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习力提升何以可能
——基于“双主体”论的路径选择

2020-01-18 23:58李人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双主体导师研究生

王 燕,李人杰

(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昆明 650500)

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指出:“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师德师风、学位授予等方面仍有学术不端、论文作假等问题,暴露了导师责任还未完全落实,研究生学习和自我管理主动性还不足等问题。”[1]同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董约翰·奇泽姆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上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力。随着当前研究生教育聚焦高质量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时代诉求以及现行培养体制下研究生学习自主性严重缺失的现实倒逼,有效提升研究生学习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愈加凸显。故此,关注研究生的学习力就是关注研究生的成长。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的“双主体”性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2]。因此,学生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两者都既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的主体,是教和学的双主体的集合,这对于当前有效提升研究生学习力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故此,文章将从“双主体”论的角度出发,首先在理论层面,阐明研究生学习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内蕴要素;其次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揭示“双主体”对研究生学习力提升的价值意蕴及对其提出的内在要求;最后在实践层面,以“双主体”论为切入点,具体地规制研究生学习力提升的相关路径。

一、研究生学习力的内涵

“学习力”一词最早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学领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者们多基于要素的角度对于学习力的概念进行解读,赵蒙成、朱苏基于要素的角度认为,研究生的学习力是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持久力、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总和[3],应方淦同样基于要素的角度认为学习力主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和创新力[4]。刘红英认为,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力的基本元素和个体学习力形成的层次,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目标要素、经验要素、意志力要素,从个体学习力形成的层次上来看,学习力主要包括借鉴性学习力、改造性学习力和创造性学习力[5]。

上述相关综述表明,国内学者关于学习力的内涵见解大同小异,不谋而合地就学习力内涵的丰富性及其主要构成,在宏观层次和中间层次上提出了研究生学习力的规定性定义。然而,综合来看,这些文章并没有鞭辟入里地就研究生群体学习中的独有特点进行相关分析和概念构建。因此,本文对研究生学习力内涵的界定统筹考虑了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学习特点,故将其定义为基于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学习力,并辅之以学术科研过程中研究生必备的学习道德力的概念加持,最终认为研究生学习力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动力及持久力,包括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情感;二是学习能力,具体包括发现问题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文字编辑能力等;三是学习道德力,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伦理素养,坚守科研诚信、学术道德;四是学习创新力,是指研究生在学习中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双主体”在研究生学习力提升中的价值意蕴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的复杂化、多样化、多主体性态势日益显著。因此,面对未来学术、社会和市场的动态化需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身学习力的增长。教师和学生都既要成为教的主体,又要成为学的主体,而其中“双主体”在研究生学习力提升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意蕴,具体如下:

其一,教学中的“双主体”充分发挥了研究生的主体性。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普遍推行的制度,其在发挥自身优越性的同时,弊端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该制度一方面赋予了导师个人在教学中更强的主体地位和更大的权力,学生扮演着接受教育的客体角色,从而导致研究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强;另一方面,导师负责制下的师生互动性不强,高等教育的扩招催生了“一师多生”情况的出现,这让研究生常常面临被“放养”的情况,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在“双主体”论下的教学,学生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既不会过分依赖导师的指导,丧失本该有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与导师平等对话,共同交流,从受教育者变为学习的主人。

其二,科研中的“双主体”极大促进了研究生的学术发展。从高等教育的学科属性来说,知识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研究生和导师必须是研究者,在具体的教学和学习中都应致力于对高深知识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彼此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科学共处,形成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所以,二者在教学中应该是一种双主体关系,而这种合作学习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相互学习,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导师学习如何做科研,逐渐培养自己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从而最终促进研究生学术发展。

其三,学习上的“双主体”有效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的动力。“双主体”论认为,教师和学生并不仅限于教和学。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学生”的身份,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二者都应该是学习者的身份,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将学习活动贯穿于个人的一生,不仅在时间上有一个连续性,在空间上也绝不限于学校。因此,终身学习的意识将为研究生也为教师提供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

三、“双主体”论对研究生学习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双主体”论在本质上要求在研究生教学中,导师和研究生都统一于教和学的“二元”主体中,以此为前提力图构建一种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导师不仅需要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也需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研究生则需要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研究生学习力提升的关键是导师和研究生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合力,需要二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合作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方面,导师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职责,践行“以生为本”和“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必须给予学生应有的指导。导师作为研究生的重要他人,不仅在学术上对研究生有影响,在其思想品德、人格的完善上也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导师必须发挥好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另外,导师也需要不断学习,跟随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图谱,融合新理念、新思潮,产生新见解。此外,“双主体”论倡导教学不应只是导师单方面的教导和引领,它应是一个师生之间互教互学的过程,导师要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学必须从以往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引导演变为互教互学,从内心尊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课题的交流探讨,多一些互动,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二者都是为了学术而存在,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现状密切相关,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地聚集到教师身边,教师就要去找学生,因为教师虽然成熟,但也难免片面和缺乏活力,学生在专业上可能不如教师,却更为大胆和活跃。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树立新型师生观,二者虽然在身份上是师生关系,但是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学习上应是相互合作的,学生应把导师当作朋友和学习的伙伴,自由表达意见和敢于发问与质疑,而不是出于对“师道尊严”的惧怕而不愿与导师进行探讨和交流,从而相互促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意识。在学习中不能过分依赖导师,而是要用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也要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即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双主体”论的理念在个体中统一的体现。学生要自己教育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学会了自教自学,才有可能互教互学。

四、基于“双主体”论的研究生学习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双主体”论的特点在于不仅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强调教和学的统一性,即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而研究生学习力则包括学习动力及持久力、学习能力、学习道德力和学习创新力。因此,以下将纳入导师和研究生的“双主体”就这四个方面重点展开如何提升研究生学习力的论述。

(一)引领与自觉:研究生学习动力及持久力强化的前提

研究生对学术工作的内在驱动力源自对科研的兴趣,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我们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我们对材料以外的事物的兴趣[6]。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兴趣往往是并存的,因此,在教学和学习中,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既需要导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本人的内在自觉。

于导师而言,对于直接兴趣,它是不同个体间的自由选择,因此,导师并不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发自内心地爱上科研工作,导师能做的是努力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尽可能地将科研的本真面目呈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理解科研的本质是为了学术而学术,决不能将科研简单地认为是枯燥、无聊、寂寞的代名词,做科研只是为了应付作业、拿奖学金和顺利毕业;对于间接兴趣,作为导师,在平常教学上,要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潜心科研,对学生的科研成果提出高要求、高标准,还要多让学生参与课题,对于学生取得的学术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其懒惰和散漫进行批评教育,在考评形式上,作业也可以尽量以研究成果或是其他能展示个人学术水平的方式呈现。

于研究生而言,必须树立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趋于功利,胡华丽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研究生在学习中确实存在“自主学习意识比较被动;自主程度不高;自主学习动机倾向于外在动机;课程学习依赖教师指定材料,科研上,主要是看文献、写论文、参与导师课题,其自主学习及自主程度不高等问题”[7],因此,研究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克服懒惰、散漫的状态,制定职业规划和学习规划,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摆脱学习倦怠,始终保持较高的成就动机,培养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以及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必须以强大的自律和坚定不移的求知意志约束自己,防止自己“自由地走向堕落”。

(二)启发与自主:研究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根本在于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之所以为“高”,在于其知识的高深性和探索性,从而要求学习者必须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研究生科研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的提高,而是一种研究思维的训练以及研究方法的教授。研究生教学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要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和能力,研究生学习不再是对于既有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致力于对所学专业的深入研究和深度学习。

一方面,导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锻炼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其学习能力而非简单地掌握既成知识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导师要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一名研究者,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进行知识的讲解,照本宣科,而是要通过问题学习、探究性学习,或是利用研讨会的组织形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刺激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其怀疑、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教授学生研究的方式,从而使其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此外,导师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助产”,自己必须是一位学问的技法家,必须精通学问,导师只有自觉认真地研究学问技法,并且对一般领域即专供领域的学问技法有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学习技法的学生进行观察,实施评价与指导。

另一方面,对于研究生来说,为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必须主动地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运用高效的学习策略有效地完成任务和作业。并且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文献的搜集整合、研究的范式、创新性的凸显、论文的撰写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等都是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技巧的,很多学生对论文的撰写规范、文献的引用、论文的框架和要素都不清楚,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地去学习、模仿和总结,学会制订学习计划、有意识地使用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不断的总结、反思,而这一切的展开得益于研究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自主和自觉,研究生也只有正确认识和发挥自我在学习力提升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在学习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系统思考的习惯,提高处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科研学习能力。

(三)教化与内化:研究生学习道德力养成的根本

研究生学习道德力是其研究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情感保证,而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以及学术失范的频发不仅需要学校育人机制的完善和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履行,研究生自身的道德内化也很关键。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研究生导师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8]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首先,在认知上必须重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以及德育在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如果导师对于自己的职责并不明确,在具体的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真正落实。因此,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加强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学术道德、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准确把握立德树人职责的内涵,正确看待“立德”和“树人”的辩证统一关系,还要全面把握德的应有内涵。其次,导师要想发挥好行为示范的作用,自身必须有良好的科研伦理素养,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学术伦理素养,在科研过程中做好榜样,以自身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对于研究生来说,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同样需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才能将导师的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意味着,研究生首先必须要对学术道德规范有清晰正确的认知。就此,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问及读研动机时,18.5%的学生对科研感兴趣,想在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而69.7%的学生则是为了提高就业门槛或毕业后没有其他更好选择,暂时选择读研;11.8%的学生对读研没有什么认识;30.2%的学生认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科研习惯[9],换而言之,大多数学生对于科研没有明确的认识,学习动机多为利益驱动型,且自控能力差。因此,研究生首先必须对科研和学术有正确的道德认知,认真铭记导师教授的学术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自制力和做科研的持久力,不要因为短时的利益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忽视了研究的本质,在提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前提下,还要有一定的道德行为训练,将其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课题和每一篇论文中。

(四)培育与锻练:研究生学习创新力发展的源泉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决定研究生能否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关键,其具体内涵包括建构知识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升转化能力[10],对于研究生来说,不应再以博览群经和熟读百家为能事,而是要通过掌握科学原理、提高创新能力来从事有见地的科学研究。对于导师来说,要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作用,而根据学生“向师性”的特点,首先,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要注意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思维、求异思维,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采用谈论的方式,倾听学生的想法,而不是仅仅采用从教师到学生的方式,尤其是在带领学生做课题时,不要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分配任务,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实际的科研训练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想法。对于研究生来说,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知识观,不以书本知识为权威,对待知识,不要再将自己作为一个容器,机械记忆作为事实存在的知识本身,囫囵吞枣地照单全收,而是要对知识有一种质疑的精神,嵌入知识的最底层,不断地进行发问,从而锻炼自己的批判思维。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拓宽视野,不为专业所限,进行跨专业的学习,从而形成多学科的视角和发散思维,不能停留在读死书和听讲座,而是要用更加主动、开放和积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分析、联系、整合等方法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不同理论之间、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内化成自身知识的一部分,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学习创新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双主体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