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佳,黄涵琪,钟 琳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先由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及其学生桑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媒介素养的内涵不断增添新的元素,整体而言,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媒介、理性地选择与接触媒介,正确有效地理解媒介内容,能够积极、主动面对并分析、判断和传播各类媒介信息的能力。”[1]
国内学者陈敬新研究认为,在原有媒介素养的基础上,融入新媒介批判取舍能力、接触使用能力、互动交往能力以及参与创造能力,就是新媒介素养。[2]我们认为,新媒介素养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出来的,人们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所需要具备的新的媒介技能。
截止2019年5月,红河学院学生党员(包括预备党员)一共有920名。其中:正式党员共有507名,预备党员共有413名,女生占比68.8%,少数民族党员占比23.59%,大部分党员分布都在大二大三大四,年龄分布在18~25岁之间。目前全校一共有大学生党支部47个,并以院系和专业设置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党员人数规模一般在在30人以内。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的方式,红河学院大学生党员是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共计发放107份问卷,回收107份问卷,其中有104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中正式党员有55人,预备党员有48人。本次问卷调查共有39个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新媒介素养的认知情况、对新媒介的使用情况、接触新媒介的动机和倾向以及高校学生党员对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新媒介素养的认知程度是判断大学生党员新媒介素养水平的基础。调查发现,目前红河学院大多大学生党员对于新媒介素养的认知还比较浅显,甚至盲目。在回答“您有没有听说过新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时,其中:选择“有”这一选项的党员占65.05%,选择“没有”的党员占34.95%;回答“您认为自己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如何”时,72.82%的党员选择了“一般”。
1.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
目前,以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介越来越普及,大学生党员对新媒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平时社交、娱乐、学习、获取信息等用到最多的就是移动终端。调查发现,红河学院大学生党员在使用手机的倾向较为明显。在回答“您接触新媒介的频率排序”时,有92.93%的党员选择将手机排在第一位,仅有5.83%的党员选择将电脑排在第一位。
2.对新媒介接触时间较长
便携式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发展在给大学生党员带来了一系列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担忧,那就是大学生党员总体对新媒介接触的时间较长且有较强的依赖。在“您平均每天接触新媒介的时间”一项中,37.86%的党员选择了5小时以上;在“您能坚持多久不接触新媒介”一项中,63.11%的党员选择了3小时以下。
3.对新媒介的使用以娱乐消遣偏多
调查发现,休闲娱乐是目前大学生党员接触新媒介的主要目的,不少大学生党员热衷于使用新媒介看明星八卦和娱乐节目。在“接触新媒介的动机排序”一项中,有41.75%的党员将“休闲娱乐”排在第一位;在回答“您最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新闻”时,有31.07%的党员选择“娱乐八卦类”新闻排为第一位,只有22.33%的党员选择“时事政治类”为第一位。由此看出,红河学院大学生党员没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介作为提升自己政治理论水平、获取专业资料、自我学习的载体。
4.利用新媒介进行信息生产和再加工的能力较弱
新媒介时代,“受者即传者”。调查显示红河学院大学生党员仍然处于被动的信息接受状态,主动进行信息生产和加工较少,在网络上发挥积极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力较弱。如在“您是否会针对某一事件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一项中,58.25%的党员选择了“偶尔发布”,35.92%的党员选择了“从不发布”,只有5.83%的党员选择了“经常发布”。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大四党员王某在受访中表示:基本不会在网络上针对身边的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意见不合群,影响同学们对自己的看法,虽对于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有时会转发朋友圈,但也几乎不发表个人的看法。
1.对新媒介传播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分析
大学生党员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对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亟待提高。调查发现,红河学院大学生党员对新媒介传播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较弱,在“您平时会有意识地辨析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吗”一项中,只有30.1%的党员选择了“经常会”。人文学院大四党员张某在受访中表示:因为她是新闻传播系的,学过一些相关课程,因此对于新媒体平台传递的信息会比较敏感,所以平时会经常辨析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工学院党员李某在采访中则表示:认为现在应用程序的信息筛选已经做的挺好了,看新闻的平台也比较权威,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之类的,所以基本不会辨析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真实性。
新媒介在给受众提供了获取信息、社交、休闲娱乐等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信息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员由于缺乏新媒介素养而导致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表现为被动接受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对网络上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不强,缺乏自己主动思考和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2.对新媒介使用过程中的道德规范意识分析
大学生党员在新媒介使用过程中对道德规范意识的要求理应高于一般大学生群体。调查发现,红河学院大学生党员对自己的身份还不够明确,在新媒介使用过程中的道德规范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回答“针对网络上的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您的态度”时,71.84%的党员选择了“负面影响较大,应予以抵制”,但还有12.62%的党员选择了“积极与朋友分享”;在“您在社交媒体发布动态时,会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吗”一项中,65.05%的党员选择了“经常会”,27.18%的党员选择了“偶尔会”。
大学生党员的新媒介信息生产素养的关键在于“负责”——负责地发布信息、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的楷模,对于其言行的要求高于一般青年群众。这就说明大学生党员在参与新媒介活动中也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规范个人言行,负责任地传播。通过调查,我们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新媒介信息生产能力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信息生产时的自我约束力有待增强
调查发现,目前红河学院大学生党员在使用新媒介进行信息生产时自我约束力还不够强。在回答“当您在社交媒体发布动态时,会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吗?”时,有65.05%的党员选择了“会”,但27.18%的党员选择了“偶尔会”,5.83%的党员选择了“基本不会”,1.94%的党员选择了“完全不会”。人文学院大三党员念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动态一般都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些记录,或者是自己的心情描述,并且觉得身为一名党员同志,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起到模范先锋作用,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在回答“针对网络上一些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您的态度是”时,竟有12.62%的党员选择了“积极与朋友分享”。
2.使用新媒体引导舆论的意识较为薄弱
新媒体时代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党员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的引导,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调查发现,在回答“您有没有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树立党员的榜样作用”时,只有72.5%的党员选择了“偶尔发布”,15%的党员选择了“从不发布”;在回答“您有没有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过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时,70%的党员选择了“偶尔宣传”,17.5%的党员选择了“从不宣传”,只有12.5%的党员选择了“经常宣传”。这表明目前红河学院大学生党员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和利用新媒体树立党员先锋模范形象的意识较为薄弱。
在“您认为大学生党员是否有必要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一项中,有33.01%的党员选择了“非常有必要”,57.28%的党员选择了“有必要”。目前红河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基本每学期会开设《传媒素养》的通识选修课,课程容量为80~160人,一般选修该课的主体是大一新生,也有少部分的其他年级学生,但党员在其中占比极少,因此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党员接受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在“您喜欢哪种形式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一项中,选择“实践活动”“开设课程”形式的党员占比较大,表明红河学院大部分党员更倾向新媒介素养教育方式是实践活动和开设课程。目前红河学院校内新媒体平台较多,给大学生们提供的实践机会也较多,但针对全校大学生党员在新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或培训较少,因此我们认为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
党章党规是党员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党员在媒介运用中应遵循的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条以及第五十二条都规定了党员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可能会触犯的纪律红线,情节严重的会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而党员个人在使用新媒介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对党章党规的学习不深入,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不高而触碰这些红线。在一些报道中,都有不少党员在微信朋友圈传播政治谣言、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而受到处分的案例。因此,大学生党员在使用新媒介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循党章党规的要求,用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始终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
习近平新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者的初心与使命都有重要的论述。在新媒介时代,受众生成内容,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甚至在部分领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作为大学生党员在积极参与网络活动的同时,也要提升这样一种自觉:在新媒介的传播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正能量的示范者和倡导者,自觉学习和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赋予到自身,那就是“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作为大学生党员要责无旁贷担负起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职责与使命,带头做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亮剑,敢于担当,有所作为,让主流声音占领主战场,为亿万民众创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3]并且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国家网络安全的维护中,而这首先要求大学生党员具备良好的新媒介素养。
校园是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好校园资源,为大学生党员打造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是十分必要的。红河学院目前已在校内开设了大学生新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多个媒体平台,各个学院也有自己官方QQ等,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内新媒体资源,并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这些新媒体平台,让大学生党员在参与新媒体运营的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媒介运作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此外,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课程,或与校外相关新闻单位和媒体合作,给大学生党员定期进行新媒介素养相关的讲座和展览。
“互联网+”带来了不同领域的联合发展,也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理念与模式上的创新与驱动。“在信息化浪潮席卷之下,基层党建所处的现实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且为人们所熟悉的技术手段,成为基层党建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助力。”[4]
通过“互联网+”,从“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APP,到各基层党组织自己建设的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进行党员教育和群众宣传、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务公开,便利了党务工作管理。但仍然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也存在着党员对这些媒介和平台认识和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其实这与党员的新媒介素养有着较紧密的关系。换句话说,新媒介素养的高低影响着“互联网+党建”的实施成效。一方面大学生党员亟需提升自己的新媒介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党务工作者是大学生党员的直接教育者、培养者和管理者,新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新媒介素养,影响着基层“互联网+党建”的开展情况。所以,党务工作者也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对媒介的功能、特点、用户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和认真地调查分析,理解媒介、善用媒介,以互联网为平台创新活动方式和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