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雒福秀
潘雪芬和她的剪纸戏剧人物
一
在梨园行里,女性演生角的不多,演武生的更是凤毛麟角。西安豫剧团的潘雪芬不但入了这一行,还在这个行当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实属难能可贵。尤其让人敬佩的是她在古稀之年,依然活跃在戏剧界,或收徒授艺,或导戏排戏,或做场外辅导,甚而也会粉墨登场,总之,从未脱离戏剧。
更让我惊讶的是年近八旬的她,居然写了一部洋洋洒洒30多万字的自传《四代粉墨春秋》。刚开始她说自己写了一部自传,让我看看提提意见。我心存顾虑,怕她是手写的稿件,看起来会很费劲。她连忙说是电子版,问是谁给帮的忙,她说是自己打字。我有些半信半疑,及至U盘拷来,匆匆读完,先是感动,再是敬重,继而产生了强烈的想说说潘雪芬的欲望。
从小学艺的潘雪芬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她有股韧劲儿,执著、不服输、不服老,自强不息,精于思考,勤于学习。这是她有别于或者说是高于其他老艺人的地方。潘雪芬说:“我们一家四代从事演艺,父亲在解放前唱曲剧;我8岁唱豫剧;儿子1979年开始唱秦腔,后来进军影视圈。大孙女供职省人艺,也是影视的后起之秀;外孙女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现在意大利继续深造。”她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把一家四代人的粉墨春秋,和自己对梨园的倾情热爱用文字记录下来。希望对个人、对家庭、对戏剧有个交代。
潘雪芬饰演的陆文龙
潘雪芬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一动了这个念头,立马就付诸行动。先是手写,稿纸写了几尺厚,凌乱不说,字迹也不好辨认。于是,75岁的潘雪芬开始学拼音、练打字。她对着字典学,用了两年多时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出了30多万字的《四代粉墨春秋》。
潘雪芬1941年出生于河南偃师,1943年随父母逃难来到陕西,跟随会唱曲剧的父亲在眉县、泾阳一带搭乡村戏班子唱戏。她5岁就随父亲登台演出,有一次演父女犁地种豆,父亲作犁地状,边舞边唱,她跟在后面挎个小竹篮作点豆状。因为是过年期间,许多热心的观众就向台上抛瓜子花生,她就忍不住在台上捡起来,忘了舞台动作。父亲就训斥道:点豆点豆!逗得观众哄堂大笑。一家人就这样在关中西府一带乡村搭台唱戏,住的是荒村野店,吃饭是饥一顿饱一顿。直到解放初才在宝鸡落脚。
1950年,父亲将8岁的潘雪芬和10岁的姐姐潘雪芝送到西安狮吼剧团学艺,潘雪芬习生角,姐姐习旦角。狮吼剧团的前身是樊粹庭先生于1934年在河南开封创建的豫声戏剧学社。1940年迁到西安,更名为狮吼剧团。1942年在道北二马路成立狮吼儿童剧团。加入狮吼剧团的潘雪芬后来由生行改为武生,不知道起因是什么,但是很显然,这是个吃苦出力不讨彩的行当。学戏的女孩一般都愿意攻旦角。俗话说“看戏看旦,吃饭吃面”。旦角容易出彩出名。据潘雪芬说,父亲的本意是认为自家有了一生一旦,就可自办剧团了。
潘雪芬(中)1953年在朝鲜
1951年,父母带着姐姐随崔兰田的兰光剧团离开西安,落户安阳,潘雪芬独自留在了狮吼剧团。
二
人都知道学戏很苦,何况是武生。但潘雪芬说她从来没觉得苦,她感到快乐,因为热爱。那时候她经常是翻着跟头进练功场的,拿大顶她是坚持时间最长的那一个。她说:“当年我们和狮吼订了合同,我是8年学徒。毕业后,再给剧团效劳一年,方可离去。还有一条是,打死勿论,逃跑不管。”学生们每天清晨开始练功。拿大顶、踢腿练腰,直练到12点。下午练架子功、把子功。晚上大同学整队去演出,小学生在家打扫卫生,写字,走台步,还要把白天的腿、腰、架子全部再练一遍。上顶倒立,潘雪芬一把顶能坚持一个半小时。冬天,练功场所简陋,上顶时间又长,两只手按在地上时间长了,加上寒冷,手和脸都起了冻疮疙瘩。练锤子耍棍子把手上虎口都磨出了血,也不觉疼。每天没有别的心思,就是练功排戏。就这样经过了严苛的训练,12岁的潘雪芬就能在《吕蒙正赶斋》里演吕蒙正,《杨八郎探母》中演杨八郎,《白水滩》里演十一郎,《战濮阳》中演吕布。一般来说,武戏演员做功好,唱腔上会稍逊一筹。潘雪芬不仅武功好,嗓音也清亮高亢,唱做俱佳,所以也演文生,比如《牛郎织女》《提寇》《假婿成龙》《红珠女》等等。
至今让潘雪芬自豪的,是1953年随陕西演出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那年她12岁,戴着红领巾。参加演出的剧目是《岳家庄》《劈山救母》《三打祝家庄》等。因为年纪小,武功好,深得志愿军战士的喜爱。
潘雪芬最叫得响的角色是十一郎、陆文龙、杨八姐。《十一郎》这出戏,是京剧三个折子戏《艳阳楼》《白水滩》《通天犀》综合在一起编排的,这三出折子戏都是京剧武打戏的经典。豫剧改编的《十一郎》由潘雪芬扮演十一郎,是唱做并重的戏,每次演出,都汗水浸透衣衫,演一场要换三个水衣,就是贴身布衣。当然这个角色也给她带来巨大声誉,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对这个女武生充满好奇,有人不相信她是女性,经常散戏后在门口等着看她的庐山真面目。《八大锤》是王佐断臂里的一折,潘雪芬扮演陆文龙,叫好又叫座。1956年,樊碎庭先生编写了《松树坪》一剧,年仅15岁的潘雪芬扮演主角杨雪。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她很庆幸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感恩老师的栽培,一直念念不忘恩师对自己的厚爱。《挡马》是唱做念打俱全的折子戏,也是潘雪芬的看家戏。这出戏仅两个人物,短小精悍。关键是突出武打技巧。她和陈留成合作演出该剧,她演杨八姐,陈留成演焦光普。因为剧情集中,文武场面兼有,上世纪80年代经常被选去招待外宾。
1988年,潘雪芬被协商推荐担任陕西省政协委员,连任两届,这是她深感兴奋和自豪的事,视为是莫大的荣誉。每次都积极参政议政,上交提案,其中有多项提案被采纳。比如在环城公园建设演出场地等。1998年政协会议期间,文艺组举办文艺晚会。影视演员许还山,歌唱家冯健雪、孙志刚,戏曲研究院的段林菊、马友仙,杂技团的周志丽等都是那一届的政协委员。晚会上潘雪芬唱了豫剧《提寇》选段,还和段林菊合演了《拾玉钃》,段林菊化妆穿剧装唱眉户,潘雪芬着浅色西装裙唱豫剧。一出混搭戏,赢得一片喝彩。
1993年,应河南电视台之邀,潘雪芬录制了《红珠女》《十一郎》《皇帝告状》《提寇》《八大锤》五个剧目的选场,由河南黄河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河南很受观众喜爱。2006年她应邀赴开封,为参加樊粹庭百年诞辰大型活动,演出了《松树坪》剧中的一折,备受推崇,还给开封豫剧院排了樊戏《涤耻血》。
1955年,梅兰芳(前中)在狮吼剧团,前排右一樊粹庭,后排左二为潘雪芬
三
最近几年,潘雪芬年事已高,在舞台上的活动少了,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便开始学习剪纸。她的起点很高,拜书法剪纸行家、美协副主席高学敏为师。具体步骤是先画后改,再刻,再剪。万变不离其宗,她以自己的剧照为蓝本,专剪戏剧人物。这一学就着了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艺术造型的戏剧人物。她的秘籍是“剪纸想要好,头大身子小,剪纸要有神,眼睛大一轮。”这些作品曾陆续在《陕西日报》《文艺周报》《法制报》和戏剧杂志上发表。剪纸人物有十一郎、罗成、陆文龙、黄永孝、薛丁山、黄永孝、哪吒、狐仙女、杨八姐、铁梅、王宝钏、康王等。几乎都是她塑造过的戏剧人物。
潘雪芬饰演哪吒(左)雪芝饰演的矶娘娘(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