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文化双向导入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20-01-18 19:05李姝惠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向跨文化互联网+

李姝惠

(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文化导入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同时对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了解水平也有极大的帮助。信息时代,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如何学习语言知识的问题,还有如何完成语言应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渠道,教师和学生要抓住这次机会,完成自身从学习方面到思想方面的又一次转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这一角度出发明确为什么要完成双向文化导入,双向文化导入能够为实际教学活动及学生带来的益处,从而使后续问题的分析更加完整。

1.双向文化导入能够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衡现状

通过对一些大学生的走访调查可以得知,当前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文化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师看重的是对学生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进行培训,却忽略了语言本身的交流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 “哑巴英语” 问题的出现,或者即使学生能自如地应用英语,也无法通过语言去进一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1]。

其次,在一些已经注重文化导入的高校,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及文化导入时总是将英语文化导入或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文化导入放在首位,很少主动去传播本土民族文化,这种现象很可能催生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遗忘及追崇国外文化的问题,学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民族文化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

再次,当前国内高校的英语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只是进行单纯的记录,不知道怎么在实际交流中使用语言,以及在哪种场景中如何使用语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越来越低,语言使用错误随处可见。

最后,在教材方面,现阶段国内高校英语教学大多使用的是英语教材或是在使用教材时将西方文化作为重点,课文中的背景大多都是英美文化背景,甚至是直接将一些英语著作或西方国家的报刊文献当做教材,很少有用到国内文化背景的材料。

以上这些现象是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衡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短期内会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造成严重危害,从长期来看,甚至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双向文化导入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甚至长期来看能够完全解决,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双向文化导入十分必要。

2.双向文化导入能够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

在双向文化导入的要求之下,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满足学生学习中西方文化的要求。如改变教师的单一语言知识传输,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掺杂一定的文化知识传输;又如改变教师的应试性教学,使其在进行教学时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到教学中[2];双向文化导入还能催动高校英语教材的更改,使教材中的中华文化部分逐渐增多;除此之外,双向文化导入能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单单把眼光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认知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进一步挖掘,彻底改变 “哑巴英语” 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及跨文化交流的乐趣。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原则

双向文化导入对现阶段英语教学来说必不可少,在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之前,必须明确双向文化导入所需要遵守的原则,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1.双向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双向性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文化导入内容的双向性。在进行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化导入,还应当关注母语文化导入,在此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双向文化敏感性的目的,进行英语学习的学生一定要对英语文化及母语文化予以完全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中的共性和异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母语文化对实际的英语文化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出现文化负迁移现象,形成文化自信,不会出现英语文化较之母语文化的优越性,避免崇洋媚外的情况出现。

第二是文化导入过程的双向性,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时添加双向文化导入部分,将应试目标转换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集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语法教学与交际能力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英语语言规范进行了解,对英语文化当中人们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同时学生还应当具有在完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交流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进行实际的语言文化学习中要真正的做到输入文化和输出文化同时进行[3]。

2.实际性原则

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保证双向文化导入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进行文化知识传输时应当保证其真实性、充足性、相关性及简明性。

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当做英语教学时的主要目的,针对文化传输的内容进行选取,保证所传输的文化能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用语言文化相关知识完成对学生的解释说明;还应当收集一切文化知识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补充,保证所选资源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成功[4]。同时结合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特点及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如对文学专业学生可以多向其传输中外文学知识,对音乐专业学生就向其传输中外音乐知识。

3.适当性原则

双向文化导入还应遵循适当性原则,文中适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保证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双向文化导入量适当,应将这个导入量控制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保证在英语课堂上语言知识教导和语言文化教导的平衡。

二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适当性教学,每个班级内部的各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教师在进行双向文化导入时不应该对所有学生教授同一套知识,要有针对性,保证每个学生所学习到的文化知识都适当。

4.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的是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的双向文化导入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如果在课程最开始就教授学生过于高深的知识,学生肯定很难消化理解,保证教师所教授的文化知识能跟得上学生的学习速度又不超过其学习速度,保证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与文化知识学习相互贯通。

三、“互联网+” 背景下文化双向导入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如何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很好地完成实际的教学行为,是完成教学的关键。

1.建立完善的互联网支持的高校英语教学双向文化导入体系

体系的建立对于实际的实践活动能起到保障性作用,高校英语教学双向文化导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首先,建立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文化资源库,只靠单一的教材无法满足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及教师的教学需求,教材上的文化知识有单一性及西方化的倾向性,在进行互联网文化资源库建立时应同时兼顾中华文化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通过这种形式使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能更加方便地查寻,使双向文化导入更加便利化、高效化;其次,建立严密的监督和反馈体系,监督和反馈体系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监督外,还应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进度进行监督,从而使教师能更好地根据反馈结果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收到符合自身水平的中外文化知识;最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保证双向文化知识传输的形象化,教师在进行文化传导时只靠单一的文字传输难免有一些局限性和枯燥性,但结合互联网的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就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掌握教师讲授的中外文化。

2.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受到优质的教育,同样也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深入了解及认知中外文化,保证教师团队的素质提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教师团队进行定期考核,对考核中优秀教师委以重任,淘汰在考核中显示水平较差的教师,考核可以采用对教师考试、检查该教师教授班级的质量等方式进行,通过这种形式使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催动其提高自身水平;其次,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入到校内团队中,这些引进的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英语语言知识,还应兼顾双向文化导入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其互联网的应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更好地做到英语教学时的双向文化导入[5];最后,启动校内教师与国外高校的交流程序,只有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使教师对所要教授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只有将教师送到英语文化知识浓厚的国家和地区才能保证其对于该文化的掌握,然后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时的双向文化导入。

3.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加大实践性

高校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践,从这一角度需要对学生的交流能力进行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首先,加大语言交流在英语课堂上的比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实现同班级内的跨文化交流,用这种形式增强学生对导入的双向文化的理解,同时增强其口语能力;其次,高校应建立良好的中外学生交流渠道,国内学生与留学生之间应增强交流,由学校出面组织文化交流会或其他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直面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并且与其进行交流,如果校内没有留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国外高校建立交流渠道,在增强高校之间联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双向文化导入的效果;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到留学生计划及交换生计划中,在这些活动中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保证学生能更加积极地到英语文化环境中去,在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在归校之后更好地为同学带来新的文化知识,实现全方位的双向文化导入。

猜你喜欢
双向跨文化互联网+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完善刑事证据双向开示制度的思考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