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思政工作中的舆情研究

2020-01-19 08:14魏学庆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政治

魏学庆

(江苏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普及以来,网络舆情逐渐走进公众视野,社会焦点的网络舆情事件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主体自由、渠道开放多样等特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一旦处理不恰当、不及时,很大程度上会很快引发社会层面的不良情绪、部分的违规或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一定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移动新媒体的“新青年”,他们的发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开展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有效应对学生网络舆情,是高校思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智能手机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要装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锋,正在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网络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网络舆情的诉求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且在不断更新。引导不善,负能量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及时监测、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以及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危机,对促进国家稳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虚拟交互空间,俨然成为了社会舆论思潮传播、意见交互的集散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人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现实中,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快速发展并不协调,除了稍显滞后,还错综复杂。从各层面看,都需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完善思维,从安全意识角度全面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网络表现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网络的虚拟特性,注定了社会舆论有着较多自由随意性,互联网空间的舆论映射,也给了各种意识形态腐蚀冲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空间和机会。由此可见,创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格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和巩固话语权,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面对网络舆情,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提升网络安全需要主体具有自觉意识

与现实社会对应的虚拟网络空间,是人们思想的延伸,在这两个并行的世界中,思想会被交互,行为会被影响,生活会被干扰。可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的干预能力很强。

网络意识形态关乎着国家安全。绝对的话语权,正确的价值取向,满满的正能量,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冲击,极易动摇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其产生阶段性或潜在性的困惑,这就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引导社会意识。从当前国内外形势来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并没有在网络空间领域占领网络话语制高点。网络思政教育缺失体现在多个层面,应在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式的同时,展现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自信,疏堵结合,进行话语创新、呈现形式创新,从自身找问题,强调自觉和自律,注重增强主体自觉意识,实现网络传播主流意识的作用。

(二)净化网络环境需要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环境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物,进入5G网络时代的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活动平台与空间。在这个虚拟世界与真实社会交互的环境中,文化不同程度地渗透入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各种信息共享的同时,跨地域、跨文化的复杂多元特性交融、凸显[2]。应引导辨析网络文化中的善恶与美丑,提升广大网民个人和公共道德素养,抵制腐朽文化、转化落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在网络环境中润物细无声地实践文化育人。

家庭的期望、学校的引领、社会的要求作用于学生主体,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加强正能量网络文化宣传,对学生从源头思想上筑起“防火墙”,净化网络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掌控网络舆情需要创新思政工作

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是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抓好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校园问题和社会热点经过网络传播引发关注和热议后成为网络舆情,也会对其思想认知、价值观、信仰等造成一定冲击。高校要充分以各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做好舆情搜集,设置正能量议题,跟踪特殊思想动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等,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强化正面发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立场,通过时机把握和策略研究,引导网络舆情发展,进而掌控舆情走向。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舆情是一个高能的载体,通过它,各种文化信息和意识形态内容都可以附带,利用好它,借助这个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实时地获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动态地调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普及与深化,网络文化与现实社会融合交互,从网络中传递出的文化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引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需要高校及各层面持续探索和努力。

(一)构建平台体系,健全监测机制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要积极健康向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推进改革创新,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构建新媒体工作体系,健全和完善组织平台支撑体系,扩大平台影响力和覆盖面,畅通信息交互通道,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并建立可行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可以通过各层面的调研,针对校内外热点问题进行交互的同时,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引导等方式,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丰富网络内容,引领网络生活

网络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着学生的思想意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交融发展、相互影响。网络文化带来更多实用性和诱惑力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让一些学生沉沦网络世界、向往网络生活,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需求。对于现实存有的这种现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各新媒体、各层面应“寓教育于服务”中,“润物细无声”地使新媒体成为更加有效的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引导,积极倡导学生树立网络舆情危机意识,提高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增强和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标新立异、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规范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注重现实社会生活,促进其在两个空间中健康发展、和谐稳定发展[3]。

(三)提升教育队伍,增强政治素养

新媒体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思政工作方式及覆盖面,这相应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育队伍素质,无疑也是整个网络思政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师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来充实和武装自己。辅导员在高校中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而且更要最大化地发挥辅导员的影响力,掌握网络舆情教育引导主动权,主导网络舆情。

网络政治素养是现实中素养的延伸、转化和应用。网络空间混杂着各种观念和思潮,如果学生缺乏政治素养的引导和教育,原有的思维在各种思潮侵袭下容易受到腐蚀和影响。同样,具备了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也会在其社交行为中体现其观念和看法,进而传播和影响身边的人。这也就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新领域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潮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动态关注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不动摇,弘扬正能量,齐心合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四)监控舆情态势,纠正异常行为

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学习、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通过系列的吸收、融合、创新、完善等过程,提升意识、积淀知识和创新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情况产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异常行为和现象,如网络成瘾、网络恶搞及其他违反网络规则的言论和行为等,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从思想意识上进行纠正。如何监测、纠正和引导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

三、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提升网络舆情质量

随着5G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是网络舆情汇聚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表达意见的主渠道。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意识也是多元多样的,他们通过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比较真实、直接地反映着自身的所思、所想、所感,因此高校要把舆情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但网络舆情教育往往跟不上网络技术发展速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的同时,也凸显出其重要性。

(一)创新实践途径,促进网络舆情科学化进行

面对网络环境的新要求,网络舆情教育缺乏时代性,很难在当前网络空间有效和扎实地推进。应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建设中,以正面宣传为主,强化正面发声,形成积极向上的舆情走向。这也需要以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积极搭建平台、改变思维、整合资源,加快创新进程,鼓励用新办法、新途径,拓展新领域,不断实践总结,落实好各项实践举措,从而丰富网络思政教育理论,让网络舆情工作体系不断科学化、完善化[4]。

(二)网上网下联动,推动网络舆情高效性开展

网络舆情不是万能的,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在网上开展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外,现实生活中,还要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借助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实现。比如面对面、针对性的报告、演讲、说明等互动、沟通,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补充,实现网络的上下联动,达到网络舆情工作预见性、高效性开展,以引导舆情的新局面[5]。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成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反映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可以建立专业的舆情工作队伍,专门监测网络平台的言论,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动态数据分析和采集,建立预警机制,进而全面掌控和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及变化趋势。

(三)多项理论融合,提升网络舆情运用的时效性

大学生教育应融合社会学、心理学、伦理问题、道德法制等理论,加强人文关怀,完善思政教育等。在多元路径促进下,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对接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层面,以此提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完成对学生的网络舆情正面引导。合理利用新媒体,不断提升网络思政的影响力、引导力,创新网络舆情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以增强其时效性。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在畅通信息渠道、丰富校园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协作公共交流平台、整合平台优势资源、建立新媒体联盟,打造网络舆情的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普遍使用,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均将呈现、渗透于网络,舆情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也将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依托于网络舆情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创建明辨善恶、正本清源、风清气正的网络舆情环境,不仅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更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必然要求,这也要求我们高校,务必确保新时期、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思政工作顺利开展、持续进展、健康发展。

ResearchonthePublicOpinionoftheInternet-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forStudents

WEI Xue-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highly developed information network,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internet, a variety of public opinions and critical thoughts produced by college students are now having an increasing political impact on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 which challenge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brings out the new problems in the internet-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et education, do well in the internet-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rais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action strategie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 internet-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ublic opinion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