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十九大精神的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2020-01-18 23:58彭海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文化发展

彭海燕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200)

引言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并以新时代为视角,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我国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要肩负立德育人、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更要关心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状况,通过教育手段,推进社会的持续进步。而高校教师在高校战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是高校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的主力军,是高校实施并开展素质教育,完善并优化现代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十九大报告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为根本,将教育置于国家战略发展的议程中,以此突出现代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所拥有的关键作用,并对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全新要求[1]。

一、注重党对高校教育的领导,增强教师的政治觉悟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注重我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领导,需要高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战略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拥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成果。相较于其他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与品格,能够伴随国家国情与时代发展,呈现出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对我国高校教育来讲,教师的政治觉悟与学历层次关乎着科研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仅有益于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提高政治觉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完善并塑造个人的价值观体系,更能促使高校教师借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成为我党执政方针的宣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护者,进而为我国高校发展做出贡献,为教育的美好未来书写动人的篇章。

(二)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

在十八大以来,我党遇水架桥,逢山开路,不断摸索新思想,探寻新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期高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为有效加强我党对高校教育的引领,必须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觉悟,通过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党委与行政部门要做好党政教育工作,提升对教师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加强教师培养作为高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其次,应通过开展与十九代精神相关的专题会议及讲座,增强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促使教师实现与新思想的有效接轨。最后,应通过构建激励机制,推进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将认真学习并内化十九大精神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原则。

(三)提升高校教师的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教师重要的行为准则,切实培养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提高高校教师政治觉悟的有效保障[2]。教师努力成为道德高尚,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工作者是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我国高校的战略发展与整体建设。首先,党委要积极倡导并指引教师,参与思想建设与党建工作,促使其明确是非,努力成为爱岗敬业、道德高尚、技术过硬的专业化教师。其次,要加大对教师的监督力度,推进教师监督工作的常态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对违背师德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最后,高校领导应以身作责,通过言传身教,使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工作,规范自身行为,遵守职业规范,守住道德底线,以此推进师德养成与专业成长。

二、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增强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

(一)营造科研氛围

科研能力是我国高校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应必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高校教师科研素质与科研意识的集中体现。具体包括成果表达、实践探索,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主力军,存在着科研能力不够、经验欠缺、意识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我国高校的战略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因此,为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必须营建出良好的学术氛围。首先,完善教师考核与评估机制,合理规划教师科研项目与日常授课时间,明确科研与教学间的关系。不仅要科研教学兼顾,更要规避教师的急功近利问题。其次,开拓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途径,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才智,调动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最后,要对投身教学研究的优秀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此激活高校的科研活力,促进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与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执行力培养

高校教师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拥护者,应端正态度,严格遵循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逐渐形成学以致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态度。要有奋斗拼搏、吃苦耐劳的韧性与精神。首先,高校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专业成长目标,明确学科方向,落实科研与教学的良性发展。其次,高校教师在明确科研方向与目标的基础上要关注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重要性,通过团队配合与协调发展实现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突破及创新。在团队融合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能够培养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能利用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自我锻炼和取长补短,促进执行力的形成。再次,构建需求机制。美国教育学家加菲·康纳曾在相关著作中指出,教师执行力源于自身需求与外在动力的耦合关系,如果教师需求与职责发生偏离,将极大削减教师的执行力。因此,党委及相关行政领导,应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帮助教师构建符合高校制度章程的需求体系,进而使“严格遵循制度,落实上层指示”成为教师达成需求的必备条件,以此推进教师执行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构建科研体系

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不仅需要明确科研目标,理清教学与科研工作间的内在联系,探寻两者的平衡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更需要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手段为教师科研能力的形成提供助力。首先,制定激励机制,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授课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并在明确教学与科研评价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即教学研究成果必须在课堂教学或社会实践中得到有效转化,并以此提升高校科研管理的严谨性与有效性,使教师形成正确的科研理念与过硬的科研本领。其次,构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应通过构建科研管理部门,完善高校现有的科研管理体系,通过行政手段,引导并指导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社会发展与教学活动当中。最后,注重成果转化工作。传统的科研管理体系过于注重对科研项目的研发,而忽视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导致部分教师“重量、轻质”。所以高校应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使教师真正感受到科研工作的魅力,进而调动科研热情,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高校教师文化涵养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影响着文化的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是社会得以健康发展与持续成长的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道德缺失与信仰迷失现状,高校应做好教师意识形态构建与思想指导工作。首先,高校要提升教师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发掘传统文化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时代价值,促使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蕴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结合新时期的具体要求加以创新和外化,使我国传统文化彰显出耀眼的时代魅力。其次,应防范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关注青年教师的执行能力,并在操作过程中以课程思政理念转变传统思政教育体系,使专业教师切切实实地成为思政教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最后,在推进马克思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的前提下,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哲理,打造出具备引领力与凝聚力的意识形态构建体系[3]。

(二)增强教师的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曾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现阶段,伴随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越来越强。高校教师在弘扬并内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形成自觉抵御并消解各种文化冲击,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首先,针对文化冲击问题,教师需要有充足的定力,谨防西方文化及网络思想的侵蚀,从而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此同时,也要做到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对我国社会发展有利的要积极吸收,有害的要果断舍弃,以此在提升自身文化自信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文化鉴别能力。其次,文化自信是关乎文化安全、国运兴衰、民族独立性的根本性问题。青年教师应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重视自身文化自信力的形成与培养,不断成为文化自信的建设者、传播者以及践行者,从而为民族复兴埋头苦干、不懈奋斗,彰显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时代价值。最后,文化自信是我国青年教师拥护并践行“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始终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是对文化自信的延伸与发展。因此,文化自信是影响最深远、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

(三)增强教师的文化意识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自信的延伸,是通过文化自信而形成的外在意识形态。高校教师在提升文化自信时,需要形成充足的文化传承及文化弘扬意识,即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首先,结合专业特征,明确文化内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邃的历史魅力,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传统文化阐述并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深入挖掘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选取能够满足专业教育的文化内容。其次,加强文化学习,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汲取,只有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个体的文化自信。因而教师在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必须养成探究文化知识、分析文化理论、推进文化实践的意识,以此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

四、加强高校教师管理,提升高校教师的核心意识

(一)打造人性化管理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理念与教师内在的思想、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教师专业成长能力所表现出的弊端是高校在开展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高校行政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指导教师成长的使命,通过人性化教学管理,构建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以此为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成长提供真诚的帮助与有力的支持。首先,适度提升教师待遇,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调动教师参与工作的自主性。其次,教师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教学管理者应在具体工作中,指导教师理解不同工作所具有的意义及关键性,使教师与行政领导间达成共识,以此提升教师的执行力。最后,高校领导需要有宽容关爱的意识,以宽容、豁达的心态看待教师工作,让教师逐渐形成稳固的归属感。

(二)严格履行教师基本职责

为了强化高校教师的归属感,院校管理者应转变管理理念,谋划探索,将服务作为教学管理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进而以院校发展为核心,以服务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积极创新服务平台,搭建发展载体,增强服务能力,充实服务内容,以此为教师的学习、生活做好服务。再次,调整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条件与制约条件,高校传统的“重惩罚,轻激励”必将导致教师积极性不足,专业成长缓慢。因此,院校管理者需要在明确基本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调整奖惩制度的比例,以此为青年教师营造出轻松、舒畅的成长环境。最后,树立典范意识,高校管理者必须通过培养优秀教师的形式,调动普通教师群体参与专业化成长的积极性,进而以典型模范推动教师团队的有效构建。

(三)帮助教师树立团队意识

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中拥有创新潜能与开拓精神的中坚力量,应提升教师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教师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始终坚持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让教师充分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这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高校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教师身心发展的现实诉求[4]。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促使理论教学形成常态化发展格局,推动教师的学习兴趣与集体训练的培养进程,以此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其次,高校应与社会形成合力,构建教师联合培育体系,在教学管理的前提下加强合力教育。最后,帮助教师在学习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处理好家庭与工作关系的能力,既要拥护教育事业,也要关心家庭。

结束语

在新时代下,高校应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从意识形态教育、教学管理、文化教育、科研管理、团队协作等层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进而明确专业化发展目标,落实高校战略建设的指导方针,为民族复兴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奉献力量。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