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姣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州 510303)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高教40条)相继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因此,高等学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1]。运动处方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既往对运动处方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处方内容模块整合[2]、“体医融合”理念融入[3]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4]等,但对健康理念融入运动处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尚未见到。本研究试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对健康理念融入运动处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更好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运动处方课程内容涉及理论模块(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运动与健康、运动处方制订的原理模块)和应用模块(不同类别运动处方的制订模块)[5]。运动处方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识别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变化特征,还能掌握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及病理变化影响的规律。从课程专业知识、能力所属性质归类,与医学学科息息相关,尽管属于自然科学体系范畴,但在实践工作中,学生不应只是程序化地开运动处方,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在运动处方课程教学中融入健康理念,对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运动干预实现人体由亚健康到健康状态是该课程知识能力的达成目标,而“重视生命的发展规律、体验生命的瞬息万变、尊重生命的千姿百态、敬畏生命的灿烂壮丽”等过程经历正是帮助学生人文关怀素养提升、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即将进入到工作岗位的体育专业学生提前打下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基础[6]。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运动处方课程为健康理念的融入提供了可能。
健康理念融入运动处方课程教学应遵循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四个自信”等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效利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从教学的各环节进行课程优化,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习者,从而为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1.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运动处方课程的教学题材
运动处方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身体健康状态,采取科学合理的运动干预,达到某人预期的体力现状为目标的学科,旨在为培养能够胜任促进全民体质健康的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和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7]。当前,随着人们身体活动量的减少及静态生活方式的增加,各种以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大幅增加,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体医融合”为根基的运动处方应运而生[8]。由于运动处方课为一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应用型科目,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到各种不同体质现状案例(可以是报刊杂志现有的、也可以根据需求自我设计)作为题材,借助于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加强对运动处方课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将“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内容融入教学,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主动顺应当前发展的大好形势,抓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好机遇,并将推动人们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康理念转变、落实全民健身行动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2.将“健康第一、运动是良医”的思想融入运动处方课程教学
健康应是每个人一生的不懈追求。著名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对健康的理解是:“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是这样理解的健康:“一个人的身体绝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运动处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包括健康的概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与健康、寿命关系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除了应掌握何为健康,何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促进的运动处方有哪些等知识,教师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培养终身健康管理意识和力争健康长寿的人生态度。
运动处方课程内容涉及制订运动处方的程序和内容;学习不同类别体能提高和/或不同年龄群体健身运动处方的制订、实施与评估,特别是慢性疾病的运动干预。“运动是良医”最先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于2007年由美国运动医学和美国医学会共同提出,直到2012年其在我国首次推出。倡导“运用已经科学验证、可以为健康带来益处的体力活动和运动来预防慢性病的理念”,使科学运动成为当前防治慢性病的重要组成部分[9],是“运动是良医”的深刻内涵。如何发挥“运动是良医”的作用,要求我们能够推动精准运动指导服务实践。不同类别的运动处方对每一要素、制订过程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健身运动处方类型选择原则要求: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的有氧耐力性运动;多关节肌和单关节肌相结合,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结合,全身和局部结合;以周期性运动为主,非周期性运动为辅;运动类型相对稳定,兼顾个人习惯和爱好。运动强度设定原则为:大多数成年人按照中等(40%~60%HRR)到较大强度(60%~85%HRR),体质较差人群建议小强度(30%~40%HRR)到中等强度(40%~60%HRR)。并同时制定了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异常的具体标准等[10]。每一个处方制订必须根据具体某一目标,选取与之所要求的、相对应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频率等,如若不能准确把握各要素便加以实施,其影响轻则延长不良身体状况的持续,严重者可能会伤及到受试者的性命。因此,在运动处方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对每一要素掌握都必须精益求精,切忌马虎。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反复看、反复比较、反复思考、反复实践。需要辨析归纳不同类别处方,反复推敲制订处方,精准实施监控处方,发挥“运动是良医”的健康促进效益。而这一学习过程正是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规则意识及是非价值观逐渐形成的过程。同时,通过对运动处方的历史演变过程介绍,从第一时期的“运动是良医”的萌生、到第二时期:明确运动与健康、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到现在阶段:运动促健康的量效关系研究、到“个别化、精准化、智能化运动处方”的未来趋势[11],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逐步增加的过程,与其说运动处方发展是紧跟时代发展的产物,倒不如说是随时代发展的人们对运动处方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立足社会发展之所需,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之所求,紧密联系将来工作所要服务的社会人群,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肩负起运动处方发展的历史重任,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报效祖国,坚定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6]。
3.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入运动处方课程教学
运动处方课是实现全民健身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我国当代的科学健身观是建立在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基础上,是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科学化、量化的呈现[12]。如 “多维健康观”与“天人合一“、“身心健康”与”形神兼具”、“适应能力”与“传统人生观”等;但传统养生文化思想远不限于此,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挖掘。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当代科学健身有机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中实现全民健康所必经的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的健身之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均属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瑰宝,作为对人体神经系统机能、心血管系统机能、情绪调节等均具有提高作用的有氧运动,不仅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防治、改善各种慢性病的保健方法[13]。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思想,一方面可让学生从运动处方制订的源头出发,去深入研究促进运动处方的发展与创新,与此同时,从思想上能够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增进其文化自信。
4.将健康法治意识融入运动处方课程教学
2019 年 12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简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颁布,该法律为实现全民健康、维护公民健康权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卫生健康范畴的法律,从法律上明确了临床、保健事业的发展方向,遵循“大卫生,大健康”新理念,将健康治理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型到“以健康为中心”,并将其融入到各项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组织实施监控促进规划与行动,推动全民健身,推动健康中国建设[14]。运动处方属于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健康促进干预,是“以健康为中心”健康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民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必经之路,但更是在健康法治制度指引下进行的健康促进行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健康法治制度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健康法治下对新时期运动处方实施的法律法规要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明确新时期课程开设背景的合理合法,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法治制度的自信。
此外,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设中,教师还可通过合理设计处方实施角色扮演的不同变化,在实践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运动处方内容,培养学习者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经过不同角色扮演的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担当、不懈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从运动处方形式实施的操作难易、监控指标的简单客观与否、干预效果的优化提升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多变量、多途径同步实施,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15]。
1.翻转课堂的线上理论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相结合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的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以视频录制课程知识点和/或文档形式的配套考核习题等线上资源,借助于教学互动,创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6]。运动处方的课程性质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我思索、自我实践机会。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点内容花费较多时间,预留学生思索、自我操练的时间相对要少。此外,由于在学习该科目前,学生已经先修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这些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处方的根基。因为不同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所以学生在接受相同难度的新知识点时反馈的问题也不一样。特别是本课程将健康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均需要借助于更多的师生互动中、生生互动中以及自我操练的实践环节才能完成。针对遇到的这些问题,本课程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在课前布置蕴含健康理念教育的视频知识点的线上学习、课中教学互动完成对知识点的迁移与应用、课后依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17]。此外,运动处方实验教学因实验对象个体化、实验条件难控制等,较难在真实实验环境下完成,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各高校开展“开学不返校”方案,因此,本课程采取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实验教学环节能够顺利完成,促进健康理念融入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
2.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相促进
运动处方课程内容涉及到对个体身体状况的健康筛查与评估、运动处方的制订与实施以及运动处方实施效果的评价。相比运动处方的制订及实施效果评价,在个性化身体状况的健康筛查与评估、运动处方的实施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相对错综复杂,需要清晰而细致地对问题进行梳理后作出决策。为了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运动处方教学中引入蕴含健康理念的题材案例,合理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案例作为教学元素,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所致情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和 “四个自信”等价值观的逐步形成[18]。此外,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直观印象,还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产生同质相吸、同频共振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可增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快速融入到生动形象的具体教学内容中[19]。如在学习对个性化身体状况的健康筛查和评估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案例与情景结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之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我国现有老年人失能发生率为18.3%,慢病是主因)”。现请为一名有着特定身体特征的老年对象(如年龄为65岁、性别为女性,血压为150 mmHg/95 mmHg,空腹血糖为7.25 mmol/L等)实施运动促健康行动。此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每组选取两名学生作为假定的运动处方师,请该两名同学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分别完成对该名受试者的健康筛查和身体活动水平评价。通过这些蕴含健康理念的元素情景教学中的角色进入和角色互换,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当然,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赛环节,如规定回答问题的有限时间、详细设计问题的评分细则等多方面,促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
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服务为基本导向的指导方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0],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实施模式。为发挥“四个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运动处方课程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学院与健身健美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等建立合作,借助于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提早安排学习者进入职场的实践课堂跟岗学习,与此同时,借助于在线平台或其他形式,安排企业公司中专业技能过硬的职场精英参与运动处方课程指导,通过产教融合形式,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因涉及到校内外的联合培养,教师需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细化奖惩机制和考核细节,严格规范学生校内外课程学习中的学习行为,以综合“知识与能力相并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目标考核为抓手,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完成,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情况。特别是过程性评价中,除了要检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外,还需动态记录学生的健康理念教育方面的具体表现,让“四个自信”等元素融入到课程的考核评价中[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