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评判和适用度分析*

2020-01-19 09:01贾先奎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教师

贾先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也成为衡量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组织每年均发布一次《地平线报告》,就信息技术及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我国先后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对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均提出了相关要求。那么,就目前国内高校来看,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应用程度,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自身有没有暴露出什么问题与缺陷,有没有其适用的范围、领域、类别和层次程度,发展趋势和方向如何,本文将对此做出评判和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在高校中的现状

1.信息化教学在高校得到有力推行和广泛普及。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校受到高度重视。在硬件建设方面,绝大部分高校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增加配套设施,营建智能网络,努力建设智慧校园。在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修订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激励政策,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作为评价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之一。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15年,高校校均多媒体教室使用率已达到83.99%,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占比平均值为70.3%[1]。而且,高校通过参加和举办各种信息化教学比赛,鼓励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实践和研究。从形式上来看,各种微课、慕课、在线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信息化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开展教学的必要手段,绝大多数专业学科课程均层次不等的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方式。据粗略统计,目前,每年国内省级以上的信息化教学比赛达到数十次,参与院校达到数百所。大赛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院校和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学中,因此如何开展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

2.信息化教学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师生的普遍了解、认可和肯定,绝大多数师生可以适应和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据统计,目前高校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师比例已经超过了80%。我们通过在大学生中间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进行师生间的访谈,综合各方面的反馈来看,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的确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比如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升学习兴趣,节省授课时间,同等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量。有83.33%的学生认为实行信息化教学后,学习质量和效率较之以前有了一定提高。就理论研究成果来说,我们通过对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到关于各种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论文17 400多条。从年份来看,从2003年的124条逐年增多,至2016年达到2 774条,2017年更是多达4 416条。这说明,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信息化教学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共同推进,对于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革新和发展,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信息化教学存在盲目推进现象和脱节行为。信息化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现象和行为,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效果实际上或许并没有专家们预想的那么显著。一是信息化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比较激进的现象,有些院校搞信息化教学一哄而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有部分院校甚至盲目规定信息技术使用比例、课时、方式等等,忽略了教学内容、范围、深度和教师教学的个性特色。二是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出现脱节,理论研究很活跃,实践相对迟滞,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著作,但是信息化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并无显著改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信息化教学理论满天飞,不断提出新的方式、要求,但是这些方式和要求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应用。三是信息化教学比赛和日常教学脱节现象比较明显。有些院校和教师,虽然在各级各类信息化比赛活动中获得不错成绩,显示出较好的信息教学素养,但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因素,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较少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我们进行访谈的情况来看,这种现象的比例超过了2/3,问题非常突出。

二、信息化教学自身存在的局限

1.信息化教学对硬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信息化校园环境的打造,资金、人力、技术的投入和建设都不是一个小项目,而是一个系统的重大工程。如果是初步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条件,一般需要包含如电视、微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这些设备现在相对来说已经较为普及,可以实现基本的多媒体教学目标。但如果是充分、完全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还要至少配套触摸一体机、交互电子白板、高清摄像头等设备组成的教学平台以及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的智能校园网络。在硬件环境不到位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就很可能是邯郸学步,简单的初步的多媒体教学没做好,而高精尖的信息技术手段又无法运用。此外,信息化教学中所要求的师生互动、及时反馈和学习指导潜在要求教学对象人数必须适当,最好维持在30人以下,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尚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现象,班级人数甚至达到100多人,信息化教学中的互动反馈和个性化教学设计等环节基本上就难以有效实施。就这一点而言,国内半数以上的高校至少在理论课方面无法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这些要求。

2.丰富无比的学习资源也带来了选择困难。数字化时代,几乎任何方面的一般性知识都充斥着海量的文字、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各种网站、论坛、博客、课程APP,涉及的资源和资料可谓是爆炸性呈现。仅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累计发布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来看,已经超过了20 000门课程[2]。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源,的确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与发现的兴趣。但面对如此海量的资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寻找到优质信息资源,如何突破教师知识框架、选择倾向、备课时间和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学习习惯未能及时改变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是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棘手的问题。同时,在教师对资源的控制引导下,学生实际上很难有时间和动力自主寻找学习资源,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下,统一的问题和要求,也使学生很难形成独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对于信息化教学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其实也是一种背离。

3.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诸多要求,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改变教师全能全知的角色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强化了这一点。事实上,单就教师备课而言,讲授每一节课,教师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搜索判别资料、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准备互动内容和整理反馈情况,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懂软件、会操作,这较之此前的工作量,有了大大的增加。就系统的一门专业课程而言,这是某一位教师很难可以独立完成的,非要群策群力不可,但一旦分工协作、集体备课,教师授课的个性、特点的发挥就大打折扣。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步骤、同样的情境,以这样的方式授课,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索然寡味。就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课前课后拿出大量时间主动进行学习,而由于并非全体学生都能做到高度自律,加之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不稳定性、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性,学习效果如何保证还是一个问题。据调查统计,大约只有50%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习要求。而如果这样实施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了其他的任何自主学习时间,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全面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4.信息化教学有些环节更倾向于网络互动、虚拟进行,这种方式虽然简便快捷,但和传统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相比,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论证。信息化环境下,一般意义上的视频、音频互动固然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但是师生面对面之间交流起到的作用是信息技术所无法代替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像机器那样程序化、标准化,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以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一种激励;学生问答的语气、面目表情等,也可以使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这是单纯的信息化交流方式所无法做到的。有研究者指出,“信息化教学强化了人的科技能力和素养,却使人的精神世界单一化和工具化,进而导致人性的淡漠和疏远。”[3]这一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三、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适用度分析

1.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所有专业和课程。信息化教学虽然在较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整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环境,但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偏于强调片段化、零星化教学,容易忽视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逻辑性。这对于一些实践操作型课程比较合适,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功能。信息化教学模式之所以首先在职业院校得到推广普及,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职业院校中的技能训练和模拟操作课程最适合运用信息化教学这一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但对于一些系统性、逻辑性、整体性非常强的抽象理论方面的课程,如哲学、思政、法律等社会科学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一些手段还不是十分适合。此外,信息化教学往往采取的任务驱动、项目化的教学策略也不适合所有专业课程。所以说,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具体怎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何种程度,还需要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具体分析,如果一味强调信息化,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于削足适履,反而不利于教学进程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信息化教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对象。从理论上来讲,信息化教学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发展为目标的,它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的结构化、流程化却未必会满足这一目的。信息化教学特别注重所谓的实时控制追踪和及时反馈,使学生被比较严格的控制在教师的督管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将教学对象视为工厂产品,教学成为流水线作业,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恐怕很难产生创造性人才。另外,在面对的众多教学对象中,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是不一样的,而且总有一部分学生天赋、气质和性格与众不同,他们在学习中有时并不擅长、不需要过多的与他人协作与会话,教师提供的资源、信息有时候对他们有可能是一种制约。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单一的面向集体的教学方式都很难充分实现因材施教,而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也多是按照多数学生总体水平进行的,素质差别较大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是被迫降速或者是赶不上教学节奏,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提倡信息化教学并不能完全适合他们的需求。

3.信息化手段并非是越多越新奇越好。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形式都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不可以重形式而轻内容、形式大于内容。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广大师生所运用和熟悉的一般包括多媒体辅助设备、网络教学、虚拟课程,信息化教学设备一般包括幻灯片、投影仪、PPT、flash动画等等。基本上,这些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但是人们仍然孜孜不倦地开发一波又一波学习软件和系统。实际上,这些技术手段的变化,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多大促进作用,目前还缺少验证。研究者认为,目前信息化教学中已经出现了“重硬轻软、重教轻学、重形式轻质量”的苗头和倾向[4]。我们应该克服过于依赖信息化手段的误区,防止和避免出现“人灌变电灌”、“技术凌驾于人之上”等异化现象[5]。

四、信息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坚持适用、实用和好用原则。从人类教育教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来没有包打一切的、在任何时段都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自身优势不言而喻,我们不能改变这种趋势方向,但是也不应该脱离当前教学实际而滥用、擅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发展自身的过程,而且效率要高、质量要好,只有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实施信息化教学才具有真正价值和意义。

2.分类分层次开展信息化教学。正如前文所述,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专业和课程,更不适合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同等比例、同等程度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而是应该分专业、分学科、分课程、分章节来考虑设计,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在高校教学中,那些技能操作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分散、客观性比较突出的专业、课程和章节,比较适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说机床电器操作,工艺流程设计等等,这也是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在职业院校发展迅速、成就斐然的重要原因。那些系统性、逻辑性、主观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及章节则受到自身限制,比如说历史、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专业的部分内容章节,较难大范围、多层次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我们查看近些年开展的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绝大部分属于前一类技能操作性的内容,后一类那些人文社科类的占比极少,总体上不足10%。

3.着力提高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在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的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氛围,提升广大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针对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一是要培养师生良好的网络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敏感与自觉程度。二是要提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目前来看,高校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整体较高,但分布不均,年轻教师虽然在教学内容把握、过程掌控方面经验尚有不足,但在网络信息素养方面整体已强于老教师,基本上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解决信息化教学需要的有关资源,做出符合要求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普遍能够做到熟练应用网络,但多数是一般意义上的应用,对于专业学习方面的网络信息还缺少信息敏感。因此,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作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培养和提升。

猜你喜欢
信息化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