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林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多次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表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高瞻远瞩、理论与时俱进、意蕴深远持久,需要我们更好地学习和领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生态兴衰决定论、保护生产力、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国家整体安全、严格生态制度和法制等方面进行解读,其对新时代我国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解读了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即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文明才会持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中,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等文明古国都起源于水草充沛、森林茂盛、生态优异的大河之地,也都由于出现青山变为秃岭、沃野变为荒地、河水断流等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而衰落或活动中心迁移。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变,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传统工业化迅速发展并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受到了残酷的惩罚。恰如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这表明,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3]这一深刻论述准确地指明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力属性,即健康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和能源,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青山永存、绿水长流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策略,保护其生产力。我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创新思维,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等因素纳入经济评价体系的“大道之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之路,我国社会生产力才会稳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这一经典论述鲜明地诠释了生态环境与民生之间的重要联系,其以维护民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以有力保护生态为归宿,是将保护生态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环节来抓,这为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实践方向。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就要着力解决损害民众健康等突出的问题,在治气、净水等方面下真功夫,强化综合治理,为民众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只是视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5]这一实旨论述坚定地指出了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军事安全也就无从说起。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些只想发展、不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重大污染源的转移、垃圾倾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的生态空间,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将保护生态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中,特别是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系统,维护国家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6]这一精要论述着重表明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不能越雷池一步。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要有最严格的制度,也要有最严密的法制建设。最严格的制度,就是要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做到实处,在生态文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具体来说,就是要健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完善经济发展的有关考核体制,转变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建立体现新格局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观。最严密的法制,就是要依据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状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制理论,落实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此外,要建立责任追究、资源节约利用等相关制度,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得更稳、更好、更远的科学理论思维,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自然界在人类演变中的作用,指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与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习近平继承了这一理论,并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出现、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层面证明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认为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应强调“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结合。习近平依据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主张。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联系,提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习近平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应看重生态保护和生产力关系的处理,并主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的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发展理念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发展理念中“改造世界”内涵的丰富。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不违农时”“勿夺其时”“事业得叙”以及“无夺农时”等,表明了我国古代传统农业“因时”“趋时”“顺时”的生态思想;“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体现了我国古代极其重视渔业资源保护的生态理念;《周易》以及儒家文化中有“天人合德”的生态直觉;《老子》和《庄子》中流露出“自然无为”的生态谋略;佛教和禅学的足迹中反映了“生命与慈悲”的生态伦理观,等等。习近平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维,以及“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等诗词中的生态描述,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高度凝练和精要升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致,把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突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习近平的“生态兴衰决定理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等理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放到新的高度。他指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大调整的战略任务,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只有使生态优美,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也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
新时代,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归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思想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逻辑体系:理念上,着重强调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方面,着眼转换粗放的运行方式;制度方面,突出生态保护制度建设。习近平吸收前人的智慧,进一步细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安排,在新时代需要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是对以人为本的新解释;“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是对发展的创新之作;“以系统工程的思维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思维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是诠释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新时代走工业化道路、规避经济发展风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未来,人民幸福。新时代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极其必要的,具有深远持久的意蕴。
习近平指出:“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挑战也十分险峻。”[7]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代“大道之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我国“大道之行”中环境问题凸显的必要战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把环境治理与我国发展阶段相结合,对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理性判断之举,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根本好转、全面提升的基石。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我国环境治理问题局势不容乐观,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和紧迫感,要清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持有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他们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我国牢守“大道之行”的有力保障。
习近平强调:“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必须将其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对我国现实生态问题的写照,并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念与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实践相融合,逐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果实,成为治愈我国环境问题频发的良药。具体来说,一是要在全社会把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以改善生态环境来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二是要注重保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途中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健康的饭菜,等等。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宏大力量。”[9]“美丽中国”是指“使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实物、栖息在优美的环境中、真实地感觉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好环境效应,让中国大地更绿、山更青、环境更舒适,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着重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机统一的整体美感,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美丽中国”的实现,需要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物质基础,需要健全的民主制度作为屏障,更需要体系完备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精神支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其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加入了新的催化剂,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指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每天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就是百姓心中的梦。”[10]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的主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生态文明思想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优美的栖息环境是我们完成“中国梦”的动力,只有喝的水干净、吃得健康、住得舒适,人们才会有完成“中国梦”的信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要协调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快速发展经济的关系,把绿色发展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了我国新时代生活篇章的每一个细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千秋事业,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从一点一滴去动员全社会成员参与,共同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应对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还是对于未来我国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促进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文明思想发挥强大的指导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