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思考

2020-01-19 08:14:20姜玉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院校素养高职

姜玉华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为高职院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夯实了基础。然而,大量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存在多种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研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存困境的价值和意义

(一)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多方面能力的成长

在新时期,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学前教育培养优质教师,为学前教育工作培养教育人员,然而当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包括以上两点,更要与时代、与社会高度契合,为满足社会需求不断探索努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以后,主要的流向目标普遍为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人才应用、单位希望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岗位胜任力[1]。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学前教育从业人员还需要具有相对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强化学生各项能力的培育,切实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改革。

(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力的提升

传统封闭式的教学体制,虽然能够帮助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良好规范,将系统性的教育理论发挥出最大功效,然而却难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与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战略发展方针契合度较低。因为幼儿园资金、人才等资源上的短缺,实习学生往往上岗较短时间就被转为正式教师,其实践能力主要在上岗后的实际操作中形成,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自然成长性,简单地说类似于以“无师自通”的方式提升自身各项能力。但是,此类无师自通的人才发展形式科学依据、理论依据相对缺乏,具有较强的风险性,也是新教师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出现焦虑现象、心理问题的关键,继而导致刚刚走出校门的新进教师难以对教学实际内容形成良好适应。因此,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建立科学化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丰富知识体系和专业手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合理性

在新时期,随着国民收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事业也得到良好发展,学前教育的内在含义与基本功能被不断延伸和拓展。无论从事婴幼儿家庭教育,还是从事婴幼儿的社会教育,均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多种综合素养。然而,大量高职院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时间相对其他专业较短,文化累积、文化沉淀略显不足,时常出现照搬抄袭其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对自身人才培养目的、目标不能合理、准确定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关键能力培育的重视度也相对不足,最终造成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率均出现明显不足[2]。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科学性不足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教育的实际过程当中,其目标属于一种依托于学前教育专业目的和条件,对相关教育行为、教育活动的最终预估结果,也就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最终期望所做出来的规定。通过对某省近20所设置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的考察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匹配度较低,人才培养规格模糊不清、杂乱无章,难以系统地完整落实。同时,部分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当中虽然提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科学研究能力等,但是不能有效地将这些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紧密关联,层次合理性也存在缺陷,可操作性较低,难以充分体现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过程中的优势性特点。

(三)课程体系的完善程度较低

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负责为教师提供系统性教学资源,同时也是人才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素质素养养成的最根本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各个种类的幼儿教育单位对教育工作者的需求量巨大,怎么样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亟待解决和必须处理的重要问题。为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人员的职业前培养,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学前教育教师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对幼儿园等学前教育单位教师职业前培养的目标以及主要课程模块进行系统性、具体化说明。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执行、贯彻此类文件思想理念、精神期间,出现力度不足、理解有误的情况。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对幼儿教育基础等一系列必修课程缺乏正确认识,造成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深层次的内容;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结构的合理性较低,必修课学时占比总学时过大,五大领域课程占比被严重压缩,难以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除此以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建立以职业能力、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时间的安排存在问题,造成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习机会。

(四)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性不足

在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置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首位,才能满足当下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满足社会日渐多元化、丰富化的人才需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期间,必须兼顾学生的五位一体全方位发展,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充分掌握保教技能,实现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共同成长。目前,大量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尚存问题,导致发展过程困难重重。首先,学校办学模式长期得不到发展,应用社会资源的水平较低;其次,应用教材存在问题,与当下社会人才需求契合度较低;再次,实践教学工作和理论教学工作相脱节,时常出现实践教学跟不上理论教学的情况,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最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急需改进,教学质量监督、质量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除此以外,虽然现阶段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等等摆在重要位置,但是此类活动的共性是均为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展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优势的活动并不多,活动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提升作用难以实质性发挥。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策略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上述困境和问题制定系统性、全方位、合理化的改革策略,将学分制应用到教育工作中,将学分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进度的主要依据,将导师制度、选课制度以及弹性学习制度融入其中,为一体化教学管理夯实基础。此外,学前教育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但要确保课程内容、结构等的合理性,还要将综合素养的培育结合进来,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思维能力等各项综合素质在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也是为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方向和动力的关键点。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当中,必须做到目标合理、清晰和与时俱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知识以及素质素养提出科学明确的要求,继而发挥其对各项工作的引导、引领功能。同时,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长期坚持将学校特色培养、专业特点培养、全方位人才培养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3]。从区域经济、社会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的高度,从本地区教育事业、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视角,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趋势、前景展开深入研究。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建议将培养目标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以学前教育整体行业为导向,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学前教育人才现实需求和虚拟需求,培养学生五位一体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现代化、国际化眼光,具有科学精神、完善品格、健康身体,热爱、了解、尊重学前教育专业,成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学前教育高质量人才。

(二)详细划分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其规格主要包括思想、技能以及身心三个层面。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体育锻炼、心理素质素养等方面为基础,使其成为专业技能、知识提升的出发点。并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点、专业特色,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科学、详细的划分,将学生塑造为高素养、专业性、理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心理积极、思想觉悟较高的综合型人才。

(三)合理设计教学课程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支持,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专业性课程三大模块构成。在基础课程方面,此类课程具有较高的通识性,包括自然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文学、社会科学等课程,与其他专业开展的基础课程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较高的思想觉悟、语言交流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格、完善的人格等,是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等。在实践课程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岗位胜任力。虽然上述三个种类的课程重要性不分主次,均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但是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学前教育教师应努力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其一,实践课程方面。实践课程指的是能够与理论课程形成良好配合,根据理论课程讲授内容具体安排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其中包括课堂训练、实践训练等,课程实践也是激发学生专业素养,快速消化和巩固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其二,实践活动方面。实践活动指的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其目标与实践课程一致,但具体内容差异较大。主要包括主题活动、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三,实践教育方面。实践教育指的是具有真实操作属性的一种教育教学行为,包括课程实习、顶岗实习等,此部分也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体系中的重点与核心。教师在开展实践教育前需要尽可能确保学生理论知识的充足,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真正价值[4]。

(四)建立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利用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和学分认证机制,建立一个综合素质培养全方位系统,从根本上确保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质量。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大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力度和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多种文化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依然具备良好的品格,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建立高职院校内部心理辅导咨询室,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积极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演讲、座谈会活动,促进校园内全体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心理咨询网络中心,针对部分出现心理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不想透露真实身份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再次,针对体育、艺术等素养,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校特色社团、俱乐部的建设。同时,舞蹈、音乐作为学前教育教师必备的技能,需要针对学生展开系统化、分层化的培训,继而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及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这些困境,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推动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PredicamentsandReflectionsontheTrainingofPreschoolEducationProfessionalsintheNewEra

JIANG Yu-hua

(Ta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318000,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rationality of targets, the lack of scientific specifications, the low degree of curriculum system perfection, and the low perfe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which make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difficult.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s the problem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favor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the new era;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talent training; predicament; strategy

猜你喜欢
院校素养高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