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思考

2020-01-19 10:23许志琳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卫生防疫公共卫生运动

何 忠,许志琳

(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也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一次重大挑战。有关公众健康教育与公共卫生安全议题,再次回到公众的视线中来。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肩负为国家培养新时代体育教育人才的重任,面对正在发生和今后可能日趋频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必须深刻反思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方法选择和实践环节落实等核心要素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的缺憾,并做出迅速而科学的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提前,避免小病酿成大疫。”[1]这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指导,我们要正视不足,勇于革新,从观念更新、制度设计和工作落实上做足功课,交出满意答卷。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过于窄化

受传统体育观念影响,体育教师窄化体育教育功能与内涵现象较为严重,课程教学只重视技能传授和生物改造,陷入创造优异成绩、应付中考和高考的功利主义怪圈,忽视健康教育,尤其是公共卫生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现象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一是没有形成“大体育”观,对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健康素养和卫生素养三个维度的概念[2];二是没有形成“大健康”观,忽视向学生传授康复保健、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健康促进和健康评价等知识,缺少“健康全生命周期”和全生命周期“主动健康”理念[3];三是缺乏“体医结合”观念,不善于运用医学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和评价运动效果,不善于将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引入课程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四是缺少“体卫结合”观念,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缺乏相关领域的教育意识、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五是缺少生命教育观念,忽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敬畏与呵护生命以及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理念陈旧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这个核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目前国内本科、专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时,几乎没有学校将“培养具备一定的公共卫生防疫知识,掌握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统一的表述是:“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能够组织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合格体育教师”,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近70年未变,仍停留在前苏联“劳卫制”的水平。这次疫情的突发,让我们清醒认识到,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这个核心要素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转变,全面反映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期待,充分凸显体育教育专业的时代特征和责任担当。当下教育部正在开展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为我们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公共卫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或一个地区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它不仅关涉到大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还将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政治格局。面对新冠肺炎的传播,少数地方政府反应不够灵敏,应急机制不够完善,普通百姓对疫情危害性认识不够,存在一定的健康陋习,小部分人群甚至不接受政府管理,一度谣言四起,伪科学疫病疗法网络盛行,整个社会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集体恐慌。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民的表现侧面折射出学校教育,尤其是卫生健康教育的缺失。就体育教育而言,虽然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专业课程,但开设这些课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运动技能教学和运动训练,即使围绕运动体能与运动技能开设,也很少关注公共卫生教育和健康教育等这些涉及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正因为长期存在体育与健康教育分离、体育与卫生教育分离和淡化生命教育现象,面对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时显得茫然无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缺少体育与卫生安全相结合的防控机制

从大的方面来讲,如何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就学校教育而言,卫生防疫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事关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鉴于现阶段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体育教师作为促进学生健康的直接责任人,肩负着体育课教学、运动训练、课外阳光体育活动指导和健康体质测试等工作,是接触学生最广泛,组织能力最强的特殊群体,更应该参与到学校卫生防疫工作中来。然而,很少有体育教师借助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训练”,也很少有学校建立“学生卫生健康大数据信息平台”,这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学校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效能。

二、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一)瞄准国家战略,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要充分吸取2003年SARS和这次新冠病肺炎蔓延的教训,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超越学校体育的“大体育”观,即在内容上包含体育、健康和公共卫生要素,在环境上包含学校、家庭、社会等要素,是一个多结构、多功能的全周期、全身心、全民族的体育观念[3];树立“注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健康涵盖生命个体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大健康’理念”[4]。同时引导教师改变过去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与卫生教育、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割裂开来,忽视体医结合与体卫结合的做法。要自觉克服传统体育观念束缚,跳出体育看体育,通过各种宣传和培训,构建教师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赋予体育教育新的内涵。

(二)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SARS、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在世界各地蔓延,严重影响到公众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事实告诉我们,未来若干年全球将进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的危险时期,这给我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在体制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体育在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独特功能,以及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特有的资源统合能力,已经被实践证明。因此,应将体育教师队伍纳入到这个“防控体系”中来,同时还应该抓住当下专业认证契机,适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能够应对未来公共卫生危机挑战,具备预防疾病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实践应用型人才,及培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传授卫生保健知识,监控学生生理卫生疾病和推荐营养膳食的卫生保健师”[5]等内容加入人才培养目标,补齐我们过去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短板。

(三)强化学科融合,创办新兴专业

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中指出:“高校应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6]。教育部要求高校应审时度势,着力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那么我们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正视疫情催生出的新的学科和专业生长点,抓住有利时机,一方面要立足于学校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拓宽其专业领域,促进体育、健康、卫生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正视当下疫情防控与卫生环境治理所暴露出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契合度不高等问题,支持一些有条件的高校,依托自身专业学科优势,瞄准亟待加强的健康教育、卫生防疫、健康治理、健康技术、健康经济等领域,通过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开设诸如运动与公共卫生健康、健康教育与公共卫生安全、体育运动与健康管理等新型专业,打造出自身特色,凸显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

(四)打造复合型专业师资队伍

打造体医结合和体卫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师资队伍,首先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体医结合和体卫结合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构建以体育知识为主体,医学和卫生健康知识为辅助的知识结构,加强教师相关素养相融通的教学能力,具备培养学生选择健身手段、编写运动处方、选择安全食品、懂得运动卫生和规划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其次还要掌握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时,能够指导学生及时、有序、高效应对危机,并通过居家锻炼等方式增强免疫力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三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了解时下备受人们追捧的诸如城市马拉松、运动社交软件、智能运动设备和个性户外运动等健身热点,以拓展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四是做好与体医结合和体卫结合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工作,夯实职业基础。通过知识与技能更新,更好地适应现代体育教育需要。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开展体医结合与体卫结合课程教学,需要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一是抓好实验中心建设,丰富原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内涵,使其提档升级。同时还要瞄准社会发展需求,创建“公共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实验中心”,使其有力支撑人才培养;二是注重体医结合,用医学理论指导运动实践,编制体医融合的运动处方,治疗运动损伤和评价运动效果,“确保运动安全、运动有效、运动持续”[7],并通过资源整合,“将健康‘关口前移’,改‘治已病’为‘防未病’”[8];三是注重体卫结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卫生防疫实践活动,加强与当地卫生防疫站、卫健委、疾控中心和社区医院等部门的联系,定期开展学习、调研和社会服务,同时,在本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环节中增加卫生防疫实践项目;四是借助高校科研和技术开发力量,注重康复保健、医疗卫生和防疫设备等产品技术开发,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六)加强教材建设

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在疫情防控和重大灾害响应方面的先进教育经验,总结我国近年来化解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经验,将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所牵涉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并编入教材,尤其要注重打通体育、医疗和卫生等部门壁垒,切实做到在理念、技术和人力上的融通[9],创编诸如《卫生健康教育学》《卫生防疫教育学》《学校公共卫生防疫手册》《公共卫生危机心理干预》等公共卫生防疫教材与学习资料;二是开发中国传统保健养生资源,发掘传统体育与中医融合的当代价值,将中国药养与药膳、中医推拿与针灸、传统保健功法(如导引养生、五禽戏、大雁功)[10]等康养素材编入教材;三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开发相关内容的数字化教材,以提升国民卫生健康素养;四是编创疫情催生出的普通居民“居家健身教材”,指导普通居民将家庭可用空间、可用器物充分利用起来,推广“居家健身操”“凳子操”“瑜伽”“器械操”等健身方式,确保群众的身心健康。通过教材建设丰富专业内涵,不断拓宽专业人才培养口径。

(七)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

除了掌握体育教师必备的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首先要补齐卫生防疫知识短板,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病毒、传染病、病原体、免疫力、生活卫生习惯和公民疫情防控责任义务等知识,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基本方法;二是加强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建设,敦促教师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健身意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等健康概念,具备指导学生选择健身方法、编制运动处方、预防运动伤病、合理摄取营养、规划作息时间等能力,并能够将“大健康”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体系化、系列化和校本化[1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三是加强教师生命教育知识储备,善于通过日常教学,尤其是抓住这次“战疫”契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内涵,审视生命意义,学会珍爱与呵护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融体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卫生教育、疫情防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并通过线上线下业务培训,获得诸如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证书,持续强化教学能力。

(八)建立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提高应对效能

学校是人员聚集度最高、风险管控难度最大、最容易受到疾病等意外伤害事件影响的场所之一,加强风险预测与危机管理尤为重要。我们要汲取两次疫情防控经验,未雨绸缪,标本兼治,补齐短板。一是要建立学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管理体系,成立由校领导、体育教师、医务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在内的工作小组,并加强对这些人员的业务培训;二是要加强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重大安全危机发现、情况报告、防护用具购置、人员隔离、心理调适、信息统计与发布、公共设施消毒、居家学习和身体锻炼等环节工作细则,建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学校卫生工作和学生健康大数据平台,掌握学生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状况动态信息;四是利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实战演习,提高学生面对疫情或其他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五是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途径进行心理援助。有效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生活和日常康养运动意识,最大程度减少危机造成的伤害。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面镜子,既展示了各界人士大无畏的责任担当,又折射出某些领域尚存的不足。作为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健康国民”任务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国家部委提出的“加强学校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6]精神内涵,直面过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担起体育在立德树人和推进“健康中国”工程中的社会责任,抓住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倡导体育与健康结合、体育与卫生结合、体育与医疗结合。从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与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与优化以及方案落实等多个方面下足功夫,寻求一条多学科融合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探索和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体育、健康、卫生三个主题协同共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公共卫生运动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发挥传染病防治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控作用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不正经运动范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