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之美初探
——以《徐霞客游记》大中华文库英译本用词为例

2020-01-19 08:09丰文森张建国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拟声词叠词英译本

丰文森 张建国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徐霞客游记》是以徐霞客本人游历大好山川的经历为基础撰写的地学散文游记,在地理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徐霞客游记》大中华文库英译本在翻译中的美学体现。《徐霞客游记》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颇受赏识,“英国李约瑟博士曾评价其为‘最伟大的旅行家’”;一批学者在美国成立“美国徐霞客研究会”;“法国著名汉学家谭霞客(Jacques Dars)译有《徐霞客游记选》(Randonnes aux Sites Sublimes)”[1]。

对于《徐霞客游记》英译本的探讨及研究从未间断,在国内,《徐霞客游记的传播和海外探析》一文对《徐霞客游记》的海外传播现状及不同译本进行了详细介绍及分析[2];《从<徐霞客游记>看典籍作品度量衡名词英译处理》一文,以度量衡名词为切入点,研究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缺失现象及翻译策略和技巧[3];《论中国典籍英译的三个取向——以译<徐霞客游记>为例》一文探讨了典籍英译的三个标准,并提出了典籍英译三个取向(准确性为中心取向、可读性为中心取向、创造性为中心取向)问题[4]。

在国外,《关于<徐霞客游记>的游客指南研究》(“Study of ‘Tourist Guide’ about Xu Xiake Travelogue”)从旅游价值方面,分两个时期(以崇祯9年为界限)对《徐霞客游记》译文进行了分析[5];《徐霞客(1586—1641)游记写作的艺术》(Xu Xiake(1586—1641): The Art of Travel Writing)从徐霞客的游记写作文本方面探讨了其写作的特色并进行了总结[6];《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Literary Theory: 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一文以《徐霞客游记》为理论阐发点,细致地分析了主体性和间接主体性[7]。不难看出,国内外对于《徐霞客游记》英译本的研究较多,但目前没有以翻译美学为视角来展开的研究。以下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用词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解读。

本文探讨的审美客体是《徐霞客游记》大中华文库英译本里的用词。词语是翻译过程中的“眼睛”,如果对于词语涵义认识不够准确,那么这样的翻译作品是不能称之为佳品的。“翻译美学强调翻译结果的最优化原则”[8],因此,对词语的把握以及理解程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毋庸置疑,《徐霞客游记》的翻译属于文学翻译,需要译者对原文词语的把握精准到位。以下从叠词、联边词、拟声词等方面分析其文学意蕴和译文的美学表现。

一、叠词

叠词,即复叠词,是指由“音节重合”“语素重合”“词重复”组成的词或者词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9]。叠词出现在各种文体中,诗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游记如“水泡池底汩汩起”;儿童文学如“雨下过后,什么花都是热辣辣、绿森森的”。《徐霞客游记》大中华文库英译本中也有很多叠词出现,因此,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叠词为例来探讨翻译之美是必要的。

例(1)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游雁荡山日记之浙江温州府)

译文:I imagined that they looked quite like lovely lotuses towering towards the blue sky, with petals almost reaching my eyebrows.

例(2)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游黄山日记之徽州府)

译文:While I continued my walk along a stream, something fragrant greeted my nose. It came from a tall blossoming plum by the bank.

例(3)洼中积水成芜,青青弥望。(游雁荡山日记后)

译文:Huge waters was formed in the depressions as extensive swamps covered with an endless expense of green grass.

“片片”“亭亭”“青青”都属于叠词,因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这样的叠词会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一定困难,但译者采用了补偿策略对于叠词进行巧妙的照应。例(1)中,作者描绘了山峰如同荷花一样,高高耸立着,直插云天。其中“片片”一词在原文中用得十分精妙,既具样态上的层次美感,又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译者巧妙地将“片片”在音韵上进行补偿:looked,like,lovely,lotuses,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此处押头韵/l/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音乐美感,一定程度上补偿了“片片”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例(2)中,原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徐霞客沿着潺潺小溪寻到梅花芳香。在这一过程中,有多种感觉的存在,首先是嗅觉:闻到梅花的芬芳,其次是视觉:看到一颗梅树。“亭亭”很显然属于叠词,译者在此译为“tall”,译者在翻译中分别用了/b/和/s/两个音进行补偿,表现为“str eam”“something”“blossom”“bank”。例(3)中,原句描述了洼中积水、青草丛生、一片青葱翠绿的景象。“青青”本身就是描绘色彩的词语,首先就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二字重叠的形式又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译者在此处将“青青”的对应词直接处理为“green grass”,并且还用“extensive”“endless”“expense”进行押头韵的补偿,既有色彩上的对应,又用押韵进行补偿,“grass”一词本就含有色彩,在前面又用green来修饰,更增添了色彩的凸显意味。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了译文如何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美。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之美的表现是有一定考虑的,进行了审美原则的最优化考量,这与译者本身美感的感知力及语言功底是息息相关的。

二、联边词

联边就是使用相同偏旁加以改造过的象形指示词,可以造成人视觉上的美感和冲击。联边词在形式上与英语中的dilly-dally, tip-top, roly-poly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这些词大多来自于对声音的模仿,追求音律上的美感,而汉语中的联边词,来源多种多样,如来自于诗歌以及乐器和舞蹈名称等。联边词首先在形式上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吸引力。在《徐霞客游记》中,此类词语并不少见。

例(1)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游天台山日记)

译文:Standing on the top, I could see frosty flowers and trees as if they were crystalized all around.

例(2)而洞当风口,飕飗弥甚。(游秦人三洞日记)

译文:Besides, as the cave located at a draught, strong winds whizzed by.

例(3)第跳梁伏莽之间,藉口愚众,以行其狡猾耳。(黄草坝札记)

译文:and they are just some villains who used honey-sweet words and tricky means to make fool of common people.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玲珑”“飕飗”“狡猾”都属于联边词,而译文对于联边词的处理是十分巧妙的。例(1)中的“玲珑”在字典中形容玉器剔透,直接对应的译文是“crystalized”,看似没有传达出原句中的美感,综观译文全句就能发现,译者在此用/f/和/s/做了补偿性翻译,frosty和flowers,stand和see蕴含了音乐的美感,“玲珑”二字为平声,并且属于平声中的阳平,具有自然舒张的特点,而/s/和/f/属于摩擦音,气流从舌尖或唇部发出,也会带来舒坦满足的心理感受。因此,译者在此处的处理独具匠心,十分雅致。例(2)中的“飕飗”从结构上来看都是半包围结构,左边都是一个“风”字,其在字典中的含义是“凛冽的寒风”。译文对此的处理是“strong wind”,“表达简单质朴,却藏有深刻而新鲜的思想,也是言语美的一种策略”[10]。本句“飕飗”译文的处理虽然没有完全对应,却也做了音韵方面的补偿,“wind”和“whizzed”押头韵/w/,并且译者在此处设置的位置也十分接近于“飕飗”。例(3)中“狡猾”本是贬义词,指的是诡诈不可信。在译文中处理成“tricky means”看似并无不妥帖之处,与例(2)相似的是,例(3)中的“狡猾”也是联边词,译文用“make”和“means”形成重音抑扬顿挫的美感,又押头韵/m/,不仅从翻译原则和策略角度看十分妥帖,由翻译美学角度观之,也显出一定的音乐美感和表达韵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双语功底都很深厚,既能充分考虑原文的能指和所指,又能兼顾形式美和音韵美。即使受不同语言表达习惯差异性的制约,译者还是会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

三、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声音模拟事物情态的词[11]。显而易见的是,拟声词从声音上就给人以韵律节奏的美感,其因声音之美在读者的心目中往往会留下较深印象,或是描写人物形态动作、亦或是勾勒自然景观的气势磅礴。在《徐霞客游记》中,拟声词对于自然风景的描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译文中译者对拟声词的翻译也兼顾了原文的内涵之美。

例(1)南坳轰然下泄者,小龙湫也。(游雁荡山日记)

译文:To the south of the col between the two peaks was the roaring Xiaolong QIU小龙湫(湫QIU,a stream).

例(2)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泄。(游黄山日记)

译文:I could hear the roaring of a waterfall in the gully and see it fall along the crevice at nine levels.

例(3)四山环锁,水出无路,汩然中坠。(闽游日记)

译文:As there were mountains all around, the water had no outlets but rushed downwards through the mountains.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拟声词有一个共性即都在描述流水的声音。流水本身具有流动性,因而蕴含着动态美感。原文中又用一系列的拟声词来进行修饰,更加强调和突出流水的乐感和流动美。在例(1)和例(2)中,“轰然”和“沸然”被处理成“roaring”“roar”,本身就有声音或气势大的意思,蕴含着水气势宏大之感,形成了内涵之美。从发音方面来讲,roar的尾音为/r/,是以开音节结尾,本身就具有气势方面的震慑性,在读者心中也会留下深刻印象。例(3)中的“汩然”一词译为“rushed”,本身就含有水流奔腾而下的意思,因而形成内涵上的完美契合。这样处理十分精妙,表现出声音方面的美感,从“rushed”一词就不由自主地使人联想到画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拟声词的翻译,译者很好地兼顾原句的美感。在形式上或者是词的内涵意义上,译者也都在尽可能地兼顾翻译之美。

四、动词

此处分析的动词主要是指《徐霞客游记》中用得比较好的动词,译者在审美意蕴方面也进行了很好的表现和传达。动词在不同语际之间十分重要,有必要对动词进行详细分析。

例(1)江为山所托,佹东佹南,盘峡透崖。(游漓江日记)

译文:The river, which was silhouetted against the mountain, flowed east and south unexpectedly around the canyon through the cliff.

例(2)惟北面时有土冈,至此尽脱山骨,竞发为极胜处。(游太华山日记)

译文:The earthen mounds on the northern side that occasionally appeared earlier were now entirely replaced by rocks,which excelled in beauty.

例(3)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游黄山日记后)

译文:All the peaks now bowed me with exception of Lianhua FENG, which was comparable to Tiandu FENG in height.

不言自明,译者对于原文动词的把握非常准确。例(1)中,一个“托”字,译者巧妙地选择了“silhouetted ”这个词,首先其比别的词汇更正式,其次含有通过映衬的方式使事物显出轮廓的意思,传达出水雾升腾的朦胧美感,并且整个画面处于山静而水动的氛围之中。因此,译者在此传达出原文的画面感,容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尤其是曾经有过游览名山大川经验的读者,更是深有体会。

例(2)中,“竞”被译为“excelled”既表现出风景之美出乎意料,又传达出作者对于美景观察细致入微。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仿佛也随着作者的视线注意到了别具美感的岩石点缀着小山丘。

例(3)中,在原文中具体的词是“下伏”,但译者在此并没有直接译为“bend down”,反而译为“bowed”,原文中传达出的拟人化倾向,在译文中也通过“bowed”进行了很好的展现。

五、美中不足之处

《徐霞客游记》大中华文库译本作为经典书系中的一部,在很多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尤其是在翻译之美的表现方面所作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表示这个译本完美无缺。《徐霞客游记》英译本的个别用词,尤其是原文中用得比较好的动词,也存在美学韵味缺失之处。以下将结合“看”的一些例子进行分析:

例(1)玄朗映彻,犹未睹天碧也。(闽游日记前)

译文:The daybreak was formed but I could not see the blue sky in spite of the ample lighting.

例(2)出而视之,形侔金橘,漉以蜂液。(游太和山日记湖广襄阳府均州)

译文:I took the areca-plum fruits out in the sun and saw that they looked like cumquats and fluid like honey dripped from them.

例(3)再入,又得一岩,有曲槛悬楼,望赤石街甚近。

译文:I walked farther on and saw another cliff with tall houses and winding balustrades around it. Standing on the cliff, I could see Chishi JIE in the near distance.

显而易见,译文统一的问题就是对于“看”相关意义的表达过于单一化。例(1)中,“睹”就被译为“see”,根据牛津词典中的英英释义显示:“see”表达的是通过眼睛观看之后而未意识到这个事物或者人的存在,因此,其表达的含义是景物本身存在,只是自己没有注意到。

根据上下文,原句所要表达的显然是:即使天气很晴朗,但是我还是看不出天空很蓝。因此,产生了意义上的偏差,翻译多样化就更加无从谈起。对于游记而言,这样的词语翻译是不可忽略的。

例(2)和例(1)似乎有异曲同工之“误”,对于“视”就译为“see”,通过下半句对于情景的描写,很显然徐霞客当时并不是简单地看一下,而是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例(3)中,“望”也被译为“see”,从原文的意思来看,作者用“望”表明其与所描绘景物有一定的距离,说明此时作者离赤石街较远,“see”很显然不能表示这层含义。因此,《徐霞客游记》大中华文库英译本对于“看”的相关译法有待进一步推敲。

可以看出,因为汉语和英语本身与生俱来的差别所带来的翻译困难,译者想要做到信达已是不易,美更犹难。

六、结语

本文从《徐霞客游记》大中华文库英译本的用词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时有意识地考虑美学方面的因素,在叠词和联边词两个方面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美学(音律或形式)补偿,在拟声词和动词两个方面采用内涵意义上的审美等效,这对于文学典籍翻译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考虑文本类型,也要具体地考虑原文的内涵之美,尽量做到审美等效。

猜你喜欢
拟声词叠词英译本
妙用叠词我来说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可爱的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