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国子监贡生与监生异同

2020-01-19 03:51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子监乡试监生

武 刚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清朝建立后基本沿用明朝的官学教育制度,在各省分别设立府、州、县学作为地方官学,在京城设立国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和官学主管机构。清朝的国学,又称为太学、国子监,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统称为“国子监生”,种类繁多,来源各不相同。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国子监生主要由贡生和监生两大类学生构成,贡生又可以细分为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则细分为四种: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贡生和监生之外,国子监还招收少量的外国留学生,主要包括俄罗斯官生和琉球官生两种。对于国子监中的监生和贡生,清代史料如《清史稿·选举志》《钦定国子监志》《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钦定大清会典》等虽有详细记载,但均未对二者进行明确地区分。究竟何为贡生?何为监生?二者有何共同之处?二者又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

对于上述问题,处于科举时代的清代学者没有给予特殊的关注。近现代学者对于国子监的研究或多或少涉及到了这些问题,不过他们大多沿袭清代人的说法,均以《清史稿·选举志》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史料笼统介绍监生和贡生,并未进行深入地探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学者王德昭在《清代科举制度研究》[1]一书中,已经明确指出清代的监生和贡生有明显区别。学者黄留珠对此深表赞同,并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2]中引用了这一说法。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进一步分析清代监生和贡生的区别。另外,郗鹏、张洪恩的论文“漫谈清代的国子监生”[3]虽然详细探讨了清代国子监各类贡生和监生的来源、仕途发展,零星地涉及到监生和贡生的差别,但很不系统、完整。总的来说,处于科举时代的清朝学者基于对科举制度和国子监制度的熟识而不太重视这一问题,近现代学者虽然有人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是没有进行专门研究。

鉴于此,拟以《清史稿·选举志》《钦定国子监志》《续修国子监志》等史料为基本依据,结合其它相关史料和清代学者、近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分析国子监各类监生和贡生来源、在监待遇、学习要求、毕业出路与入仕前景等方面入手,全面、深入、细致地探讨清代国子监贡生和监生的异同。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国子监的招生、学生管理、教学和考试制度;有利于理清清代国子监教育与科举考试、文官选官制度的密切关系;对客观评价清代国子监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当代中国的高考改革与高校招生、学生管理等有积极借鉴意义。

一、清代国子监的发展演变

清朝建立后,沿袭了明朝的国子监制度,在南京和北京都设立国子监,在北京的称为北监,在南京的称为南监。到了顺治七年(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北京国子监则保留下来,被称为国学,也称太学。

清代的国子监在乾隆时期最为兴盛,乾隆二年(1737年)时孙家淦以刑部尚书管理国子监事务,修理校舍,严格监规,分等奖惩,聘请名师,一时之间国子监十分兴盛。然而至嘉庆、道光年间,国子监监规废弛,在监学习的学生只剩下不到一百人。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忧外患不断出现。统治阶级虽然竭力振兴国子监,光绪年间又允许举人入监学习,称之为举监,但是积重难返,再也无法挽回国子监日益衰落的颓势。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除,国子监也同时被裁撤,二者一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清代的国子监生

依据《清史稿·选举志》和《钦定国子监志》的记载,清代国子监的学生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贡生、监生,两者统称为国子监生,其基本来源是地方官学中的生员。清代的生员与明代一样,仍旧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级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每年领取国家发放的四两白银(清代称为“廪饩银”)作为补贴;其次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最低等级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除了生员,没有功名的人(当时称之为俊秀)通过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也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

(一)贡生

所谓“贡生”,指的是各地官学按规定名额选拔并贡献给朝廷的学生。清代国子监的贡生按照来源,又可以细分为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

1.岁贡

岁贡是由各省的府、州、县学及八旗官学,将资历最老的廪生,按享受廪饩银的年数多少为顺序依次上供朝廷。因为是按照资历一个挨着一个的选送上去,所以又被称为“挨贡”。岁贡是有名额限制的,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的名额是:“命直省岁贡士京师,府学岁一人,州学三岁二人,县学二岁一人。”[4]3104另外,清朝还规定:每选送一名岁贡(正贡),同时要确定两名陪贡,即一正二陪。正贡,就是正式贡生,陪贡则是候补贡生。实行“一正二陪”制度是为了保证岁贡生的质量,如果正贡素质较差,就从陪贡中选取岁贡。两名陪贡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一陪,有二陪。如果正贡不行,则选送一陪;如果一陪又不行,才选送二陪。岁贡是论资排辈,所以很多岁贡生都是年老体衰的读书人。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虽然才华横溢,但是直到七十一岁时才成为岁贡生。简而言之,国子监的岁贡生均是各地官学中资历最老的廪生,增生和附生是没有资格入选的。

2.恩贡

恩贡是指由于皇帝加恩而获得贡生资格的生员。恩贡生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范围的恩贡,即当皇帝视察国子监时,陪同皇帝视察的圣贤后裔生员允许以贡生身份进入国子监读书,这种措施是尊孔崇儒政策的具体表现。这类恩贡生要求入选者必须具备生员资格,无功名者不能充当贡生。另一种是全国性的恩贡,即由皇帝下诏,令该年的岁贡作为恩贡,陪贡(一陪)作为正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该年的岁贡名额加倍。这种加恩一般是遇有重大典礼或国家喜事(如皇帝登基、国家庆典、为皇太后祝寿)时实行,入选的资格与岁贡生相同,必须要具有廪生资格。

3.拔贡

拔贡指的是经过层层选拔而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地方官学的优秀学生。由于拔贡是经过多次筛选产生的,十分不容易,因而被看作贡生之首,其社会地位要高于其他贡生。拔贡的选拔原本没有固定的时间,雍正五年(1727年)时规定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又改为十二年选拔一次。拔贡的录取也是有名额限制的,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拔贡的名额是:“顺天六人,直省府学二人,州、县学各一人。”[4]3105康熙十一年(1672年)又规定:“明年,始选拔八旗生员,满洲、蒙古二人,汉军一人。”[4]3105对于拔贡的入选资格,清朝在不同时期的规定有所差异。清朝建立之初明确规定,只有廪生才能参加拔贡的选拔。从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廪生资格限制被打破,只要具备生员资格就可以参加拔贡选拔考试,入选的拔贡均来自于成绩名列一、二等的生员。不过,廪生拔贡与增、附拔贡入国子监后,参加考职所需要的坐监期不同,廪生拔贡只需坐监十四个月,而增、附拔贡则需坐监十六个月。

4.优贡

优贡即地方官学中的廪生和增生通过各省选拔考试而获取的贡生资格。优贡的名额按照乾隆四年(1739年)的规定是:“限大省无过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任缺勿滥”。[4]3106优贡选拔的间隔时间较短,每三年举行一次。优贡与拔贡有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定期从地方官学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生员进入国子监读书。不过,两者的区别也很明显。一是两者选拔的时间间隔不同,拔贡十二年选一次,优贡三年选一次。二是两者的名额差异较大,拔贡名额明显多于优贡。三是两者入选后的出路不同,拔贡入选后可以进国子监读书,也可以廷试合格后做官;优贡入选后只能进入国子监读书,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不过,到了清末同治年间,优贡也可以在入选后通过廷试步入仕途。四是两者的地位有高低,当时规定,如果优贡、拔贡同一年考试,则符合条件的生员应当先考拔贡,后考优贡。可见,拔贡的地位是高于优贡的。

以上四贡的生源,均限于府、州、县学的生员,初选由各省学政负责。录取后,造册送到中央礼部。经过复试,如果所选符合要求,才送到国子监,成为贡生。

5.副贡

副贡是指地方官学中的生员被乡试副榜所录取而获得的贡生资格。所谓副榜,来自于乡试中的 “五正一副”制度。即各省乡试每录取正榜五名,便录取副榜一名。正榜就是把正式录取的举人按名次写成一榜。此外,有文章写得比较好,但限于名额不能录取为举人的,也写成一榜,叫做副榜。中副榜者要取得举人的资格,还必须在以后的乡试中考入正榜。

副贡制度,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令顺天府乡试中式副榜增、附准作贡、监,廪生及恩、拔、岁贡,免坐监,与廷试”。[4]3106至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规定,由廪生或监生中副榜者准作贡生,由增生或附生中副榜者只能充当监生。由此可见,副贡生是通过科举乡试选拔出来的。清代的乡试虽然允许所有具有生员资格的读书人参加,但是规定生员在乡试前必须通过科考、录科或录遗等乡试预选考试的选拔。因此,副贡的入选条件比较高。

以上五种贡生合称为“五贡”,五贡出身而担任官职的人,与举人、进士一样,都被认为是正途出身。在清代,文官选官特别讲究“出身”,即做官前的身份。文官的出身有: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官学生、吏。无出身者,旗人称为“闲散”,汉人称为“俊秀”。文进士、文举人,属于“科甲出身”,恩贡生、拔贡生、副贡生、岁贡生、优贡生、荫生,虽然不是科甲出身,但是算作“正途出身”。其余如捐纳、吏员考职、生员、俊秀等,统统属于“异途”,又称“杂途”。

不同的出身,不仅决定了初次任职的职务,而且影响了将来的仕途。清代不少职官的选任都有出身资格限定,如汉人选任内阁学士、翰林院检讨以上官职,詹事府赞善以上官职,国子监祭酒、司业,奉天府府丞,吏部、礼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都必须是进士出身。礼部尚书、侍郎,顺天府府丞,内阁侍读、典籍、中书,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起居注主事等,必须“科甲出身”。负责监察事务的科道官,必须正途出身。各省学政及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同考官,必须由进士出身者充当。所以,“五贡”的这种正途出身非常重要。

6.例贡

五贡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贡生,即例贡。例贡是地方府、州、县学的生员通过向国家捐献财物而获得的升入国子监的资格。由于是出资购买的贡生身份,因此例贡很受一般人所轻视。例贡可以在国子监读书,也可以在家读书,均可称为国子监生。乾隆年间规定,例贡如果想通过正途入仕,允许其辞掉例贡头衔,以原来的身份参科举考试。可见,例贡不属于正途出身。

(二)监生

清代国子监的学生除了贡生,还有监生。所谓“监生”,就是不经过地方贡举途径,也无需生员身份,直接入学国子监的学生,包括恩监、荫监、优监和例监四种类型。

1.恩监

恩监是指因皇帝的恩赐而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与恩贡不同。恩监从乾隆年间开始出现,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皇帝至北京国子监举行临雍大典或到曲阜祭孔时被特许入监的圣贤后裔。圣贤后裔中的文科生员入监学习称为恩贡生,武生、奉祀生和无功名的俊秀入监学习称为恩监生。

2.荫监

荫监是指凭借祖先的官职、功劳或名望,不经考试而直接取得入监资格的监生。荫监资格的取得与本人原有身份无关,有无生员身份均可。因获取方式不同,荫监可以分为恩荫、特荫、难荫三种。凡是遇到朝廷举行庆典活动的年份,皇帝会施恩,准许在京文官四品、在外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者,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称为恩荫;朝廷内外大臣效力多年,皇帝特令其一子入国子监读书,称为特荫;从正一品官员到未入流官员,因公殉职,可以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称为难荫。

3.优监

优监是指从各省府、州、县学的附生、武生中选拔的监生,三年选拔一次。各省学政三年任满时,会同总督、巡抚通过考试选拔合格的附生和武生送到礼部。再经礼部会同国子监考试,合格者入监学习,即为优监。优监是有名额限制的,乾隆四年(1739年)规定的名额是:大省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宁缺勿滥。

4.例监

例监是指未取得生员资格的俊秀,经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白银、粮食或其他物资而获得入监资格。例监生可以入监学习,也可以在原籍自学。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所需缴纳的钱粮是有差异的,如乾隆三年(1738年)颁布的《户部现行捐例》规定:捐纳监生,俊秀需缴纳白银一百零八两,附生九十两,增生八十两,廪生六十两,武生(即武秀才)一百两。捐纳监生使一些富家子弟不经过府、州、县逐级考试而入监,他们一般文化基础差,以致于造成了国子监学生水准的下降。

以上国子监的各类贡生、监生,主要来源于地方官学的廪、增、附、武各类生员以及官员子弟和民间俊秀。在清代,贡生和监生是一种身份、资格。有了这种身份,无需进入国子监学习,就可以做地方官或参加乡试。

三、清代国子监贡生与监生的共性

作为国子监两类最主要的学生类型,监生和贡生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从来源看,监生和贡生主要来自于地方官学中的生员,由各省推荐或考选。

从入学方式看,监生和贡生十分相似,恩贡和恩监、副贡和副监、优贡和优监、例贡和例监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的入学方式基本相同,只是报名的资格要求有高低差别。

从学生管理来看,大多数的监生和贡生都没有入监读书、学习。贡生和监生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身份,有了这一身份就可以充当地方官,或者以这种身份参加乡试。在校学习的国子监生,无论监生还是贡生,都按考试成绩分为内班(住校生)和外班(走读生)。

从身份和地位来看,监生和贡生本质上都是生员,能够参加乡试。监生和贡生可以在本省参加乡试,也可以在顺天府参加乡试。顺天府的乡试为监生和贡生保留有专门的录取名额,顺治二年(1645年)礼部的规定是:“定国子监诸生乡试中额八十六名。”[5]因此,作为国家最高学府中的生员,监生和贡生的政治地位与权利均高于地方官学中的生员。

从仕途来看,无论是贡生还是监生,都具备了直接选官的资格,只要按照规定完成学业并在相关政府机关实习合格即可。而地方官学的生员是不能直接选官的,只能通过科举入仕。

四、清代国子监监生与贡生的差异

监生和贡生虽有诸多共同之处,但两者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入学资格的差异

监生和贡生在入学资格上的要求不尽相同,每一种类型的监生或贡生都有具体的入选条件。其中,恩贡与恩监,副贡与副监、例贡与例监、优贡与优监的差异尤为典型。

1.恩贡与恩监

清代的恩贡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当皇帝视察国子监时,陪同的圣贤后裔生员准作恩贡;另一种则是由皇帝下诏,令该年的岁贡作为恩贡,陪贡充当正贡。前一种情况要求入选者需具备生员身份,后一种情况要求入选者必须是年资较深的廪生。清代的恩监,始于乾隆二年 (1737年),分为两种情形:其一,由八旗官学中的汉文学生等考取,每三年一次。其二,皇帝视察国子监时,陪同的圣贤后裔中没有生员资格的,准作恩监。前一种情形要求入选者具备八旗官学的生员身份,后一种情形只要求入选者具有童生身份即可。对比恩贡与恩监的入学资格,可以发现恩贡对入选者的入学资格有更高的要求。

2.副贡与副监

在顺治五年(1648年)时,清王朝规定,乡试中由廪生或监生中副榜者给予贡生身份,由增生或附生中副榜者只给予监生身份。这说明,同样是通过考中乡试副榜而进入国子监,副贡入学资格的要求高于副监。

3.例贡和例监

例贡和例监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的国子监学生,都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粮而获得入学资格。不过,例贡要求捐钱粮者具有生员资格,例监则可以由无生员资格者捐钱粮而得。而且,清朝规定捐例贡的费用高于例监;如果没有生员身份而想捐例贡,可以先捐例监,后捐例贡,或者同时交纳例监和例贡的费用。总之,例贡的获取资格高于例监。当然,这种获取资格的差异可以用金钱抹平。

4.优贡和优监

优贡和优监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国子监。按照清朝的规定,学政向国子监所荐举的优秀生员,若入选者具有廪生、增生资格,则被国子监录取为优贡;如果只具有附生资格,那么仅能以优监的身份进入国子监读书。可见,优监的入学方式与优贡相同,只是入监条件略有降低。

由上可知,清代国子监贡生的入学资格明显高于监生。不仅如此,监生和贡生的差别还体现在入监后的待遇方面。

(二)入监后待遇的差异

1.补班

清代国子监沿袭明代制度,分六堂教授学生,每堂均分为内、外班,内班留宿国子监,外班散居各处,内、外班各有固定的名额,所以进入国子监的监生和贡生未必能够补班。若想补班,则需参加考试。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国子监生)补班之始,赴监应试,曰‘考到’。列一、二等者再试,曰‘考验’。贡生一、二等,监生一等,乃许肄业”。[4]3100这就是说,国子监的补班考试分两次,第一次称为“考到”。只有“考到”中成绩列入一等、二等的学生才可以参加第二次考试,当时称为“考验”。在“考验”中,成绩列入一等、二等的贡生和成绩列入一等的监生被录取补班,其他人则遭到淘汰。从补班考试可以看出,贡生地位高于监生,所享受的待遇也优于监生。

2.坐监时间

国子监生在监学习,被称为“坐监”。清朝前期规定,不同出身的国子监生坐监时间是不一样的:恩贡生六个月,岁贡生八个月,副贡廪膳生六个月,副贡增广生和附生为八个月,拔贡廪膳生十四个月,拔贡增广生和附生十六个月,恩荫生二十四个月,难荫生六个月,例贡廪膳生十四个月,例贡增广生和附生十六个月,俊秀二十四个月,例监三十六个月。分析坐监时间的差异可知,监生的坐监时间明显多于贡生,而且不同的贡生因其地位高低的差别坐监时间也各不相同。不过,到了雍正五年,所有在监学习的贡生、监生坐监时间都改为三十六个月。

3.服饰

在清代,贡生与监生的差别还表现在服饰方面。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等级的差别体现在方方面面,服饰则是一个突出的外在表现。贡生与监生虽然地位相近,但服饰上的差异表明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如顺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规定:“……举人,金雀帽顶,高二寸。带用八品,青袍,蓝边,披肩领同。生员,银雀帽顶,高二寸。带用九品,蓝袍,青边,披领同。”[6]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清王朝规定:“七品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俱用金顶;生员、监生俱用银顶。”[7]这些关于服饰的规定说明,国子监贡生的地位高于监生,与低级官员、进士、举人属于同一阶层,而监生则与地方官学中的生员属于同一阶层。

4.其他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典型差异外,贡生和监生在待遇上的差别还有其他表现,如《清史稿·选举志》记载:“(顺治)十一年,定随征生员有军功二等,准作监生;更有军功二等,准作贡生。”[4]3100这一规定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是足以说明贡生的地位高于监生。此外,据《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乾隆十年(1745)六月,因在出师义桑口等处立一等军功,“监生石尔禄授为贡生。”[8]可见,监生地位确实低于贡生,若表现突出,监生可以晋升为贡生。

(三)出仕的差异

贡生和监生在国子监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以参加廷试,步入仕途;在乡试开考的年份,他们也可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不过,身份上的差异,使得监生和贡生的入仕起点和仕途发展有了实质性的差别。

1.任职资格的差别

如前所述,五贡出身而担任官职的人,和举人、进士一样,都被认为是正途出身,所以贡生是以正途的任职资格出仕。而监生则不同,他们只属于异途出身。不同的出身,不仅决定了初任职务的高低,也影响了将来的仕途前景。异途出身的官员,即使是经人保举过,也不能担任科、道等监察机构的职务,更不能担任翰林院、詹事府、吏部和礼部的高级职务。清王朝曾明文规定:“非科甲正途,不为翰、詹及吏、礼二部官”。[4]3205可见,贡生任职资格高于监生,其仕途起点和升迁速度自然远超监生。

2.考职的差异

国子监生的基本出路有两条,一是录送乡试,即由国子监选拔后参加乡试;二是考职,即在国子监学习期满,参加吏部考试(又称为廷试),以获取任职资格。国子监生通过考职步入仕途,也被看作“正途”,享有科举入仕者同样的待遇。不同类别的国子监生参加考职,获得职务的高低并不相同。按照乾隆年间的规定,恩贡、拔贡、副贡考试成绩列入一等,授予州同职衔;成绩列入二等,授予州判职衔;成绩列入三等,授予县丞职衔。优贡、岁贡、捐纳监生和贡生,成绩列入一等,授予主簿职衔;成绩列入二等,授予吏目职衔;成绩列入三等,不授职衔。考职录取之后,入选者需要按照考试名次的先后,排队等候职务的空缺。通过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贡生参加考职而获得的职衔明显高于监生。

五、结论

清代国子监的贡生与监生虽是两个属性相同、地位相近的群体,但是两者的差异极为清晰。从总体上看,贡生的入选资格高于监生,在国子监的待遇好于监生,出仕后的任职资格和仕途前景非监生所能企及。因此,可以断言,贡生在国子监的学生群体中属于地位突出的类型。当然,由于资料搜集的不完善和笔者研究能力的限制,有关监生和贡生异同的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尚需求教于大方之家。

猜你喜欢
国子监乡试监生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参观国子监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不识“斋戒”闹笑话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