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研究综述

2020-01-19 03:33程大立吴春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服务

程大立,吴春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

自2009年国际图联卫星会议上设立“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分主题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十余年探索。笔者通过对2009-2018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分析,总结归纳该主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我国图书馆空间建设和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走向分析

笔者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具体检索过程为:首先,进入CNKI高级检索页,选定检索源为“期刊”;其次,构造由“第三空间”分别并含“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形成的3组关键词作为题名的检索条件;再次,分别勾选“全部期刊”和“核心期刊”两种不同的来源类别;最后,设定检索起始年份为2009年,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17日,采用“精确”模式,共检索到6组数据集,统计不同组合下的论文数量,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关键词”研究论文数量表

为进一步量化分析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研究情况,笔者对上述6组数据集再按年度进行细分,即分别从三组不同关键词所得的检索结果中提取2009-2018年每年刊发的论文数量。对于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核心期刊”的刊发论文数量分析结果依次见图1、图2。

图1 “全部期刊”发表论文曲线图

图2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曲线图

从分类数量对比来看,对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研究热度大体相当,从数据量上看,两者明显多于对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研究。从趋势上看,2009-2018年的连续十年间,关于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研究趋势显示:2009-2010年为起步期,2011-2012年为快速上升期,2013-2015年为高峰期,2014年大幅跌落,2016-2018年为回落期。与之不同的是,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研究趋势表现为:2009年研究起步之后,经历了2011-2012年的沉寂期,2013-2015年高潮期,2016-2018年有小幅回升。2019年上半年,已经有部分关于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论文刊发,虽然尚不能预测明显趋势,但至少说明该主题研究还在持续进行。

为了分析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的热点,笔者以“第三空间”并含“图书馆”为题名进行精确搜索,共获得论文90篇,再分类统计主题频次(见图3)可知:公共图书馆、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第三空间是主要研究对象,空间研究、服务研究是研究重点。公共性、共享性和文化性在空间研究中被高度关注;理念、能力、策略、模式以及个性化、创新等在服务研究中被关注。

图3 研究热点分布图

图4 三种“题名”发表论文曲线图

进一步量化分析“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在2015年以后持续走低的原因,研究者在CNKI的期刊数据库中,分别以“图书馆”并包含“空间”“空间建设”(“空间改造”“空间再造”“空间创新”)、“第三空间”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统计时段为2009-2019年),共获3组数据(见表2)。

表2 三种“关键词”发表论文数量表

将上述三组数据分年统计(见图4)可知:自2009-2018年的十年间“图书馆 空间”研究和“图书馆+空间建设(改造、再造和创新)”的研究均呈上升趋势,2016-2018年是高潮期;相比之下,“图书馆 第三空间”研究在2013-2015年达到高潮期,自2016年起进入回落期。由此可以认为:十年来图书馆空间研究持续发力,第三空间研究与“空间建设(改造、再造、创新)”研究交互进展,前者高潮来临相对要早,但回落也快;后者将有持续的高潮期。

2 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概述

2.1 基于空间新特征、新功能建构的理论研究

十年来,我国图书馆界积极开展第三空间建设理论研究,研究热点集中在空间内涵、空间特征和空间功能三个方面。

2.1.1 空间内涵的准确揭示

图书馆第三空间内涵研究,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① 传统空间的再造与调整。图书馆服务空间已呈现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为一体的趋势。② 服务功能的转换。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服务拓展为提供自主学习、休闲活动和社会交流等服务的文化空间。③ 人文精神的融入。图书馆空间转向的实质是图书馆“认知体系的重构”。[1]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人的价值,创造美与和谐,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读者的尊重。

2.1.2 空间特征的全新描述

研究者从图书馆基本特征入手,根据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读者需求,对图书馆第三空间特征进行了全新描述。传统图书馆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均等性(平等性、公平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征。[2]第三空间进一步强化了自由、舒适(轻松)、和谐(祥和、温馨)等特征。上述特征主要是从图书馆性质和环境两个方面来描述。现代性、虚实结合是图书馆第三空间融入新技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图书馆第三空间最具特色的是人性化和个性化,这既包括传统的自由平等、舒适自在,又能全民共享,激励创新。由此,自由、平等、多元、闲适、智慧是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总体特征,这样的空间更具有文化特征,禇树青将其定义为“第三文化空间”。[3]

2.1.3 空间功能的多元定位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则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4]部分研究者从图书馆基本职能出发,进而研究了图书馆第三空间的功能并有了多元定位,从需求侧角度,图书馆第三空间有学习、教育、中介、沟通交流、休闲和自我创意、表现等功能。研究认为,随着读者去图书馆目的从单纯阅读向广泛素养提升转移,图书馆第三空间更加突出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5]因此图书馆室内设计应将传统服务空间与第三空间相融合,除家庭和职场之外,读者还需要一个自主学习、休闲活动和社会交流的场所。[6]读者需求是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的重要驱动,随着读者需求的多元化,图书馆的功能已由传统的收藏、借阅转变为学习、休闲、娱乐、阅读、社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7]从供给侧角度,图书馆第三空间有服务、通道、教育等功能。图书馆需要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服务。营造“城市课堂”和“知识超市”。[8]为了实现信息传播及文化交流职能,还需要提供社交和聚会机会,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服务。从供、需互动的角度,图书馆第三空间有知识共享、信息交流、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当代图书馆的价值表现在于:既是文化场所,又是休闲场所;是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共享空间。因此,图书馆第三空间应该成为学术信息场所、学术交流中心、启发灵感的环境、独自思考的阵地、文化交流中心、活动展示场所、学习者和研究人员的家,是集合信息、知识、文化、艺术和人等资源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是文化娱乐中心与信息传播交流中心。[9]

2.2 基于空间功能和服务创新的实践研究

图书馆第三空间实践研究着力于空间建设和空间服务两个方面。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理念的指导下,着力构建新技术、新设备、新媒体融合的新空间,并在空间服务的主题、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创新。

2.2.1 空间建设的优化升级

(1)信息共享空间。第三空间信息共享关键在于“一站式”获取和交互使用。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SMILE”共享空间,[1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也将其电子阅览室改造为信息共享空间。[11]相比于传统电子阅览室,这种“共享”不仅包括电子文献,还包括读者通过软件平台实时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并通过在线交流和研讨获得知识并解决疑惑。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与学习共享空间,面向中科院研究生及社会读者提供计算机使用、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培训与交流等一站式服务。[12]这里的“共享”是纸本资源与电子资源的跨界共享,也是传统设备与新技术、新学习方式的融合共享。

(2)创意学习空间。图书馆第三空间在继续发挥图书馆学习空间功能的同时,还拓展和提升了媒体融合、虚拟结合等现代化情境下的主题教育、互动学习、创新交流等功能。主题性学习空间将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包括文献资源、空间氛围)设置为特定主题,吸引有相同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的读者进入其中,最集中、最便捷地获取主题性知识和信息,培养和培训特定主题下的技术和技能。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通过大量音乐文化的图片及简介、民俗乐器、乐谱、光碟、唱片等,给读者提供丰富而全面的音乐教育和学习资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书馆分别设立了“汽车”主题馆,不仅有主题性文献资源、信息的支撑,更有实物体验、交流互动,以及基于QQ群和微信平台的动态社会情境。读者通过实体和虚拟的学习训练,可以把握汽车驾驶和维修等操作技术,成为专业课学习的有效延伸。[13-14]互动学习空间在提供文献资源、技术设备和主题空间的同时,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让读者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确立,读者对资源的搜集、清洗、重组和二次编辑正是新知识、新技术产生的过程。创意学习空间还将特色项目融入图书馆服务中,建立特色化的图书馆文化氛围,让读者在独具特色的环境中自觉进入轻松而自由的学习状态。[10]

(3)休闲阅读空间。休闲性是图书馆第三空间最有新意的特点,休闲阅读空间将阅读与精神休闲、阅读与品质社交、阅读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力求让读者在生活中开展阅读,在阅读中体验生活。杭州图书馆“书香咖啡吧”通过清静环境、精品图书和咖啡、面包美食饮品,让读者在自由状态下宣泄生活压力。[7]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实行全开放模式,读者可以自由组合、研讨交流。[15]

(4)多功能综合空间。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实践中最普遍的形态是将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广东轻工职业学院(南海校区)将图书馆延伸到教学楼、宿舍和食堂,分别建设若干个24小时自助借阅区和休闲学习区,提供图书借阅、自习、图书漂流等综合服务。[16]北京大学图书馆2013年改造图书馆东楼,拥有“变形金刚”式的设备和空间安排,可移动家具,可伸缩的讨论室空间。改造后的图书馆,集合了学习、办公、开会、交友、参观、欣赏、体验,甚至约会、小憩等各种功能。[17]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第三空间范式的目标是实现“文化空间、学术空间、社交空间、休闲阅读空间、体验空间”五位一体的空间构建。[18]图书馆第三空间功能的综合性、多功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多元化需求,在使用上也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

2.2.2 空间服务的创新发展

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同样也体现在服务创新上。服务主题的开放性、服务内容的多元性和服务管理的自助性,图书馆第三空间强化了传统服务理念,更加适应读者需求,贴近现代生活。

(1)服务主题的开放性。图书馆第三空间服务主题不限于知识传播,更加贴近读者现代生活需求。图书馆服务主题与社区教育活动密切结合,极大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空间。台州市图书馆“人文台州大讲堂”“台州科普大讲堂”“台州社科讲堂”成为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12]图书馆服务主题还与行业、专业学习联姻,成为职业道德操守、专业技术技能、工匠精神品质的大课堂。“上图讲座”与德稻集团合作,打造“德稻大师讲坛”,引进25个国家,涉及20多个行业、60多个领域的500多位世界顶级行业领军人物主讲。[10]

(2)服务内容的多元性。文献资源及其相关服务、培训、讲座、展览,是图书馆基础性服务项目。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侧重于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体验,以提高基础性服务的科技含量,提升读者参与度和获得感、愉悦感。北京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分别通过平板电脑、移动设备、电纸书、苹果数字机、Ipad和数字媒体等设备,推出数字移动阅读、数字化经典体验、多媒体课程点播、媒体制作服务、IC书刊阅览等服务,让读者以全新的方式获取并运用知识。[9-10,17]

(3)服务管理的自助性。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特别强化读者自助性服务,借助现代设备和管理软件,让读者有充足的“主人感”和“自由感”。同济大学图书馆制定相关的自助管理、捐赠管理、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制度,探索以“读者自导式”为主的服务模式,构建虚实结合的开放性、一站式服务体系。[18]除了文献资源与空间设施的自助服务,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手机充电电源和充电宝、打字复印,乃至饮用水、胶水、文具、止血创可贴等便民设备和工具上,都引入了免费自助领用模式。[19]

3 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3.1 重物质而轻精神

当代社会是一个物质追求与精神焦虑并行的时代,现代人特别渴望对话、抚慰、理解和包容,图书馆第三空间应运而生,以读者归属感作为建设宗旨。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第一次提出第三空间概念;1996年,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创立了第三空间理论;2007年,奥地利影视理论家克里斯蒂安·米昆达对第三空间的概念再次做出阐释,第三空间内涵由居家空间和工作场所之外,发展为包容并超越物理和精神空间、精神之所,成为“充满情感,这种情感人们可以在此取得而带走”的“家外之家”。[20-21]显然,国外研究认为,读者对于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期盼更在于精神层面。国内理论研究试图通过丰富的、先进的、文化的、人文的、侧重于设备设施和环境的物质空间来满足现代读者需求,至于这些空间能否让读者获得对话、抚慰,则没有深入研究。在实践层面,海量文献、虚拟结合、多媒融合、功能综合的空间具有普适性,但对于读者个性化精神需求的实现、精神焦虑的化解、理解包容的获得并没有实际效果的验证。由此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精神文明的建设基地、精神家园的绿地、生活中的净土才是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的本真所在。

3.2 重技术而轻文化

图书馆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图书馆第三空间确实能让读者以最先进技术、最便捷手段获取资源并实现共享。国内建设实践中有一种偏颇,认为提供了足够的技术,读者就有了驾驭资源的能力,就有了多种选择和参与机会,也就能实现多元文化需求。其实,技术与文化获得还有很大距离,还需要设计和运作。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港图书馆实践证明:成长中的青少年获得尊重感和独立性的文化需求,不仅要通过自助设备、独立艺术墙、表演平台、触屏设备的设置,还需要通过设立完全由青少年组成的向当地社区管理者提问的“青少年市政厅”、以当前地区热点话题为主题的辩论活动的“苏格拉底咖啡厅”来实现。[22]只有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并充分尊重读者人格、温馨、平等、自由的空间,才能真正实现“让人人享受文化”的目标。

3.3 重建设而轻管理

基于新设备、新设施和新技术的图书馆第三空间,极大程度地实现由侧重馆藏到注重体验的服务转型。UnLibrary(你与图书馆)计划、嵌入式图书馆员、读者自导式的服务模式等,极大程度地调动读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3]然而,国内实践证明,过多地依赖数字化管理流程,馆员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并因此悄然退场,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一套合理又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以及缺乏第三空间服务评估环节。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第三空间对馆员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馆员要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服务带来的管理模式转型;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读者自主服务的管理、评估、调节机制。

3.4 渐行渐远的“空间改(再)造”研究

国内图书馆第三空间和空间建设(改造、再造)研究同期起步,交织起伏进展,但最终将被后者研究所取代。究其原因,尽管第三空间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成熟典范的实践案例,尤其是在对图书馆第三空间精神内涵建设、文化品质建设和管理增效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展,“空间改(再)造”条件日渐成熟,大众读者物质享受的“浅”需求,使“空间改(再)造”呼声日益响亮,促成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立竿见影效果的“空间改(再)造”研究。

盲目跟风、规划不合理、再造不实用、设计与使用需求分离等问题,且再造后空间使用的价值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目前鲜有关注。[11]也就是说,当下图书馆“空间改(再)造”的精神追求和服务效益与图书馆宗旨还有很大距离。

4 小结

信息、教育和文化是图书馆的三大职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和合作学习方式,还应拓展图书馆的其他职能。[24]以上论述揭示了图书馆宗旨和使命,昭示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图书馆空间建设不可背离的基本原则。虽然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在理论层面有待完善和系统化,在实践层面还需要扬长避短,但其起点和终点均契合图书馆本质宗旨和最高追求。因此,我们期待图书馆“空间改(再)造”回归第三空间研究,二者融合发展,同步前进。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服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