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中顺
(重庆市开州区水利局,405400,开州)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 希望重庆努力发挥好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 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强化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汉丰湖位于重庆市开州区, 是兴建三峡工程后, 后续配套治理形成的重庆市境内重要河湖。 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 市长唐良智对做好汉丰湖的治理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提出了高要求。 开州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 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把治理汉丰湖消落带、 努力创建“幸福河湖”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和重大民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开州区地处长江上游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 三峡水库建设给开州区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因消落带的形成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统计显示开州库区消落带面积40 余km2,分别占库区和重庆的12.3%、13.79%。如此长岸线和大面积的消落带给开州区河湖治理保护修复和生态重构增加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开州区创新河湖管理机制, 坚持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系统化治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善打“建、治、管、改”组合拳,化危为机、变害为利,为创建澎溪河、汉丰湖“幸福河湖”持续发力、不懈探索,开州新城逐渐成为生态之城、幸福之地。
开州区即2016年撤县设区前的重庆开县,是三峡库区最后一个移民迁建县。 三峡工程建成后,开州库区水位变幅在145~175 m, 形成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规律相反、涨落水位差达30 m、面积达40 余km2消落区。 若不能在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前解决消落区河湖治理保护问题,不但小江支流澎溪河、南河、普里河将面临生态危机, 生活在开州新城的30 多万居民也面临着生存危机。
治水护水兴水, 建设幸福河湖,既是发展之基,更是民意之所在。 当时的开县一手抓四期移民搬迁、一手运筹谋划消落区及河湖生态治理保护,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多次赴国家部委专题汇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因为只有减少了消落区面积,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河湖生态危机,增加开州100 多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而减少消落区面积,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力缩减水位落差和变幅。
经过专家们多次实地踏勘、反复论证,筑坝拦水、减小水位变幅的工程治理方案终于形成,得到了国家和重庆市的大力支持。2007年开县水位调节坝生态治理工程正式动工。
有了调节坝, 便催生了汉丰湖。由于常年蓄水,河湖库岸崩塌、水土流失、漂浮物堆积和水淹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日渐显现。 就近搬迁的移民群众有的在河湖库岸从事种植、建设和采挖等违法活动,给监管带来压力。
几年来特别是撤县设区后,开州区积极构建河湖生态系统,补齐生态问题短板, 创新治理保护体制机制。在创建过程中,开州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体化推进,在让河湖变得更美好的同时,也让开州更宜居、更繁荣、更向往。
开州区始终坚持 “河湖是自然的,更是人民的”观念,治理保护好河湖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系统采取了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和机制措施,支撑保障了汉丰湖建设持续向好。
为有效缓解库区消落带影响,在国家及重庆市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家批准在开州新城下游、三峡水库澎溪河回水末端建成一座长507 m、高24 m 的水位调节坝,调节坝于2007年动工,2012年下闸蓄水,工程总投资达3 亿元。
水位调节坝有四大亮点: 一是唯一一个国家批准的以工程措施治理库区消落区工程; 二是系目前国内大坝建在软基上且单宽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土石坝采用震冲加密施工技术,技术先进; 三是为消除因闸坝阻隔对鱼类洄游的影响, 工程吸纳了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配套建设了鱼道建筑物,以利长江鱼种溯往汉丰湖, 已发现有甲鱼、黄颡鱼等鱼类从鱼道中通过;四是为提升生态景观,采用“明清风格风雨廊桥”坝顶装饰,传承历史记忆、文化脉络,体现地域特色、人文风情。
水位调节坝建成后,开州库区水位常年保持在170~175 m 区间,孕育出总库容达5 600万m3、 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湖”——汉丰湖。 汉丰湖消落带落差从30 m 降到了不足5 m,消落区面积由原来的42.78 km2减少到现在的27.98 km2,同时库区水位保持相对恒定。 经过不断打造,汉丰湖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十大典型案例。 以此为基础,开州区目前正着力创建汉丰湖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消落带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开州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适地适树、 适水适养生态治理模式,在汉丰湖周边及“四面山”、消落区和澎溪河消落带构筑立体生态屏障。 在库周建生态防护林、 湿地及多塘系统、林泽湿地等生态工程,形成新的稳定生态系统,达到有效改善开州城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目的。 根据季节性水位变化,在澎溪河及汉丰湖消落带探索构建基塘、林泽、鸟类生境重建、多带多功能生态缓冲系统等“四大生态系统”。在消落带165 m 至150 m 区域建“小水塘”,种植荷花等观赏性水生植物, 在175 m 至165 m 区域种植耐水淹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湿生林木, 成功筛选了耐冬季深水淹没、适于消落带季节性水位变化环境的20 余种草本植物、10 余种木本植物,发挥了护岸、生态缓冲、景观美化和碳汇功能。 实施消落带鸟类生境重建工程,建水塘、洼地供鸟类营巢庇护,湖面建鸟岛并栽植乔灌木和草本植物供鸟类休憩觅食, 保持生物多样性。 每年来此栖息的水鸟有200 多个品种、2万余只。原本脆弱的消落带焕发出勃勃生机。
首先是补组织短板、压紧压实责任。 开州区高位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区委书记任汉丰湖湖长,区长任澎溪河河长,定期巡查、研究解决生态问题。 开州区加强汉丰湖生态保护管理,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环汉丰湖排污口综合治理方案》《汉丰湖蓝藻应急治理方案》《湖周 “四面山”保护的实施方案》。 开州区还强化部门职责,进一步落实好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服务责任和属地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完善“一河(湖)一长”“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档”,按事项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 运用无人机、 信息监控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让河湖水环境治理有据可循、有源可追、有责可查。
其次是补制度短板、健全制度体系。 开州区制定完善部门联动、巡查督查督办、约谈、考核问责等制度,对工作不力的启动追责问责并且不予容错纠错,将河长巡河、水域岸线管理、河库生态环境保护、水质管控等个性化工作指标按5%的权重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再次是补齐设施短板、加大污染防治。 着眼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面源污染、 餐饮洗车服务业等污染顽疾,开州区着力补齐城集镇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建管、雨污分流改造、漂浮物垃圾收运、 农村面源污染等防污治污设施短板, 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43个, 配套一级截流污水干管120 km,实现镇乡街道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改造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厂1 座,整治汉丰湖排污口115 处,年清理水域漂浮物7 000 余t。 还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48 个,拆除规模养殖场228 家。
然后是补齐防护短板、 严防水华风险。 开州区借鉴外地生态湖泊治理先进经验, 购置除藻船对汉丰湖上下游水体实施应急除藻, 相关单位分析研判水质监测、 水文监测和气象预报情况,发挥调节坝泄放功能、适时对汉丰湖水体予以置换,减少水华风险;相关单位加大水质预警, 在汉丰湖内及入湖河流布设11 个水华预警监测点位,在藻类暴发期加大加密监测频次,同时全面禁止入湖垂钓和洗衣行为。
最后是补监管短板、切实保护环境。 开州区集中开展河湖非法采砂、侵占消落区耕种等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由区三峡水库监察支队牵头,环保、规资、林业、农业等部门联动开展不定期巡查和执法检查,共发出消落带规范管理文书28 件次, 强制拆除违建5 198 m2,清除消落区作物1 600余亩(1 亩=1/15 hm2,下同),非法采砂、非法码头全部清零并实施生态复绿,非法耕种现象全部禁止。
一是创新全域治理机制。 开州区制定了 《汉丰湖水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 和4 个子方案,划定出7 层防控区和26 个控制单元,编制涉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 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汉丰湖生态系统重建、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项目322 个; 围绕规划内容,又相继出台了《汉丰湖水环境保护治理方案》等实施方案,科学有序推进汉丰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是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开州区与毗邻的重庆云阳县建立了澎溪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倒逼协同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 同时还探索建立了区内河流上下游补偿机制, 从流域内控制水环境污染;2020年修订完善了 《重庆市开州区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细化了具体措施和重点内容,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三是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按照“生态宜居滨湖城市”建设标准,开州区对汉丰湖36.4 km 库岸线进行高端规划、高标准建设,将库岸治理与水下工程、滨湖景观、环湖生态屏障工程、 水环境污染防治等结合起来,一体打造;组建汉丰湖管委会,统筹环湖开发建设,成立国有开州“三宜”建设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库岸治理及环境整治, 现已全面完成环汉丰湖核心区171 m 以下45 km 涉水护岸建设,建成滨湖景观带18 km、200 余万m2。
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 开州区委区政府倾力打造开乾集团、 文旅集团、浦发集团三大融资平台,助力消落区综合治理和城市提升,整合三峡后续、湿地保护、城市建设等项目,累计投入三峡后续消落带治理资金达2亿元以上,整合各类建设资金、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达20 多亿元,投入环湖开发建设。
五是创新绿色发展机制。 消落带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城市周边环境,吸引和带动了超过100 亿元的社会资本运营房地产和休闲观光旅游开发。 近年,开州成功举办了城市钓鱼对抗赛、 国际摩托艇公开赛、马拉松赛,全区旅游接待游客近1 000万人次, 旅游收入60 多亿元,为环湖滚动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积储新动能,实现水生态与滨湖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开州区立足做好水生态文章,趋利避害、化危为机,大胆创新、大胆构想,将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和机制措施统一起来,融入幸福河湖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
开州区地处渝东北较为偏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消落区让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攻坚克难、主动作为,算好生态治理保护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把看似不可能的工程建坝治理消落区变成了可能,让幸福河湖美好愿景终成现实。
消落带治理也好、幸福河湖的打造也罢,依靠单一的措施和手段难以达到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预期效果。开州区通过工程措施、 生态措施、管理措施和制度措施有机统一,建、治、管、改并举共用,连续多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河更畅、水更清、坡更绿、岸更美,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共促。近几年,开州区投入河湖生态治理保护资金总额达30 亿元以上, 其中亲水护岸、公园绿地、体育场馆等河湖配套设施投入占60%,有效带动了超过100 亿元的社会资本、商业资本运营房地产和休闲观光旅游开发。 地价、房价创国内同等城市之首。 实现生态资源反哺城市、惠及民生,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