表达自身思想。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环境下民众思维习惯的差异,势必会形成文化沟壑或潜在文化冲突。“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由于语言反映思维,思维倾向和变化决定语言的形态,其过程取决于思维的运作模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式思维模式较于直接,民众倾向于采用正面回击的策略来应对问题。而东方式思维受中庸文化熏陶,遇事更多采用迂回、多样化的处理方式。基于这种差异,语言表达习惯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比起英语表达模式较为简短直接,汉语表达更为委婉,富有情感考量。比如,具有东方式思维的人在接受对方宴请或参加某些活动时,往往不是马上答应,总是习惯在半推半就中,礼让半天后才应承,而西方思维的人往往对这种模式困惑不解,不能够准确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态度。一名在国外访学归国的学者曾讲过一个实例,他在国外学习期间,外国朋友请他前往对方家中赴宴,他反复跟对方讲“thank you very much ,I’ll try”,但似乎他朋友根本没有不了他的真实态度,最后直接问他 “yes o no?”,他不知道的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如果接受对方邀请,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明白自己究竟是 “yes”还是 “no”,不需要绕弯弯。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英语使用者要关注特殊文化条件下的不同思维方式,并基于这种方式,确保语言表达方式准确切换,避免歧义及交流不畅。
成功的英语交流绝不是独立的将具有对应含义的词汇“拼凑”而成,而是将句子整体含义在正确语言规则的指导下整体呈现,语义要做到达意且准确,实现交际目的。如果将单个独立词汇组成句子,单词具体涵义在上下文中无法准确体现,兼顾不到特定语用环境,句子构成和篇幅就可能偏离主题,讲话者的真实意图就无法有效传递。“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学不仅研究语言手段、非语言手段和社会范围内的文化差异,而且进一步对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方面不同文化的表现作对比研究。”鉴于此因素,“语境”学习法近年来逐步得以推广,强调运用语境理论,处理好语篇与句法结构的关系,结合语境来分析思想,进而提升语言学习能力,服务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内容对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功能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生活中一些失败交际案例表明了某些词汇的使用甚至会出现与其原本意思大相径庭的含义,发生语用失败。因此,在外语学习使用中,不仅要关注词汇的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更要关注起所处的语言环境(textual context),即双方的交流内容,将其置于整个交流谈话内容的框架内理解,方能准确掌握其真实含义。
语言自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进而实现双方或者多方的合作,即文化交际的任务性。在语言的演变进化过程中,受当地历史、科技、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很多词汇的意义也在改变甚至赋予新的涵义。英语也不例外,如,cool这个单词作为形容词,本意是“凉爽的、冷静的”,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美国街头青少年的流行语,用以表示对一个事物的赞赏态度。学习者不仅要关注词汇句式使用是否正确,还应聚焦于,一定环境条件下和英语使用国家不同区域中,英语的差异化表达,如:东方文化背景下,亚洲一些英语为官方用语国家,如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将英语作为官方通用语的国家的发音和讲话特点就受到了其本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印度在英语表达中倾向于使用现在进行时,经常用 “I am understanding”来表示 “我已明白”,用 “your good name,please”询问姓名。在菲律宾辅音 “P”和 “B”发音区别模糊,time 听起来更像是dime.只有深刻了解这些语言本身之外的特性,才会有效帮助准确地传递的情绪和内容,使对方能够真实感受到交流双方的同频共振,进而使交流达到成功。
归根结底,文化背景是进行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众对同样的事物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左的意见,英语中的一词多义及禁忌语便是例子。如rubber一词,在英语中属典型的一词多义,英语初学者在学习中了解到该词词义为“橡皮”,但在真实的交际中,尤其是在美国,“橡皮”一般使用eraser,相反rubber却往往根据具体语境而衍生多种涵义,第一个意思为轮胎,第二个意思为假支票,第三个意思为避孕套。因此,交际中要特别关注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习者应当把之前所学的词汇和语法与其对应的一个庞大、宏观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找出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和平衡点,进而找到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准确表述的技巧,实现交际成功。
思维方式是英语交际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也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对语言本身起着制约作用。的确,英语思维和汉语思维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沿革、意识准则、道德标准和精神所向,也来源于长期以来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在某些情境中,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讲话者更习惯于简单且直接性表达,而在中国文化中采用迂回或旁敲侧击的表达方式更为常见。西方思维的人喜欢由小及大,而中国人往往“纲举目张”。美国社会语言学家N.Wolfson(1989)认为,来自不同文化社会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既体现在言语中,也体现在其他社会行为中,两个并列成分表现在句子中时,西方人更倾向于首先表达诉求和愿望,东方思维的人愿意首先讲明原因。如一个大学中两名教授申请教学用电脑,西方思维的教授会说:“I need a computer in my teaching”,而中方教授更可能说:“因教学需要,我想申请一台电脑”。 因此,学习者若带着母语中的思维去进行英语交流,显然不能够实现预期的沟通效果。只有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在此文化中产生的语用习惯,在理解对方思维模式的前提下构建一种语言交流系统,方可进行正常的、较无障碍的交流,这种交流才能够达成更多内容上和情感上的共识。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执行者所要掌握的并非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如发音方法、书写规则、语法约束等,如何深入研究并精准了解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特定语用策略的差异性至关重要。与语言相关的历史、风俗、情感、认知、习惯和宗教等文化因素,会深深影响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交际的成效性。跨文化交际首先要做的即是成功跨越文化差异,所以如何有效减少因文化差异导致交际失败的变量因素,也是跨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因势所趋,应景而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等诸多领域,着眼于跨文化交际的实效性和功能性,以及对其他语种跨文化交际的借鉴性,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语语用策略研究的现实意义非同一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新的理论亟待付诸实践。英语语言学习者和跨文化交际执行者只有不断提高语用环境下的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语用策略水平,减少英语语用环境盲点,规避英语语言文化禁忌,方能避免语用失败。只有综合关注以上因素,才能够确保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语言信息交流实现传送和接收同效,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