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模式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2020-01-18 08:37朱红燕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课堂提问初中语文

朱红燕

摘 要: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校语文科组遵循“让问题成为课堂中心”的核心理念,依托学校“动、懂、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当前语文课堂提问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突出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要有重点、问题设计要有价值、提问的对象要有层次、提问要把握时机、提问要有衔接性、提问要有灵活性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以期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研学后教”;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可以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探究、自主思考,进一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一、“研学后教”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内涵

(一)研学后教

“研学后教”是以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讲清为什么、讲准是什么、讲透怎么样)为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研学后教”课改的三大核心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课堂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

(二)課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有效性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传递或提供有效的问题刺激或学生自发生成的质疑,引起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有效”的问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回答或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提问,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包括三个方面:1. 提问的时机是恰当的。提问的时机并不固定,但恰当的时机一定是创设了必要的问题情境,学生已经具有解答知识的能力储备。2. 问题能抓住关键,突破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从教师预设、教师叫答、教师引导答题、学生回答到教师理答,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并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在“研学后教”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以初中学生为主体,聚焦语文课堂,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生成可探究问题的能力,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及引导学生提问方式与策略的研究,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二、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研学后教”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他们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中提问的数量多,没有重点;提出的问题简单易懂,没有价值;设置的问题之间没有生成,提问突兀;等等。这些低效率的课堂提问,导致教师的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校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为本校初一的全体学生,共发放540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538份。从调查结果分析,可发现以下情况:1. 认为语文课的问题枯燥无味的占75%;2. 语文课上经常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占59%;3. 认为语文课上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挑战性的占35%;4. 认为语文课上由于问题不够吸引而导致开小差的占67%。从这些数据看,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状态。而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是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形式不完全肯定。笔者在平时的公开课或随堂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语文课上的低效提问,的确是教学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笔者将这些广泛存在的低效问题分析归类为以下几种:(1)肤浅性提问;(2)深奥性提问;(3)随意性提问;(4)重复性提问;(5)固定性提问;(6)高频率提问。

三、“研学后教”模式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问题设计要有重点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课堂提问一定要有重点,力求少而精,切不可盲目提问,泛泛而谈。一堂优秀的课程,并不是看教师教学中提问了多少,而是设置的问题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多并不代表教学内容充实,相反,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压力,打压学生的研究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文教学中,能设置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突出重点、贯穿全文的问题即可。

比如笔者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紧紧抓住“土地”和“誓言”两个关键词,设置了两大问题贯穿整堂课。

“土地”——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请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总结作者故乡的特征。(学生自由快速阅读描写故乡的部分,然后发言,教师板书整理)

教师:读完作者笔下的故乡,我们眼前会浮现出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这些美好的词语。那同学们体会一下,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整理)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那么,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整理)

“誓言”——教师: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又表达了哪些决心呢?(学生齐读誓言段落,然后发言,教师板书整理)

(二)问题设计要有价值

心理学实验表明:过难或过易的学习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削弱注意。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提问,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设置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厌倦的心理;但是如果提问过于简单,无法让学生发散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也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分析来设计。

比如笔者在初一(10)班执教公开课《群诗阅读——走进古诗词,一起来找雨》时,设计的教学主线是通过不同的诗词找到同时出现的雨,从而理解作者表达的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即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情感。在设计问题时,笔者事先让学生查阅了四首不同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在提前查阅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思想感情,没有借助太多的诗词当中“雨”的意象来思考。当笔者在课堂上提问:同学们,我们成功找到了不同诗词中同样出现的雨,那每首诗词的感情是一样的吗?果不其然,几乎全班学生同时说出了四首诗词的不同情感,仅仅用了一两分钟,而这个环节才是整堂课程的教学重难点。这是一个典型案例,由于笔者设置问题时没有把握好难易程度,使提问变得过于简单,没有打开学生的思维,也使教学进度快速行进,没有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三)提问的对象要有层次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根据梯度和层次有所选择,不能仅仅围绕某一层次水平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层次水平的学生。一堂优秀的课程,肯定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这样也符合“研学后教”语文课堂模式。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这样集思广益,学生都可以参与课堂;也可以选择个别学生来回答,但需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慢慢推进,步步生成;對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就要降低难度,以此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四)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是连接师生良性互动的绳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提问时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随时随地随意提问,极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要做到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1. 可以将问题设置到课堂开始的导入新课时。作为一堂课的开头,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2. 可以将问题设置到课堂过程中学生疑问处。当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产生疑惑时,教师可以及时提问,指引学生顺着思维继续探索下去,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完成的任务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提问要有衔接性

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之间的衔接性,即问题与问题之间也是生成的,不可孤立,不可给学生突兀之感。一堂优秀的课程,其设置的问题肯定是贯穿全文、互相关联的。

比如笔者在执教《土地的誓言》一文时,为了准确把握“作者对土地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重点,设计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请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总结作者故乡的特征。等学生发言整理总结完毕,提出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体会一下,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接着第三个问题: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那么,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呢?这样的提问,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但并不是分崩离析,而是“藕断丝连”,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学生很容易形成归纳总结,便于理解课文内容,阅读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增强。

(六)提问要有灵活性

每个学生都是自主灵活的个体,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课堂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比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笔者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阅读全文,请概括石拱桥的特点。”在初三(12)班授课时,效果很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概括得相当完整且准确。可在初三(7)班授课时,原本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全班却几乎没人能说出个大概。这时笔者急中生智,急忙换种说法:“阅读全文后,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给课文标题加上一些修饰词语,如      的石拱桥……”学生读后纷纷回答:“神奇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的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石拱桥、雄伟的石拱桥……”然后笔者问:“现在,大家知道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呢?”回答自然是水到渠成。由此可见,课堂上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机动的处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中的注意事项

(一)提问时注意多鼓励学生

教师提出问题时,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予以鼓励,当学生回答得非常好时,可以用“不错,你真棒”等话语进行表扬;当学生由于紧张而断断续续或答不全面时,不能责备,而是告诉学生慢慢来,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调整心态。

比如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当需要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时,笔者这样鼓励学生:“同学们要相信自己,只要你能大声地读出来,就是最美的声音。”学生朗读完毕,笔者及时点评:“读得不错,读出了对春天的喜爱,老师希望你以后越来越棒!”事实证明,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自信满满。

(二)提问时注意是否有口头禅

教师在课堂中提问,一定要注意口头禅。过多的口头禅会大大影响一个完整的提问信息表达,不利于学生接收信息。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效率,也会使学生厌烦教师。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解《陋室铭》时这样提问:这篇文章托物言志是吧?那这里的物是指什么呢?志又是指什么呢?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是吧?那我们来回答一下好吧?这种提问,让人听起来就有不舒服的感觉,学生也就不可能集中注意力消化其中的知识点。

(三)提问时注意语言优美生动

长时间在单一的语调情境中,人会产生听觉疲劳,进而对语言内容的敏感度会大大降低。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问时也要讲究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力争每个字、每句话都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促使学生跟随问题发散思维、深度思考,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研学后教”模式下的有效语文课堂提问,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问题设计要有重点性、问题设计要有价值性、提问的对象要有层次性、提问要把握时机性、提问要有衔接性、提问要有灵活性等这几个方面。提问艺术在构建“研学后教”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一节高效课堂的成败。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课堂提问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