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雄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闽南是个地域概念,其地势广阔,气候宜人,不同地形、地貌纵横交错,既有着辽阔的平原与山脉,也有着丰富的河源江流,这都为其园林艺术特色的生成创造了条件。自19世纪中叶以来,闽南地区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传入对闽南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1]闽南传统园林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继承传统园林基础上大胆吸取西方园林精华为我所用,形成“中西合璧”的闽南近代园林特色风格。西式风格的园林特色建筑、喷泉水池和混凝土技术等逐渐出现在闽南近代园林中,闽南地区同时还兴建了一批优秀的华侨园林和近代城市公园等新型园林,对闽南近代园林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调查,闽南近代园林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留存至今的有近代华侨私家园林、近代陵园、近代城市公园等类型园林。基于闽南近代园林设计所特有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其目前不仅被作为折衷主义风格的代表,同时也成为了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反映着近代时期的闽南地区文化特征。回顾近代闽南园林的历史,通过考察、实地调研众多案例,可知闽南近代园林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人文历史积淀,对于不断深化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闽南园林的近百年发展转型,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从这一阶段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称为闽南近代园林的风格转变时期,与闽南传统园林设计风格开始呈迥异状态,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的民主社会过渡的重大转折时期。[2]随着近代民主社会的到来,中国的封建社会格局被彻底打破,这一社会形态的转变使得闽南地区的整体园林建设发展也更趋于开放化、多面化,闽南传统园林无论在文化渗透层面还是审美格局层面都逐渐发展变化,昭示着“中西合璧”的特色闽南近代园林的形成。
一方面是传统的私有园林逐步向近代华侨园林转化,另一方面是随着近代城市的改造,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加深,“城市公园”这一建筑类型开始应运而生,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公园。与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相比,城市公园无论在布局还是结构上都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设计初衷来看,传统私有园林倾向于为小众阶层服务,具有较高的私密性;而城市公园则倾向于服务大众,蕴含了平等、民主的园林建筑立面,既象征着近代社会形态的变化,也代表着中国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阶段,具有一定时代意义。从城市公园的设计结构上看,内部设施大多包含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活动部分,用以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为提高针对公共设施的保护力度,公园大多会通过标语设计等形式倡导大众在观赏时注意避免出现可能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促使公众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城市公园在英雄纪念碑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设施等处,一般会通过刻字形式阐述英雄生平简介及背后的革命思想。这种精神传递行为不仅象征着园林设计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昭示着城市公园意识形态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园林形态与新社会形态的高度重合,是城市改造过程中一种社会性的精神文化递进。近代公园作为近代闽南城市改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拆城辟路一样被认为是建设新生活、新社会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发展历程中,闽南近代园林,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城市公园,在外来西方园林文化的影响下,从园林功能、结构、材料、风格形式、施工管理等方面正在积极变革。其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精髓,并初步尝试与西方园林技术进行融合,通过借鉴西方的园林形式与手法,创新技术材料,使得集闽南传统园林文化、西方园林技术于一体的“中西合璧”特色闽南近代园林得以呈现。人们将这类中西方融合的风格称为“折衷主义”,这也是闽南近代园林形态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
对现存闽南近代园林实例研究分析发现,闽南近代园林由于受闽南地域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因素影响,在继承当地的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方园林的精华,营造了一批优秀的“中西合璧”风格特色的私家园林和城市公园,闽南近代园林的艺术风格特色明显。下文对闽南近代园林的空间特点、布局特点和造园要素特点的园林山石要素、园林理水要素、园林建筑样式、园林花木等的艺术特色展开深入剖析与探讨。
闽南地处较低纬度,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长,又靠近海,气候在海洋气流影响下大多呈温和湿润状态,这一状态直接影响着闽南近代园林空间的外界条件,推动了独特空间特点的形成。
闽南近代私家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以“宅园”为主要形式,从结构上看,可拆分为“庭院”与“庭园”两个部分,园林建筑占据着较大比重。而在宅园建筑中,无论是庭院还是庭园都有着多样的设计形式,根据风格的不同,有着或大气或舒适的设计特点;共同点则在其分布特征大多趋于紧凑,在密集的排列中形成整体统一的园林空间风格。从这一空间特点的设计初衷来看,主要源于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庭院与庭园的密集排列,形成遮荫效果,用以减轻炎热气候带来的闷热感,抵御热辐射,在雨季气候下对台风的侵袭形成一定防御作用。另外,为满足室内通风需求,部分园林建筑在空间的设计上呈开阔、通透状态,通过精细的内部布局与轻快的外观设计来呈现轻快活泼的意向,同时兼具中国园林建筑精致雕塑特点与西方先进装修技术,如在栏杆、玻璃等部分选择沿用西方经典样式,给人以西式、先进的观感。在部分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通过将传统的中国山水特色与充满异域风趣的西洋古典建筑进行融合,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特色风格,与闽南近代园林空间设计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特征有着高度相符的重叠意义。
早期的闽南近代传统园林大多采用较为自由灵活的布局方式,如厦门的菽庄花园、厦门叶清和别墅园林和漳州可园等。随着外来西方文化的引入,近代的闽南近代园林开始注重对中西不同园林风格的协调处理。结合现有实地考察资料研究分析,用于中西园林不同风格协调处理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其一为相互交融,风格并置。具体表现为将中、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相关园林元素进行杂糅处理,在融合过程中相互借用,使园林布局要素当中既有着西方园林样式风味,也不失中国园林意境趣味。其二为区分主次,隐约渗透。具体为主要以中式风格为主或以西式风格为主,并在布局中隐约渗透中式或西式的设计理念及元素。以闽南地区的近代城市公园建设为例,这类以服务公众为主的园林建筑中,主要以闽南建筑风格设计为主,但在布局上以西方的开放式布局为借鉴,如草坪、休闲区的设计以开阔、舒适的布局为主,给人以舒适感受,水景、假山等部分的布局则沿用中国传统风貌特征,或融入闽南地区地域性元素,给人以独特观感。例如,在厦门中山公园的设计中,基本布局以“三河两溪”为主,在此基础上融合闽南地区山水元素进行雕琢,透过蜿蜒曲折的溪流设计,在保留天然形貌的同时也融入了一定的人工打造特色,在亭台景观的设计上则借鉴了西方的建筑特色,以现代、大气的西式风格为主,两者结合之下传达出闽南近代园林的折衷主义、兼容之美。
1.园林山石要素
自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一派以来,便以其特有的自然山水写意艺术风格独立于众多园林设计风格当中,而在“自然”当中,又以中国传统的山与水为主。“山”自古作为自然脊梁的象征,由石块所堆砌,统称山石。在园林设计中,山石要素必不可少,不仅被用于园林建筑材料的基底,也常在观赏物中被作为重要素材,无论在实用性还是观赏性上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位。追溯至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可知山石要素的重要地位来源于“天地之古”的寓意,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山石元素的渗透、打磨,能够形成各式各样又浑然天成的园林格局,因此几乎在所有类型的园林设计中均被沿用。在闽南近代园林中,对于山石元素的运用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因此形成了具有独特意味的地域性造园特点。如闽南近代私家园林的建造中,山石元素被广泛沿用,甚至因此形成地域性的造园风格,成为闽南地区的重要符号。
山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3]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不仅是基于传统文化影响,同时也是审美意境的传递,闽南近代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也离不开山石的构筑,如何巧妙利用这一要素便成为园林设计过程的重要挑战。
闽南近代园林在构筑山石要素上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地域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区分,其地处沿海,水运通畅且交通发达,但在园林设计中主要运用的材料——太湖石属江浙一带较为少见的石材,因此在该地区的园林山石要素中通常作点缀用。为便于取材,闽南近代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选材有着较大区别,多以海蚀岩、珊瑚礁等沿海产石为主,将其塑为山体后,再通过不同材料、工艺的堆砌与装饰,使其形成不同风格、不同意趣的园林设计。
有一些闽南近代园林通过不同要素的兼容、重塑,在基本风貌基础上另外加入其他元素的设计。例如,在漳州文川里可园设计中,以大范围的砖石垒砌假山石为主,使得山体耸峙而峻秀,在呈现园林山石风貌的同时也彰显了不同山石材料堆砌下的园林特点,具有独树一帜的山石美感。还有部分闽南近代私家园林通过现代园林建筑材料的运用,集传统山石要素与现代建筑要素于一体,如将铁条、水泥等材料构筑后使其形成设计后的形态,并于外表处进行适当雕琢,使其呈山石纹路质感,本质上属于将自然与人工进行有机结合,于自然景观之处体现匠心精神。
2.园林理水要素
基于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中“水”这一部分的设计风格主要以素雅、清新为主,同时在理水过程中致力于尽可能减轻人工痕迹,保留更多的自然风貌。在这一基础上,园林水景的设计与建筑本质通常在于天然水景的呈现,多为充分利用原有地势条件或结构条件进行重塑与雕琢,或在风格上以仿天然水景为主,尽可能地还原天然形态下水景的自然呈现形式。闽南近代园林水景设计中,以动态喷泉较为常见,这一园林水景类型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虽起步较晚,但近代以来已在闽南地区的园林设计中被大量沿用。追溯至源头,可知这一理水要素的广泛应用不仅源自园林建筑科技的发展,更是源于西方园林和建筑文化、建筑材料的引入及渗透。自近代中国社会基本接受西方文化的融合之后,这类要素便自然而然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厦门通商口岸和鼓浪屿租界流传开来。动态喷泉作为主要园林理水要素之一,初始仅被作为私家园林中的园林设计元素之一,后期经过社会形态的变迁与西方园林和建筑文化的大量渗透,许多面向公众的城市公园园林设计中也逐渐加入了这一元素,迄今为止已具有近百年发展史,在闽南近代园林中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意义。
除动态喷泉外,水池也是闽南近代园林设计中时常涉及的水景元素。针对园林水池的设计,闽南近代园林大多以规整的平面结构为主,水池大多呈方形,建筑材料主要为花岗岩条石,内部多有假山叠石作堆砌,从材料与设计风格上有着较明显的闽南地域特点。而在水池的建筑设计手法上,则更多借鉴西式理水特点,如在池台建筑上大面积沿用了西式设计风格,以大气简洁为主,以不拘一格的台面设计烘托出池水的深远悠长,避免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3.园林建筑要素
真正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当属各式园林建筑。[4]园林建筑作为造园的四要素之一,不但要满足园林造景要求,与自然景观高度协调,还要体现地域特色,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闽南,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园林建筑成为一大亮点。
闽南近代园林建筑的材料多选用红砖、青砖和琉璃瓦,素色的吸水砖等生态材料,石料和木材作为本土的材料也用的很多,如闽南花岗石、“泉州白”、珊瑚石等石材,都成为闽南近代园林的特色材料。泉州的蔡氏古民居就是最能体现闽南的材料特色,里面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都是巧夺天工,表现了闽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传统的闽南园林建筑有着体量小巧、以闽南建筑风格为主的特点,设计重点在于朝向与景象,在布局上多为结构紧凑、元素密集,但不给人以局促逼仄之感,内部与外部相映成趣,以山池花木环绕内室,呈自然意趣风味。近代以来,西方园林和建筑文化大范围渗入中国,闽南园林建筑的整体风貌、要素也随之出现一定转变,但在大方向上仍然保留了传统风格的主要特点。从园林建筑要素的变化来看,主要集中在技术、材料、手法等层面,尤其在以“中西合璧”为特点的闽南近代园林中,西方元素大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原有的闽南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例如,部分闽南近代园林设计中,西式洋楼已成为主要建筑元素,一改原有的体量小巧特点,布局上也出现以居中为统领的特点,特别在鼓浪屿租界的近代园林建筑设计中,西方设计元素被大量运用,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要素形成相辅相成的结构局面。但即便在西式元素大量涌入的局面下,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固有形态也仍未改变,传统文化精神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了“以中国文化底蕴为主,以西方先进技术为辅”的闽南近代园林建筑格局。闽南近代园林建筑类型多样,厅、堂、轩、馆、楼、阁、亭、廊等都根据造景以及园主生活的需要而置。建筑的梁架、屋顶、门窗等制作细腻,屋顶勾勒出完美曲线,造型玲珑轻盈,独具闽南近代园林特色的风格。
4.园林花木要素
从闽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来看,其所处的亚热带地域有着湿润、温和的条件,便于各类花木的生长与繁衍,为闽南近代园林设计的花木要素提供了种类丰富的设计素材。闽南境内存在多种植被类型,且植物种类丰富,为闽南近代营造园林提供了充裕的条件和丰富的素材。闽南园林的树种很多,一年四季都繁花似锦,一般的树种也是四季常绿,如榕树、重阳木、香樟等。
闽南近代园林中花木的培植更是如此,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注重地方风格和传统观念,花木植物也因主人自身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选择的种植,常以地域植物为主。结合闽南地区的地方特色风格,在植物的选材上相对倾向于常绿树种,或是以适宜在当地生存、易繁衍生长的植物为主,这是出于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提高种植效率等因素进行考量后的结果。除此之外,近代闽南当地的园林设计理念、人文积累等元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花木植物的选材,例如部分重视寓意的地区会通过在园林设计中融入“风水树”等植物来达到寄托愿景的目的,使园林花木要素的人文性得以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在设计园林花木要素的过程中,关于实用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考量也是一大选择重点。例如部分面向公众的园林设计中,为便于人们观赏体验的提高,在花木要素的选择上会尽量以具有遮荫效果的树木种植为主,从而防止烈日暴晒下给人们以闷热的感受,对于技术和艺术层面的考量则主要源于对园林艺术风格的塑造,如可通过西式草坪种植技术的应用,进行大面积植被填充,给人以葱郁、天然的感官享受,或者亦可以通过先进技术来提升花木要素实际利用价值等。
综上所述,尽管闽南近代园林实例建造年代不一,但从整体格局看来,不仅具有足够的艺术包容性,也体现了中西园林文化风格下的碰撞效果,是一种兼具共通性、独特性、技术性的“中西合璧”折衷式园林艺术设计风格。而通过细化分析闽南近代园林的主要艺术特色,可以更加了解闽南近代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设计手法,对于后期闽南园林建设的进一步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闽南近代园林是闽南园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这些闽南近代园林的空间特点、布局特点、造园要素特点的园林山石要素、园林理水要素、园林建筑要素、园林花木要素等艺术风格特色作详细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以后更加深入地研究闽南近代园林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为今后如何保护和开发这种特殊的园林文物资源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迄今为止,闽南园林景观建设仍处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状态,而通过对闽南近代园林的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窥见历史递进过程中不同文化、不同技术及不同背景下能够对园林艺术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并由此着手尝试转变固化理念,通过不断的合并、串联及借鉴来实现闽南园林景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闽南近代园林施以更大力度的保护与传承,在学习新技术、新手法的过程中延续闽南近代园林文化积淀下的艺术理念,使其最终形成兼具传统文化与新式技巧的园林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