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问题与挑战: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19 08:14刘兰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赋分科目浙江省

刘兰辉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南昌 330022)

作为一项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制度,高考制度关系到广大学生个人的未来,每个家庭的发展以及国家现在与将来的发展,对个人、家庭、国家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对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十分重要。新高考改革使高考招生制度向更深入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在各省陆续实施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时,对新高考改革的思考,将有助于了解当前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形势,及时发现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完善,推动高考招生制度向更好方向发展。

一、高考招生制度概述

(一)新高考招生制度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文件的发布立刻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揭开了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按照《意见》的计划,上海市和浙江省成为率先改革试点的地区,即从2014年秋季,上海市和浙江省新入学的高中新生将面临高考改革,即2017年上海市和浙江省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考试,代之为“3+3”模式(前“3”为语文、数学、外语等三门必考科目,后“3”为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技术中选择三门为选考科目),其中有的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取其中最高分为最后的考试成绩。由此,高校录取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考生时,将依据三门必考科目成绩和三门选修科目成绩,以及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自2017年新高考在上海、浙江开始后,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也于当年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2018年又有17个省份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到2020年,新高考制度将在全国全面落实。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推动了中国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1—2]。

(二)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

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和浙江省成为第一批高考新政试点地区,两地于当年启动了新高考改革,并出台了高考改革的新方案。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方案略有不同,本文主要以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为例。从《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可以看到其主要有以下六点变化[3]:

1.不分文理,多种选择。取消文理分科,根据考生本人的兴趣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录取依据。高考录取不再是只看每年一次的统一考试成绩,代之为高中三年学业水平考试中选考科目成绩加高考成绩。

3.成绩报告和计分方式多样化,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高中学考成绩采用等级制,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E为不合格。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只有高中学考成绩合格才可以赋分,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为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

4.多次考试机会,增加学生选择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些科目可以报考两次。相关科目考生两次考试均不合格的可增加一次考试机会。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只能考一次。外语和选考科目各可报考两次,选用其中1次较高成绩。

5.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前后批次,按照考试分数及综合素质评价,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6.专业平行。平行到专业,实行基于专业的选拔。

二、新高考招生制度的特点

(一)教育更加公平化,教育机会更加均衡化

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省的高校招生名额,并在分配招生指标时照顾到人口大省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对于高考加分政策要减少并严格审查;逐步取消高考分批次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投档[1]。

(二)转变考试和选才模式,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用“两依据一参考”来取代“唯分数论”,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和综合素质的考察;用“一年两考”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让更多人有多次考试的机会,从而更大概率获得教育机会;取消文理分科,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有利于不同人才的培养。

(三)以“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引导学生综合发展,间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4]

新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突破了传统只看普通高考总分数的局限,在“3+3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学生在高中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高校录取不再只看高考分数,同时还要看高中三年的平时表现,这就间接推动着学生高考不仅要最后考得好,平时的表现也要好。

三、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自2014年实行新高考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回顾新高考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总结高考改革经验,有利于推进高考改革深入发展。同时,对新高考改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可以让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更加高效施行。

(一)回顾新高考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1.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1)取消文理分科,学生选科多样

浙江省颁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3”模式。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一位考生必选的科目,另外三门高考科目,学生可结合自身的优势以及兴趣爱好从理、化、生、政、史、地、技七门学科中任选三门学科,七选三的科目组合方式有30多种,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机会,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强学生自身的获得感,促进不同特点的学生实现多元全面发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专业+学校”的填报志愿模式深受好评

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采取的是按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的录取原则。考生可填写不超过80个“专业+学校”的平行志愿,这样的设置方式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改变了以往志愿数量过少而导致的很多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的现象,同时也能有效避免考生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的情况。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结合自身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高等学校。录取方案中的“80个专业+院校志愿”的设定,考虑到了分段分级,确保了优质生源能够被录取到优质高校,也大大降低了学生上线却不被录取的概率。

2.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命题逐渐成熟,实行“七选三”模式。改变了以往文综(政、史、地)、理综(理、化、生)“捆绑式”学习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现了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除语文、数学外,外语和3门选考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这改变了以往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浙江省“三位一体[3](高考成绩、大学面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三者综合起来进行评价)”的招生方式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招生探索从唯分数评价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评价转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弱化了“唯分数论”的现象,同时使考生在学业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考新政的颁布与实施是恢复高考以来改革最深入、涉及面最广的一次,这有利于发现优秀、有潜力的学生,使高考能够更加公正、合理,有效选拔潜力人才,从源头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公正[5]

高考的公平公正是历年来高考改革的关键。首先,新高考改革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方式,兼顾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使教育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其次,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外语和3门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任选其中的1次成绩作为最终高考成绩,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使高考作为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加公平。最后,“三位一体”的招生录取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多元发展。

(二)新高考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全面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新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40多年来最为复杂的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依旧很突出。

1.师资:各学科教师资源不均衡

新高考改革开始实施后,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扩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偏向于按学科的难易程度而非对学科的兴趣爱好来选科,由此带来了各科教师资源的不均,造成资源的浪费且影响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文科科目和理科科目难易程度不一,文科中的历史、地理相对于理科中的物理、化学难度来说偏易,由此造成选择历史和地理的学生人数剧增,选择物理、化学的学生人数骤减,进而影响到学校学科教师资源分配,打破原本相对平衡的学科教师数量,历史和地理教师需求剧增,物理和化学教师富余,这就造成了选科相对集中,教师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情况。长此以往,物理和化学人才的减少会让与物理和化学相关的行业就业变得严峻起来,影响到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同时,对以物理和化学为基础的国家自然科学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

2.教学效果:走班效果差,师生负担重[6]

“走班制”是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的要求,是配合新高考实行合格考和等级考的要求,更是“3+3”选科模式下的必然选择。走班制有其优点,但实施效果较差且增加了师生的负担。自《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实施以来,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上课的课表难以统一确定,不同班级的学生因考试不同汇集在一起上课,这种“班级”人数的剧增一方面给学科教师带来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走班制”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新高考背景下的这种“走班制”的模式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3.考试:英语“一年两考”合理性存质疑

新高考改革中英语考试由一年一考变为一年两考,学生的考试机会增加,但也给英语教师的工作带来成倍的压力和负担。为了取得更高的成绩,多数学生更愿意两次英语考试都参加,由此给英语教师的工作带来压力和负担,应试教育趋势愈加明显,以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拥有两次考试机会是否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加之英语实施的3分等级差是否真正能够为高校选拔出水平高的人才,这些都是需要调研和认真考虑的问题。

4.教学评价:等级赋分有漏洞

在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方案中,等级赋分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制度。高考新政实施后,高考录取依然是依据总分排序,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分数依然是考评录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等级赋分制中,不同的科目等级赋分区别明显,相关科目选择集中,这也间接导致学科发展和学科人才的不平衡,影响到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物理的赋分值较低,以致学校和学生选择物理的数量较少。再者,等级赋分制下的考生分数容易集中在同一段,在同段内的考生区分较难,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综上,等级赋分制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是所带来的学科发展和人才选拔的问题同样突出,值得重视和思考。

5.学生职业规划:缺乏专业师资指导[7]

新高考改革中“志愿+学校”的填报方式要求广大考生提前做好自身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从改革的情况看,由于高中学校师资力量有限,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大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由授课教师来承担。但事实上大部分高中学校的授课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训练,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较少,难以承担职业规划的重任。由于缺乏正规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导致大部分考生无法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良好规划。

6.高招事故频出——以2018年浙江省下半年进行的高考之外语考试赋分事件为例

2018年11月27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英语考试成绩的说明》提出,就刚结束的高考之外语科目试卷答评情况,发现试题的难度与同期相比偏大。经省招委组织专家研究决定给予外语考试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和第三部分(语言运用)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并进行加权赋分。这次加权赋分事件立即引发了社会的舆论,省委、省政府组织专家对这次外语加权赋分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这次外语科目的加权赋分是一次因决策严重错误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的相关领导因此被免职(浙江省公布2018年11月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情况调查结果,央广网,2018-12-05)。

这件因外语考试成绩加权赋分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广泛思考,“不是我的分数,多一分不要;是我的分数,少一分不肯”成为了许多家长的共鸣,诚然这次加权赋分事件暴露出在进行新高考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每一次的改革方案的变动并不是简单调研和模拟验证就可以,而是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才行,这样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够得到维护,众多的学子才能始终相信“成绩是奋斗出来的”,社会的公平得到保证,社会秩序才能够一直维护下去。

(三)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难点

1.方案制定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差异大,各省制定的新高考招生制度难度大。上海市和浙江省新高考试点虽然取得了成功,其他地方能够从中汲取改革的经验,但是各个地区的差异较大,如何制定符合本省实情的新高考招生考试制度实施方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既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也不能一丝不动地“走老路”。

2.高招与高中教学衔接难

高考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如何利用高招转变以往的“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发挥高中教学在培养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这就对高考招生制度方案要求更高。高中教学以高考为目标,而新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实施需要以高中教学为基础,两者在教育、培养和选拔人上衔接较难,要达到通过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难度较大。

3.评价的标准实施难[8]

新高考的录取模式是“两依据一参考”,其中“参考”为参考学生高中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那这个评价的标准和实施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是关键,需要评估。在重“关系”和“人情”的社会,“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是很困难的。

四、新高考招生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符合现实发展潮流的,但绝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必然是一场长期的改革,也是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改革。改革开启时间不久,取得成就是可以看到的。在遵循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重要原则的前提下,针对新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影响到千家万户,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百姓的质疑,在招生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心急”,期望“一口吃掉一个大胖子”,也不可随意,需要谨慎验证再去具体地落实与实施。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制定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深化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首先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需要具有科学性,要经过论证、试点,再推广实施。

2.严格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做好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但要真正落实到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少不了对于过程的监督。监督是促进改革方案顺利有效落实的保证。

3.考后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式方法,每次高考之后,应该对于这一年的高考招生制度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对下一年的高考招生工作进行改进和提高。

(二)优化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1.优化制度:优化选考和录取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合理选科

在选考方式与录取方式上进行相关要求与引导,有利于避免学生过度集中选择几个科目而造成师资资源的浪费和未来人才的短缺。制定一套完整的选考方案并丰富录取制度(调整和优化除普通高考外的春季高考、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保送等形式的招生方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有利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相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9]。

2.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实施“分层走班制”

中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而教育资源有限,难以实施类似美国式的“走班制”,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走班制”制度,从而避免照搬式的“走班制”,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每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这就造成新高考招生改革不一定能够照顾到落后边远地区的孩子。进行地区、学校的资源整合有利于让每个孩子能够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对于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和这些地区的面貌有重要的作用。

3.细化标准:改进外语可考两次的模式,优化外语等级差

外语“一年两考”的模式,虽然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但是也给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在增加学生“选择性”和减轻“学生负担”两者之间需要平衡,外语教师也要改进自身的工作,同时在同一个等级内评价标准上也应该细化。

4.赋分程序化、评价合理化:推进赋分制程序法制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赋分制度有其优势,但是也有其突出的不足,建立科学的赋分制度体系需要“扬长避短”。让科目赋分形成一套规章制度,建立改革赋分制度的法律程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因考试科目赋分而带来的教育不公,同时在不断改革中积累经验并不断推进赋分制度改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利于将“考什么,教什么”转变成“教什么,考什么”,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现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4]。

5.专业资质培养: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是教育者、传道者,是具体高考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素质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也为落实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提供良好的衔接,同时,考虑增加负责学生生涯规划的教师,进行专业职业规划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这对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是重要的一环[1]。

猜你喜欢
赋分科目浙江省
《初心》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教育厅长因决策失误被责令辞职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浅析浙江新高考制度下的等级赋分制
出新不足,守正有余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