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0-01-19 08:1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理念体系

王 蓉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信息繁杂,同时当代青年自信、开放,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发展成就。因此,高校的思政课要满足他们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认知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导当代青年懂中国、爱中国,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帮助青年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实践天地。

一、中国故事界定形式

(一)定义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就是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独立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和传统故事。从讲好中国故事的本质来看,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故事本身代表的含义是向人们传达一种价值观念,其整体架构需要通过艺术、创新等作为辅助,以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的共鸣,进而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宏观引导。第二,中国故事是根植于社会发展体系的一个有效节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于价值观诉求的一种形式,其更是代表着一种源文化,塑造着民族精神、道德理念等。

(二)特征

从讲好中国故事的特征层面来看,主要展现为多元性、针对性、兼容性、共享性。首先,在多元性方面。故事内容的选材、立项一般以经验为主,同时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动态趋势,在开源式的结构组建下,代表着一种文化、理念的承接载体。在内容陈述过程中,其主体框架则属于定性化,对于不同的人的认知程度来讲,其起到的实际效果也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确保形式上的统一,立体化传输形式则成为有效载体,依托于艺术观、价值观等,令人们逐步对故事内容进行认可,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故事的内在价值[1]。其次,在针对性方面。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文化理念的输出,其具有明显的群体效应,同时在多形式化的故事体系下,可依据人们现有的发展特性来进行精准投放,以唤起不同阶层人们对于文化理念的情感,进而形成一种寄托体系,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再次,兼容性则是指中国故事可将各类文化色彩整合到一起,令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在外国视角下对中国故事进行解读,可通过跨文化体系来对中国故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层次解读,进而为弘扬中国文化提供有效载体。最后,在共享性方面。经济共同体的出现,为行业领域间的整合提供了新思路,但在国际整体发展趋势的影响下,行业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中国故事则为中国文化、理念价值等的传播提供一个共享载体,由于文化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异源文化在接触过程中,受到母体文化的宏观导向,将对外来文化起到融合的作用。中国故事内传达的文化精神则是为现阶段国际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有效载体,进一步推动行业领域的发展。

(三)原则

基层统一原则。中国故事内容选取应以真实、贴近生活为主, 反映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同时将人们生活形式纳入到内容体系中,可为故事赋予民族之魂。中国故事的陈述主要是以文化弘扬与传承为主,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工程,同时也肩负着历史缅怀、理念创新的重任。从客观层面来讲,中国故事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一个发展规律,人们在思想意识中已经形成一种观念,同时也是思想动力的来源,其具有一定的凝聚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

价值导向原则。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下,通过网络平台可对中国故事中的文化进行外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故事中的人物、细节等,均可折射一些现象,且故事内部也体现出一种文化价值,人们在进行解读时,可依据故事作者的主观意识来对自身的思想进行引导。

共鸣性原则。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如商鞅变法、贞观之治、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而目前大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仍局限于传统的四大体系中,而对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未能完全了解。为确保文化的共融与相通,应建立正确的观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中西方文化相结合。

二、高校思政课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体现

(一)扩大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范畴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导向,对于高校思政课程来讲,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社会理念与文化理念等,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从多元化社会的形成来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较为活跃,意识形态易随着自身主观行为而发生变化,这也对高校既有的文化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2]。而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其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根基,每一项思想的波动均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为此,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应加大教育融合力度,营造集文化、理念、意识为一体的教学氛围,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讲好中国故事则可依托于思政课程来宣扬文化价值、理念价值、意识价值等,在故事体系的确定下,可对各类价值观念进行精准传输,以令学生及时了解到意识形态体系间的各项差异,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提高任职教师的综合素养

对于思政课程来讲,其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较为复杂,部分晦涩难懂的章节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以保证自身可对知识进行正确解读。现阶段,多数高校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时,过于单一化、形式化,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下,易降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而对于教师来讲,则是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引导来令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才是主体教学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依据意境、行为操作等来营造教学氛围,这里可称之为教学技巧,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则可称之为教师特有的格局。中国故事内容的建构则代表一个小型的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其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在教师富有感情的讲解下,可充分提升教师的感召力、影响力等,进而令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增强思政课程的柔性化以提高效率

从故事本身角度来讲,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叙述形式进行陈述,内容一般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且具有精炼、重点、生动的特点,在某一层面上可映射出时代的变迁等一些隐性信息。教师在进行讲述时,无须添加过多的修饰话语,仅凭故事本身的语句、结构等,便可立体化地呈现出人物特性。在思政课程中开展中国故事的讲述,可为单一化教学内容提供生动、形象的载体,将思政理念通过故事内容进行呈现,可极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拓宽教学路径,令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与思政教学内容形成深度契合,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

(一)建构多维度故事体系

在思政课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应从故事要素、话语体系构建、素材内容等方面来建构故事体系,确保故事陈述过程中,可精准地表达出内涵意义。

第一,在故事要素方面。由于故事本身是立足于思政课程体系之上的,不仅应起到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教导,更应深层次对思政内容进行解读,为学生与课程之间建立对接途径。同时,教师在陈述事件时,应深度挖掘故事本身的价值性、逻辑性等,将故事蕴含的隐性意义进行表达[3]。把枯燥的说理变成以事说理,讲清中国道理,坚守中国道路。

第二,在话语体系构建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尤其是被青年人接纳的话语体系。在坚持一个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方式、表达形式的创新,如通过小视频、动画片等方式。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普通人的“小故事”讲述新中国70年发展的7个“大事件”,在这种接地气的思政课堂中,感受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深深感到身为中国人的幸福自豪。通过电影、歌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以这样的形式来引发大家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理认同。

第三,在素材内容选取方面。由于中国故事涉及到的文化种类较多,每一种故事蕴含的文化知识也将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鉴于此,在选取中国故事时,应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品质性、融合性等,确保故事可与学生的认知体系形成深度融合,以加大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可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给学生直接吃盐,要把盐溶进水里面去。例如,在对道德素养、品质格局等内容进行讲解时,可将英雄事迹、模范人物等故事作为中心,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为保证中国故事具有一定的渗透力,教师应结合故事主体框架进行优化,令故事本身的陈述特性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当学生的潜意识对故事中蕴含的哲理进行主动接受时,则将令学生本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发挥中国故事的育人效用。

(二)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思政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为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具备足够的教学素养,且应具备与之匹配的社会经验、文学素养等,在陈述故事时,应增强代入感,为学生建构一个氛围体系,发挥故事本身的影响力。

从中国故事特性角度来讲,其是一种文化输出载体,学生在听取的过程中,不仅能明白故事本身蕴含的意义,更应将故事中含有的文化理念进行解读,然后依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将所得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而由于思政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导,在长期定式思维的影响下,如突然令教师讲解故事,此种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显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4]。高校的思政教师要勇于创新,要把自己在社会中看到的东西、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内化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讲好中国故事比照本宣科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产生的教育效果要好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挖掘耕耘。

从执教能力来讲,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特征对故事内容进行陈述,如表述口语、肢体语言等,在关键性、转折性事件描述时,教师的语气、语调等也应随之改变,以充分展现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波动特征。此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讲好中国故事,录制微课,建设网上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学习中,探索师生“同学、同研、同讲”育人模式。

(三)充分发挥故事的载体效用

在思政课程中开展故事教育,应先满足课程建设需求,由于思政课程本身是为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凝聚共识等,为保证主体教育方向,在故事选取和实际陈述的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为故事本身赋予新的表达含义。例如,语境、语态、神情等方面,在执教过程中,可准备相应的道具或者媒体教学资源等,为单一化课程教学体系赋予新的教学意义。同时,教师应将文化理念与新时代社会体系相结合,为学生本身建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体系,以从多维度对学生传达正确的文化理念。

推广体验式教学。学校应结合当地的资源,通过思政课程的活动,将故事的陈述范畴进行延伸,引导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现场教学、文化调研等活动,促进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宣讲小分队,在师生共同选题和备课试讲的基础上,深入学生宿舍、食堂和社区等宣讲中国好故事,推进理论普及。学校也可请书记校长、院士专家走上讲台,还可以吸引校外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名人作为课程兼职教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熔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学生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深刻思考,让学生在“共情”中产生“共鸣”。明白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处于黄金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应以青春与奋斗成就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以社会宏观教育为导向的,通过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解读,为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奠定基础,指引着学生正确发展。中国故事作为文化理念、思想理念的有效载体,可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意识、创新意识等。同时,在文化的渗透下,学生自身的思想境界将得到提升,在同质化的作用下,将形成一种大学生文化,进而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形成路径。本文将中国故事与思政课程体系相关联,阐述教育的本质作用,并对故事文化的渗透形式进行研究。

HowtoTellChineseStoriesWellin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theNewEra

WANG Rong

(Nantong Shipping College, Nantong 226010, China)

Abstract:As an ideological guide,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can set up correct values for students under the explanation of exemplary stories and heroic deed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orytelling is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teaching framework and Chinese stories as the guiding direction, which can give new t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tsel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stories from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analyzes the value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udies the path of how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Keywords: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hinese stories

猜你喜欢
思政理念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