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0-01-18 19:05:21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亲和力政治思想

代 雷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青少年作为人生过程的 “拔节孕穗期”,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栽培和引导。因此,在这一成长的关键阶段,要切实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是最为关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亲和力表示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本身可以使对象表现出的自主趋近、积极接受以及对教育内容高度认可的一种作用力、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教育客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亲近感上,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认同[1]。表现出来的亲和力是基于一种信仰的力量,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生命力,也是对思想教育顺利进行的有效推动力。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对象性、阶级性、区域性和时代性,对象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的高效特性,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而开展的。阶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特色;区域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表现出中国特色;时代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特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存在着亲和的特殊性,又存在着普遍性。因为其教育的内涵和形式的特殊,所以表现处理很强的综合性、科学性、人文性和阶级性。

其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第一个特性,该特性是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核心的要素。阶级性是亲和力生命性的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供驱动力,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革命特点和建设特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其内涵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愿,代表着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特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强国中国梦的体现。

人文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活力源泉,提出来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着力对每一个人进行全面培养,这是亲和力建设的着力点。该活动是通过相关人对人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段将思想政治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一种感化的过程[2]。如果上述过程中缺少了学生的客体,亲和力的建设就缺少了出发点。而如果缺少了教师,亲和力的建设就没有传递者与组织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建设中,科学性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亲和力实现的过程中,唯一的方法是尊重科学和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真善美可产生亲和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与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外化过程有其特定的规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基于思政规律;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需要基于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会牵扯到学生成长,所以,需要基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规律。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依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会议总结中的发言内容,要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切实遵循上述的几个规律,才可不断提升教育工作的水准及工作能力。

亲和力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可以具体分为教育方法、实施手段及教育途径的亲和力,同时,也是教师亲和力和内涵亲和力的综合。其中落脚点是要素亲和力,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有的亲和力最后都需要落脚到与之相关的亲和力上。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落地” 过程中亲和力不足

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我国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目标错位与缺失等问题。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育人的目标与教育本身的目标等同,也就是讲德育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划等号,这样就人为地对放大了教育的功能性,带来的后果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全面为唯一导向,此时工作可能会缺失针对性和长久性,就会导致目标错位;其次,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心理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及思想教育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也有的表现为关注政治教育以外的几个功能的实效,并将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进行了变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缺少主导性和主动性,带来的后果是在政治教育中出现缺位。

2.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缺乏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教育实施过程的内容不固定,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别是在历史的进步中,所有可以体现阶级意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首先,由于教育者储备知识没有进行更新,导致教授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错误认识,认为应该包含所有功能的,涉及政治理念、信仰、心理健康、社会教育及三观等,感觉与之沾点边的全部归纳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中,从而导致的后果是内容涉及范围广,缺少张力和边界;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不清楚,无法准确反应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区别,从而导致教育开展着力点的分散;最后,在教育过程中,内容的教授过程只是通过简单说教、分析道理而开展,缺少理论的支撑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从而使得教授的内容比较空泛。

3.在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亲和力不足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求的教育方式必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通过方法和内容进行匹配。建立在几十年的奋斗结果基础上,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该时代的特征与国情、教情等各种特征应当是相统一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转型和技术创新,都是在不断满足着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同时,也是在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基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变得更为复杂和隐藏[3]。在上述的这些变化面前,由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观念更新慢及思维定势的问题,所以,很多的教育手段都更新迟滞,对象分类不明确,出现局部交叉的情况,从而带来体系构建乏力和归纳度不足等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亲和力的缺失。

4.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存在亲和力不足的问题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来讲,教师作为工作开展的主导和实施,是利用教育方法来传输教育内容的主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的四个关键因素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关爱学生与仁爱思想、教师个人的魅力、饱满的精神面貌及综合的个人素质。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中,很大一部分教育主体是兼职的,这些主体主要是一些辅导员、班主任和党政领导,很多人都是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也没有过全面、专业教育的辅导,所以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年轻的教师,本来就承担着职称晋升、学位提升、职业规划,以及生活方面的压力,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建立专业化教师团队、师德师风和事业心方面,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另一方面,这些年轻的教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路径

第一,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解,为教师建立可为和能为的信心。这种信心是由可变性和可感知性决定的。通过亲和力的可感知来提高对亲和力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能为的信心。通过亲和力可变性的角度来提高教师团队对亲和力的认知,提升可为的信心。亲和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变性,是一种可变的力量,也就是说同时存在递减或递增的风险,通过人为的干预可以避免递减,提升递增的趋势。

第二,坚持教育过程的阶级性,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属性是阶级性及其内在的科学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内在属性,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内容,解决了教育方向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培养谁的问题。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首先,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道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建设过程中的中心问题就是秉持 “四个自信” 的相关内容,同时,还需要时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马列主义思想;最后,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务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革命文化的重要思想与内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三大教育理念。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其生命线就在于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并且该项工作相比于其他工作来说更加繁琐。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要想得以提升,需要秉持 “三大规律”,即体现在学生成长方面、教授知识方面及思想政治方面,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持续增强工作效率[4]。当前,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方式就是必须讲求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建设良好的内涵教育及进行外化其最基本的就是秉持三大规律。

第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人文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其最根本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而该中教育的收益人群为众多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方面,无可替代且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所有影响因素中,人文性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至关重要,且其中最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所谓 “亲其师而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也最重要的,即借助教师自身魅力来为广大受教育者进行传道授业。

第五,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对综合亲和力进行全面提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个综合力的体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阶梯亲和力以及教育者三者工作作用下的结果。通过其选择性可以发现,在不同的阶段中,针对不同目标对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有其不同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是按照不同的对象和时间地点而不同的[5]。很多情况下,手势、眼神、礼仪及外形和实施方式的差异都会影响亲和力的大小。

四、结语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全面提升亲和力,施教主体应当以学生为核心,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及心理状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同步更新教育开展的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打造网络教育平台,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的兴趣,通过上述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有效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教育管理者都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总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充分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为国家输出大量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亲和力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 01: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