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梅(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种类繁多,内容也丰富多彩。回族作为分布最广,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在不同文化的浸润下,回族先民创造了具有回族特有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仅用物理方式是不能够满足非遗的保存与延续,数字化的保存方式更为适合非遗的保存、传承和发展。同时,如何结合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有的放矢的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保护及传承,成为非遗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曾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多元的历史文化背景,宁夏非遗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中独具特色。结合宁夏特有的回族地区群众传承的文化空间、居住分布地理状态、语言文字的运用情况以及宁夏非物质文化的种类繁多等特点,宁夏非遗具有民间性、传承性、非文字性、活态性等特征。
宁夏非遗资源的形态主要包括文献信息资源、人为载体的信息资源、物体承载的信息资源等形态。
对宁夏非遗数字化信息组织进行研究,首先要确定最适用于非遗,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字资源描述标准。而这些标准需要从非遗的概念、特点、形态等入手,提炼出宁夏非遗的属性要素,将这些属性要素融入元数据中,形成非遗数字资源的核心元数据,再依据元数据标准,将宁夏非遗分散、无序、无形、形态各异的信息资源状态转换为有序、标准、规范的宁夏非遗数据库。
为了对宁夏非遗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描述与共享,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出目前在国内运用比较广泛且有影响的4种元数据标准(见表1)。
表1 常见的元数据标准
(1)在相关资源描述方面,与宁夏非遗相关的实体有传承人、研究者、工艺品、实物、组织机构、文献资料、网络资源。以上7种实体对象按相似性可划分为 5大类(见表2)。
表2 相关资源描述
表2列出的相关资源描述中,直观对象可参考使用VRA或CDWA元数据定义元素;文献资料可使用MARC元数据或DC元数据定义元素;网络资源可直接使用DC元数据定义元素。
(2)被描述的元素属性包括记录标识、编码、记录创建者、创建机构、时间、语种等。
(3)宁夏非遗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属性,因此,对宁夏非遗项目的内容描述应反映其特殊的属性特征。在元数据标准中,能够通用的元素只有名称、主题、类别、地域等元素,非遗专指的元素不全。因此,笔者参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将基本内容、民族、历史源头、传承谱系、价值、特征、相关制品、濒危情况、保护措施这9个信息项目和名称、主题、类别、地域4个通用属性,外加“遗产认定”属性,作为内容描述的元素,再根据宁夏非遗项目对象的信息组织结构进行资源描述分析,构建了宁夏非遗数字资源元数据模型(见下图)。这一模型基本涵盖了宁夏非遗对象所涉及的主要属性与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层级关系,在每个描述模块中,除去笔者分析提取的属性、定义外,还设置了“自定义元素”集,[2]在不改变基本结构前提下,用户可根据标准需要自定义元素,使模型具有可扩展性。
图 宁夏非遗信息资源元数据模型
DC元数据包括15个核心元素,即题名(Title)、主题 (Subject)、描述 (Description)、语种 (Language)、来源(Source)、关联 (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创建者 (Creator)、格式 (Format)、出版者 (Publisher)、其他责任者 (Contributor)、权限(Rights)、日期 (Date)、类型 (Type)、标识符 (Identifier)。这15个元素按照内容可以分为资源内容描述项、知识产权描述项、外部属性描述项,它们是可选择、可重复、可扩展的。[3]关于DC元数据在非遗数据库的运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做了一些学术探讨。杨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中,将DC元数据的15个元素直接复用在非遗数据库中,并在部分元素上扩展了语义修饰词。[4]李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元数据模型研究中根据我国非遗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元素结构、语义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设了具有可操作性与融合性的非遗元数据模型,并将非遗的特征与人物、空间、文献等元素都列入到非遗的元数据模型构建中。[5]YePeng等结合了DC元数据标准体系与我国非遗的特点,列出了14个核心元素,去掉了“出版者”元素,并且指出了该数据库的漏洞是与我国现有的非遗数据库没有兼容。[6]Chao Gejin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口述历史的重要性,提出建立“学科基础下的口头研究元数据”。[7]
宁夏非遗项目本身具有活态性、非文字性的特征,以及相关数据带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考虑到DC元数据是一个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笔者认为宁夏非遗的DC元数据的应用标准应以DC元数据的元素为基础,结构上采用元素和元素限定词的形式进行描述,再根据宁夏非遗项目进行特定扩展。
本模型在构建的过程中复用了12个DC通用元素,主要包括宁夏非遗数字资源的内容及属性、管理规范两个方面,构建的设计方案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异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宁夏非遗项目主体项目涉及的种类繁多,如传承人、研究者等,对于“其他责任者”这一项内容涉及比较庞杂,故本文将其归纳为“人”和“机构”,将“其他责任者”删除,并将其纳入“关联”元素中。
(2)本方案根据全国非遗网站的设置特点,为了能更清楚的反映非遗的具体情况,特增加“遗产级别”字段,此字段包含“遗产等级”“所属批次”等定义元素。
(3)本标准方案延续Ye Peng的方案,设定“来源”字段代替“出版者”字段,此字段的属性为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
本方案具体的核心元数据元素定义如表3所示。
该标准具有以下特点:① 以DC元数据的12个核心元素相对应,增强国际通融性;② 由于方案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具有系统性,按其格式文件展开进行表述展示了宁夏非遗项目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宁夏“非遗”的民族内涵、地域内涵、历史渊源等;③ 将我国非遗资源库的常见检索字段如“遗产等级”“所属批次”等列入到“遗产级别”元素中,便于以后整合和数据共享。
经过对DC元数据“类别”(Type)这一元素的研究,将我国非遗分类类目与回族非遗的类型特点相结合,笔者建议“民间音乐”里可分为山花儿、宴席曲、宗教歌曲三大类,将山花儿的子集分为山花儿、小调、山歌。原因是最初“回族民间音乐”分为五类,分别是山花儿、小调、山歌、宴席曲、宗教音乐,而小调与山歌都与山花儿之间有关联,或是山花儿演变而来,或是最终传唱为山花儿形式。山花儿是回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曲形式,一般说到回族非遗人们即刻会想到山花儿。山花儿的演唱形式分为“漫”“对”“合”“联”4种。其中“联花儿”是将几个令根据内容的需要连接在一起演唱,或将不同调式的花儿相连接,如商调式的《下四川》,在调式上具有对比的情趣;再如宁夏海原传唱的爬山调《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便具有花儿宽广、自由的特点,有时也称其为山花儿。由于小调、山歌与山花儿之间的区别概念很模糊,介于此,将“小调”与“山歌”归属“山花儿”元素,如侧重点偏向“山歌”与“小调”,可在山花儿的元素子集里再将其分类。这样既可以不用建立数据库时分不清山歌、小调与山花儿,又可以将“回族山花儿”树立起民族非遗特色。回族山花儿是第一批被国家非遗项目立项的,是回族非遗的显著代表。本方案核心元数据元素限定词如表4所示。
表3 宁夏非遗数字资源元数据元素定义
目前,宁夏地区较多图书馆对MARC元数据的运用比较成熟,DC元数据在部分网站设计及网页制作中运用的相对比较多,因而在非遗领域的涉及与运用也相对较为容易,但是这两者之间却没有交集,仍然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只是使用MARC元数据编目,未使用DC元数据对网络资源进行编目,从而限制了宁夏非遗的网络资源进入图书馆元数据中。因此,在建设宁夏非遗DC元数据著录标准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元数据的整合,把DC运用到整合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中,利用DC对网络资源编目,改变传统MARC查准率低的状况,将DC作为中介的角色,实现图书馆对于重要网络资源的编目,从而将有关宁夏非遗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尽可能多的整理保存,实现信息共享,满足特定领域人群的需求。
表4 宁夏非遗核心元数据元素限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