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梅,刘一颖,潘 莹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问题行为是指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其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测等所允许的异常行为(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对不成熟,成长环境中如果存在各种不良因素,如亲子关系冷漠、缺少温情的依赖关系、家庭氛围紧张、教育方法粗暴、同伴关系压抑等,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问题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问题行为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与社会化过程,可能导致成人期发生社会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1]开展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心理矫正策略研究,有利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心理矫正策略包括:矫正青少年对事物不正确的主观界说、矫正青少年消极的心理情结、矫正青少年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等。
世间万物均有其属于本体的客观定义。这个定义,对其本质特征或内涵和外延作了简要说明。个体关于事物客观定义的主观理解,相当于对事物的二次定义,本文称之为对事物的主观界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对待同一个事物,其客观定义或许有限,但其主观界说却实实在在足以解释什么叫“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在世人或许会感慨他足够倒霉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当青少年于逆境困难泥泞中身心受累时,关于所处环境积极正确的主观界说往往有助于青少年更快地摆脱不堪现状,走向光明明天。青少年中的部分人,因其在逆境中习惯性地对世间万物使用灰色视角看待,产生其对事物不准确的主观界说,致使其陷足于心理问题的犄角,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严重的问题行为。矫正青少年对事物不准确的主观界说可以帮助青少年打开心扉,接受正能量的阳光普照,用积极正确的视角看待事物,应放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矫正的首要地位。
青少年因其贫瘠的生活环境和略显卑微的社会地位,加之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失败,常常会过度否定自己,造成对自己不正确、消极的否定界说,造成对自我的认知偏差,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加剧。青少年在长期的非正常的自我否定界说的情况下,很容易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悲哀、自卑等负面意识。这些消极的东西就像无底的黑洞,侵吞所有的光明美好,直到最后只剩下黑暗为止。在这片黑暗中,常常会滋生一系列不利于自身发展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又会逐渐掩盖住他们的眼睛,使其看不到自身的优点与潜能,看不到人生的机遇和奋斗的目标,迷途于重重雾霾之下,不明方向。久而久之,青少年会逐渐模糊自己最初设定的未来,痛苦于现状,完全抛弃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
矫正青少年对自我的否定界说有助于他们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增加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增强上进心。青少年只有善于客观正确地理解自我定义,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试着放大来看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常常给与自己肯定的鼓励,最后站在客观的角度反观、反省并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形成健康、正确、契合自身的自我主观界说,才能在沉浮荡漾的社会生活中时刻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社会是人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不可能以完全独立的方式生活和学习,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产生联系。青少年对于他人的主观界说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认识,从而间接决定了青少年对社会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
他人作为青少年在社会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存在,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接触产生联系。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问题就是对他人的方方面面的评价,归结于一点,也就是对他人的主观界说。包括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界说、对他人人格的界说以及对他人社会关系地位的界说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这对他人的主观界说,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间接影响到青少年在社会中的自我发展。
青少年对于他人的主观界说往往缺乏公正,甚至是错误的。青少年往往习惯性地根据他人正常的面部表情、语言手势等作出消极判断。如:“笑”理解成对他们的“嘲笑”,而不是“友好”的表达;“皱眉”理解成对他们的“嫌弃”,而不是遇事“为难”的表达。青少年习惯性将他人的人格按社会地位划分,社会地位越高,人格越差,人性越坏。并认为近墨者黑,与那些高官富商结为朋友的都不是好人。这种对他人消极的主观界说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会促使青少年害怕交际、远离人群、封闭自主,逐渐与社会脱节,甚至会造成不可预估的社会冲突。只有矫正青少年对他人的消极界说,才能促使青少年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回归社会正常生活,避免发生问题行为。
如果说人类是科技、文学、万象更新的创始人和探索者,那么自然就是世间一切文明的母亲。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其光、热、水、无机物等孕育着大地上的各种生物,诸如动物、植物、微生物;自然时时刻刻不在观察调整内部平衡,维持各生物间健康、稳定地发展、繁衍,如生态平衡;自然造就了险象奇观,好比南极洲血色瀑布;自然默认了种种生存法则,如优胜劣汰……自然孕育着人类,人类改变着自然。青少年作为自然中的微小组成成分,生于斯,长于斯,最终必将与之完全融合。
青少年在自然面前常常会显得渺小。因为那些巧夺天工神奇景观、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千奇百态的事物类别、不断进化消亡的生物种类,以及自然灾害的不可抗力……人类很容易滋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对于青少年的具体影响在于:不同的青少年因为对于事物的看法受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决定对于这种无力感的主观界说,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世界观。
青少年因其眼界、学识、生活条件、学习方式、生活际遇、活动范围等因素,对自然的这种无力感一时难以积极地发展为对世间万物的欣赏、感激和崇拜,难以发展为正向的鼓励与引导发现、发明,难以发展为自我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动力。反而容易形成悲观论,逃避现实,躲避困难,悲天悯人,得过且过,导致自我发展的各种期望丧失,相信迷信和地球毁灭论,严重损害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种种问题行为。矫正青少年对自然的悲观界说是引导青少年直面惨淡人生,正视生活 和学习中的困难险阻,发展积极人生观的重要举措,也是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举措。
青少年由于其自身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身权利无法保障,经济问题难以克服,生存需要时时受限,学习、生活压力难以承受,歧视和偏见随处可遇,认知结构发育缺陷,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加之沟通不顺畅,这使青少年的情绪起伏波动,情感变化多端。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孤独、失衡、偏执、虚荣、逆反、敌对、抑郁、依赖、嫉妒及困惑等消极的心理情结,导致种种问题行为的发生。为防止青少年问题行为发生,矫正青少年消极的心理情结不失为一项有效的策略。
一般青少年的自卑心理是由于缺乏成功经验、消极的自我暗示、生理缺陷及恶劣的生活环境所引起。[2]对青少年而言,被歧视的懊恼,再加上多次的挫折与失败、冲突与打击,内心防线一旦崩塌,深深的自卑感就会毫不犹豫进驻青少年的内心,侵蚀青少年脆弱的心灵。所谓自卑心理,就是指一种因为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削弱青少年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变得多愁善感、胆小畏缩、瞻前顾后……这些都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长此以往,很容易发展成为问题行为。所以,矫正青少年的自卑心理要放在矫正青少年消极的心理情结的首要位置,不容小觑。矫正青少年的自卑心理,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或重新找回自我,增强青少年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矫正青少年自卑心理的策略有:尊重个性、鼓励自信、丰富知识、体验成功等。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情绪情感中很多对立面常常相互交织,青少年“饱受心理复杂矛盾的煎熬,因而其情感体验也异常敏感”。相对劣势的社会地位使青少年形成极度自尊与极度自卑两种相对立的敏感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青少年的精神高度紧绷,对他人的防备心理极重,心思极其细腻,思绪繁杂。常常习惯性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曲解他人的本意,将别人一些无关的言行举止看成是对自己的蔑视。青少年“将自己放在悲惨与可怜的角色中,自怨自艾,引起内心的苦闷与烦躁,表现出忧郁寡欢,疑神疑鬼,烦躁易怒,不善合作,不宽容等行为倾向。”[3]这些问题行为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矫正青少年敏感心理,有助于青少年正确看待他人的言行举止,放下对于他人过分的防备心理;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心理减压、精神减负,从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矫正青少年敏感心理的策略有:心胸宽广、为人豁达、接受挑战、努力理解等。
在青少年时期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孤独。[4]青少年因其脆弱的内心体验和不良的人格特征,常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丢人,又因为难以承受矛盾的人际关系,内心有时像蜗牛一样封闭。像蜗牛一样,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将自己封闭在小小的壳里,不与他人交流,不参加团体聚会活动,将自己与他人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关起心门自己一个人品味孤独。这种心理辛酸而困苦,时间变得漫长,生活变成单曲循环,无法宣泄不满与痛苦,无人分享快乐与满足,像是死了,却又真实地活着。这种孤独心理,会诱使青少年社会生活逐渐疏远、淡化,最后将其陷入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徘徊,却像是一缕幽魂般存在的万劫境地。矫正青少年孤独心理,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大胆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打开心门,迎接阳光,从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矫正青少年孤独心理的策略有: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参与活动、情感沟通等。
失衡,即失去平衡。“不平衡心理是青少年最典型的心理情结之一。”它是对地位差距和不平等现象的自然反应。在不断寻求改革和发展的今天,城市面貌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对比自己的现状,发现这些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在自己身上体现不够,生活和学习待遇依然没有一丝起色,感觉自己被改革放逐、被社会抛弃,而他人却占尽优势,产生了一种吃亏的心态,造成心理的不平衡。这种失衡心态,任其发展,会不断助长青少年的敏感、偏执、逆反、抑郁及嫉妒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导致问题行为发生。矫正青少年失衡心理,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现状,明确自我奋斗目标,不断自我挑战,防止问题行为发生。矫正青少年失衡心理的策略有:正视挫折、挖掘优势、确立抱负、寻求超越等。
偏执,俗称固执、“认死理”,意指对一些问题或事物的看法主观、死板、僵硬或以偏概全;不能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固执己见,不灵活,不善变通;其认知不能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发展下去不仅思维偏执,也会影响到情绪和行为。[5]具有偏执心理的青少年,容易凡事都仍按个人的好恶和既往的处世“经验”来认知和评判当前的事物,以个人的好恶标准考虑问题,不能理性、客观地思考当下现实情况,且辩证思维不足,主观武断。当冲突产生时,很可能在其偏执心理带动下产生过激行为,对其身心发展十分不利。矫正青少年偏执心理,有助于青少年客观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考虑当下现实情况,作出正确决断,从而防止问题行为发生。矫正青少年偏执心理的策略有:合理表达、思维发散、积极讨论、改变定势、重新制约等。
虚荣心理,俗称“虚荣心”,是指一个人为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以不恰当的虚假方式来满足自尊需要的心理表现。[6]由于自尊心的过分、不客观表现,具有虚荣心理的青少年,常常以炫耀、夸张、卖弄,甚至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表面上的名誉和地位;习惯性攀比、装腔作势;待人处事突出自我,虚伪做作;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常常习惯性掩耳盗铃或自欺欺人。这种虚荣心理必然会导致青少年发生问题行为。矫正青少年虚荣心理,有助于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良好的为人处事都不可避免地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而预防发生问题行为。矫正青少年虚荣心理的策略有:接受现实、乐观积极、热爱学习、悦纳自我等。
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影响下,在社会上少数不正之风的影响下,青少年对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党和政府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信任危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导致错误的思潮以及封建迷信思想趁虚而入;对党和国家有关政策心存怀疑,主观认同感逐渐减低,表现出反社会倾向,由最初心理上的社会不满发展到后期的社会仇恨,直至社会敌对。青少年敌对心理必然导致种种问题行为。矫正青少年敌对心理,有助于促进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协调发展,坚定社会信仰,感恩和报效社会,从而防止问题行为发生。矫正青少年虚荣心理的策略有:独立自强、正直善良、团结他人、勇于奉献等。
个体的存在必定依附于环境,而任何环境都包含着千丝万缕的人、事、物及其关系,人际关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青少年消除孤独感,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当青少年拥有了和谐、融洽、真诚的人际关系,其心理健康就如同穿上了一层防护衣。反之,相继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导致青少年产生种种问题行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关系恶化的同时,也助长了自己人性的弱点。人际关系的恶化,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恐惧、回避、惭愧、羞愧、妒忌、多疑、报复、自私、敌视和极端的负面心理,这些都会诱发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矫正青少年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有助于鼓励青少年主动融入社会群体生活,打开心扉,用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个社会,从而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有时会遭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有意或无意的冷落、怜悯、嫌弃、侮辱或歧视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奔走生存,常常容易自我隔离。面对他人有意无意的疏离,使得青少年在原有的自卑、敏感、孤独等消极的情绪情感影响下,更添孤寂、苦闷,自我封闭。长期的自我封闭下,再面对他人,尤其是众人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极度缺乏的自我安全感。青少年“总是将自身置于被抛弃、被戏弄、被利用的不安全境地,对他人产生信任危机,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3],使自己步入越想融入群体,越孤独;越自我保护,越恐惧的交往怪圈,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矫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恐惧心理是矫正青少年社交障碍的敲门砖,也是引领青少年走出自我,拥抱这个美好世界的最艰巨的一步,有助于青少年真正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放心大胆地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真实的朋友,从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矫正青少年恐惧心理的策略有:鼓励勇敢、练习放松、消除困扰、逐步脱敏、内在对话、实况演练等。
回避心理是在面对恐惧、困难而又没有信心战胜的情况下,产生消极处事心理。事实上,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常常表现出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性格内向、孤僻,脆弱等特点。这些特点使青少年不善于与周围人沟通、交流,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力不从心,加之生活中青少年可能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歧视,增加了青少年对于外界人、事、物的戒备心。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青少年社交欲望低,在社交问题上产生回避心理,这种社交主观回避心理会加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障碍,导致问题行为。矫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回避心理,有助于青少年不受物质条件的影响,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事业,不断促进自身自我发展,从而预防发生问题行为。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矫正回避心理的策略有:敞开心扉、大胆沟通、广交朋友、真诚待人等。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时常出现惭愧心理。当交往圈中有家庭、学业或社会地位等高于自己的朋友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惭形秽,惭愧心理就会像魔术师手里的扑克,从无到有,且越来越多。当这种心理不断持续,青少年就会活动退缩、敏感脆弱,自我封闭,到最后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独行侠。矫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惭愧心理,有助于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正视自己客观物质条件的不足,学会多爱护自己,多尊重自己,不妄自菲薄,不自惭形秽;有助于青少年学会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学会以平等的视角,积极的人生观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以坦诚的沟通换取相互间的信任,学会以自信的精神面貌和沉着冷静的处事作风赢得他人的尊重;有助于青少年接收到更多的社会资讯,了解到更多的人生百态,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这一切都可以预防问题行为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矫正青少年惭愧心理的策略有:注重内心接纳、教导自我观念、学会事件幽默、表达肯定初衷、努力弥补失误等。
嫉妒是对才能、地位、成就、机遇和条件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情绪。在人际沟通中,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情绪,会阻碍嫉妒者和被嫉妒者双方的正常交往。[7]这种心理会逐渐促使青少年对对方产生蔑视感,使得交际双方渐渐疏离,最终导致友谊终结。矫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嫉妒心理,是改善青少年社交路上必须跨过的一道坎,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导向,接受他人的优势并向他人学习,避免狭隘、自私、霸道等问题行为发生。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矫正嫉妒心理的策略有:正确认识嫉妒、创造良好集体、提倡友好竞争、学习缓解方法等。
青少年中的少部分个体,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相处,缺乏交往的信心、技巧和正常态度;用负面的情感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总是从缺陷入手;想要与人交往,却总是因为自己看到的这些缺陷而止步;青少年害怕吃亏,害怕被伤害,害怕他人侵犯自己的利益。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人际交往中的这种自私心理常常会导致人际关系进一步紧张,引发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矫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自私心理,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感和社会价值感,帮助青少年矫正其社交恐惧,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矫正青少年自私心理的策略有:学会分享、参与公益、礼尚往来、坦诚平等。
造成青少年严重的社交障碍最隐秘的幕后黑手就是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极端心理。因为极端而孤独,因为孤独而敏感,因为敏感而自卑,因为自卑而羞愧,因为羞愧而嫉妒,因为嫉妒而自私,因为自私而多疑,因为多疑而敌视,因为敌视而报复。环环相扣,每进一环都意味着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又一层沦陷,意味其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加重。所以,矫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极端心理是矫正青少年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关键所在。只有矫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极端心理,才能有效改善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恐惧、回避、惭愧、羞愧、妒忌、多疑、报复、自私等心理,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矫正青少年极端心理的策略有:辩证思维、学会自制、转换角色、泰然处事、评估得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