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能 福建省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的政策、策略、途径、方法、机制、模式、评价等研究,构建专业基础教学成果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帮助转化和提高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取得显著效益,进一步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研究的步骤与方法,从而实现职业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校中厂”是“引企入校”,就是把企业的生产设备、资金、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与学校的场地、专业教师相融合,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实现办学与生产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合作,让学生真正的在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中厂”能够解决学校实训成本高、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使学生能通过真实生产产品,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生产安全及生产质量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达到“校中厂”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的需求。
企业生产的产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变化,加上市场产品的竞争性,企业以追求利益为根本目标,以产品的质量为核心要求。而学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需制定中学三年整体的教学规划,来完成学生的学业。两者在观念、文化和体制明显差异。
学生生产技能从低层次的生产操作到熟悉操作过程,就会造成生产产品材料的浪费,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负担更重。在行业需求不断的变化下,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变化周期时间短,企业对产品的要求不断升级,校中厂作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也会导致更新能力不足,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力。
采用调查研究法、企业技术行家研讨法等,从市场需求分析和行业发展分析入手,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部分教师召开实践专业建设研讨会,对“校中厂”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建设研究。建立有制度,有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管理制度,形成按工作任务分类,按实训过程分项建设框架。
按照“校企合作”的思路,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中厂”实践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资金、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实现校企共赢。教师严格按照实践大纲,明确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及考核标准,促进学生在“校中厂”实践期间能够达到企业质量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实践的能力,配合企业的生产任务和质量标准,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生产工作,保障校企有效整合。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得学校在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师资得升等最有效的途径。
“校中厂”,学生通过训练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选拔,通过学生技能的得升,最终达到学校和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校中厂”能够为企业储备人才,以将来“校中厂”的质量提升,理念创新创造条件,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标准。
总之,中职学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把企业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资源的优势与学校专业教学相结合,让企业走进校园,走向学生,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参与和创新能力,以服务当地经济和市民文化的需要。
中职学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能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和强化行业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行业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优质资源,而且能够深化对这种新生产业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研究有重要作用。
中职学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构建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相关行业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很强的艺术经验借鉴、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