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威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未来个人职业选择,更关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前途命运。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抓手,深入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原则遵循、存在问题、解决路径,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内容形成了层次鲜明的有机整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要把握好整体与分层的关系,既要做好整体统筹又要厘清分层关系,更要注重二者结合。所谓整体统筹,就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要有职业生涯教育大格局意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统领引导大学生秉持正确职业价值取向。所谓分层推进就是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次的价值要求,厘清不同层次的关系,找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生涯教育全过程,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仅重视理性的知识传递,更重视情感与体验的融合。将理论认知与感性触动有机结合,力求以理动情,以情育人;将情感教育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做到有情有义,通情达理。理性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架构,感性触动指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从二者的关系来看,理性教育为感性触动奠定了知识基础,感性触动为其提供情感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需要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力求实现知与行的转换,在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问题的同时,找准大学生情感的触动点和思想1的共鸣点,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
现实是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未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趋势,将现实规划和未来发展建立联系,真正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面向未来的现实职业生涯教育中,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职业品格,树立大学生职业责任感是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关键点,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个人职业修养进行规范引导,力求大学生摆脱物质和利益的低级追求,不断完善自我。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敬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现实职业规划寓于国家富强、社会文明的共同理想当中,实现大学生个人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本实现了职业生涯“术”的层面教育,即高校通过职业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但不可否认对于职业生涯“道”的层面教育不足,主要体现在当前部分大学生仍旧缺乏崇高的理想目标。从高校教育层面来看,部分高校侧重关注就业成功率、就业性质、就业薪资等功利性层面,轻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片面强调学生要下基层、去偏远地区就业,对大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欠缺全盘考虑。从大学生个体层面来看,片面追求个体职业需要,忽视了将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国家建设有机结合。就目前来看,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理清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利己主义明显,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物质价值、轻视精神价值。”[1]。
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合理的价值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进行合理的价值引导。新时代高校强调立德树人,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但部分高校教师过分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价值选择、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价值引导。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混乱了职业价值选择。当前高校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理论性强于实践性,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联系不多,导致在学生职业发展实用性和教师教学理论性存在错位现象;一些辅导员理论性不足,无法从理论高度上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三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价值认同。当前高校大多数学生重视与求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自身价值、理念等人文精神提升,由于缺乏对自身个性和兴趣的探索,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认同自我价值。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职业课程建设,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建设矛盾依然存在。其一,课程内容侧重于知识传授,课程目标不明确。多将职业生涯教育目标侧重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或者是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虽然很多高校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中都会提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但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效果不明显。其二,教学方法相对传统,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教具的实际操作性不强。一方面,师生互动明显加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但针对大学生个性化的职业需要还有距离。另一方面,部分老教师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层面跟新教师有一定差距,部分大学生抬头率不高、课堂出席率不高的情况依然存在。其三,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偏弱。主要表现在大学四年专业课学习与实习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一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矛盾突出,普遍缺少职业实训中心、职业实习基地等,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进程。
1.职业典型教育
通过选树典型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成功案例、失败案例从而使大学生转变职业发展观念达到教育目的。一是树立正面的职业典型。通过正面典型展现的远大理想信念、不屈进取精神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通过正面典型就业过程中彰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激励大学生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二是反面典型教育。在运用职业反面典型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引导大学生提升分辨反面典型的能力,不能全盘否定。二是透过反面职业典型,看清落后思想的根本原因。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规避反面典型,通过反面典型中存在的职业理想丧失、职业精神懈怠、规矩意识淡薄等问题,教育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职业激励教育
一是做好目标激励。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具体来说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置阶段性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具体相结合,并将个人职业理想具体细化为职业发展目标。二是做好奖惩激励。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一定的奖励或相应的批评,对于有悖于核心价值观的要及时纠正。此外,奖惩措施要掌握好适度原则,要加强对大学生情绪的把控,讲究批评的艺术。三是做好竞赛激励。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种类型的职业大赛、创业大赛。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满足社会道德要求与实际情况的有效对接,积极引导大学生职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职业实践中领悟、认同核心价值观。”[2]
3.职业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等方式进行职业规划,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一是做好自我反省。比如在进行阶段性职业生涯教育目标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进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在进行自我改造过程中,看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深入分析职业观的形成原因,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二是做好自我管理。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职业生涯教育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外在约束,以理智控制自身的情感冲动,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此外,大学生要厚植浓厚的家国情怀。“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终极目标引领,提高职业技能,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的未来发展同向同行,实现人生价值。”[3]
1.以情化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中,不仅要从大学生的情感因素出发,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而且要诉诸情感,运用以情感人,做到以情换情。”[4]要注重在职业生涯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价值观的力量。一方面,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建立诚挚友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交流、坦诚相待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此外,教育者需要具备强烈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的了解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困惑,保持感情层面的深度交流。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存在的职业困惑和规划难题要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教育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以浓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2.以境化人
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以境化人的效果。首先,加强校园职业文化建设。教育者要利用好多媒体素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好大学里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良好的校园职业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大学特色的职业文化。此外,利用好校园职业讲座,充分利用好大家、名家的职业讲座,进行深入浅出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入脑入心。其次,建设职业生涯教育网络阵地。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发展对于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网络职业教育阵地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四大教学模块: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指导。”[5]最后,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三方联动,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家庭协力配合,打造职业生涯教育共同体。
1.教学内容有深度
首先,课程内容讲授上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与职业价值的塑造,对于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型案例要深入分析,以典型案例分析为契机,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教学内容讲授,以此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每堂课的目标设计上要紧贴当下职业热点,以职业热点的时效性和教学吸引力提高大学生课堂出席率和课堂抬头率。其次,教学内容要做到有深度、有力量。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具体相结合,将新思想、新理念寓于职业观教学之中,加强隐性教学在实际授课中的比重,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热点问题的有效衔接。同时要注意对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进行差异授课。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选择”、“职业价值”等模块化教学,对大三、大四的大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个性化辅导”“生涯角色转变”等模块化教学。最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地方文化辅助课堂教学,以弘扬优秀职业文化为出发点,建立文化自信,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教学手段有温度
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的重要突破口。加强课程建设不但要内容有深度,还要以理论传递情感,做到手段有温度。首先,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育供给层与大学生个性化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教师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讲授具有正能量、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注意的幽默风趣语言贴近学生,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断揭示核心价值观与生涯教育各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好大数据优势和新媒体平台,加强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充分运用微课程、微电影、短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拉近课堂寓学生的距离。最后,锤炼教学语言,加强话语魅力。富有时代感的教学语言是教育亲和力的外部保障,教师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代语言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论不仅有逻辑魅力,更具审美魅力,填补师生之间的话语代沟。
3.课程实践有准度
首先,加强课程内实践教学。通过有计划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遵循意识形态教育规律,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分享会。邀请国内外知名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领导、政府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知名校友进行职业经验分享,以对话和讨论的形式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交流心得。二是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在具体的比赛中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身优势与不足,以便于更好的进行个人职业选择。此外,需要定期举办职业心理专题讲座。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疏导。其次,完善实践教学。高校与专业对口的社会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提供支持。一是拓展专业对口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训中心和项目体验基地。大学生在专业对口的实训过程中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转化,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二是加强大学生在创业园区、职业园区的操作能力。在具体的创业园区锻炼大学生的管理与交流能力,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通过校企联盟的建立,形成人才、技术、企业的环形交流与良性互动,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实现“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