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2020-01-18 13:55杨巧章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大学

杨巧章

(忻州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山西 忻州 034000)

大学英语课程并不是单一地向学生介绍与传输英美文化,而是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与内容,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内涵、提升了语言教学的层次,为培养优秀的中华文化 “传播者” 奠定基础。

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较弱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证和未来就业息息相关,因此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侧重于应试性,利用背诵单词与短语、分析语法、翻译课本等方式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却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止步于四六级考试,难以真正使用英语进行交流[1]。此外,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侧重于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况、文学作品、风土人情等,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书法、戏曲、绘画等艺术并未形成联系,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削弱了大学英语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无法使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教材内容忽视本土文化

现阶段,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全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或《新编大学英语》,所选的课文均为英美国家文学作品或对话、报道等,反映出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突出了英美国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其中所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不成体系。这种教材的编写模式虽然有利于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提升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导致大学英语课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失衡。

(三)教学过程忽视人文性

语言不仅是一种读写工具,还同时具有较高的人文性特征,既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2]。因此,不能将大学英语教学视为单一的工具性训练,更应将其看做文化的培养与熏陶。张保宁在《拓宽思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对外语院校母语文化课教学功能的探索》一文中认为:离开了母语文化的英语教学如同无源之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凸显英语的工具属性、重视对英美国家文化的 “吸收”,却往往忽视了英语的人文属性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 “输出”。

(四)“中华文化失语” 现象突出

近年来,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文化充斥校园之中,学生对西方文化如数家珍,能够用英语流利地介绍“汉堡”“薯条”“披萨” 等西方饮食文化,但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英语介绍我国的 “四大发明”“四大文学名著” 等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出现 “失语” 局面,使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失衡,不利于我国 “文化自信” 战略的实施[3]。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心,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既有利于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又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失衡现象,化解 “中华文化失语” 的尴尬局面。

(一)有利于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英语不再是一种语言工具,更具有传播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功能,文化载体属性越来越鲜明[4]。高校肩负着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化之声已经成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构建中华文化体系,系统性地认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学生向世界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有利于增强跨文化交往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往意识,从传统的单一语言培养转向语言训练与跨文化交往并重的局面。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英美国家文化,更要积极建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表达我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特色,科学、客观地对待两种文化的差异,汲取与借鉴英美文化的优点,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育人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扮演好中外人文交流的 “传播者” 与 “促进者”。

(三)有利于化解 “中华文化失语” 的尴尬局面

目前,高校的英语教学并未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往往忽视神话传说、文学典故、民风民俗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存在 “重英语、轻母语”“重西方、轻本土” 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 “中华文化失语” 的尴尬局面,致使许多熟练英语的中国学者难以向西方国家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自身独立的文化人格。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有利于化解 “中华文化失语” 的尴尬局面,为日后的跨文化交往活动奠定基础[5]。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将文化育人寓于语言教学之中

强化认知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英语教学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认知中华文化的直接途径,高校应处理好文化育人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将文化育人寓于语言教学之中,使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统一起来。换言之,英语教师应将教学重点从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转化为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的融合,在学习语法和词汇时向学生 “输出”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讲解The Standard for Olympic Excellence(奥林匹克精神)一文时,可以在介绍西方奥林匹克精神后加入中国申奥的故事,以及运动健儿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奥林匹克的贡献与影响。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均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的融合应把握适度原则,加入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须与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要与大学生的身份相适应,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语言教学的形式。此外,英语教师还需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中华传统文化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融入进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合理地增加一些课堂互动环节。例如,在讲解Christmas一文时,教师可以Why is Christmas so popular with Chinese youngsters(问为什么圣诞节如此吸引中国青年)为主题,讨论我国圣诞现象的利弊,并利用英语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深化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学

中西文化差异性明显,正确认识与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首先应深化对比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选择性地接受西方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负面、消极思想。例如,中西方文化对同一种动物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对立。英语教师可以“dragon”(龙)、“peacock”(孔雀)、“owl”(猫头鹰)等动物为例,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对比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应为凸显对比性而忽视中西文化之间的联系性与互补性。例如,英语中的谚语“Everyone thinks their stuff is amazing”(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东西了不起),英语教师可利用该谚语讲述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介绍西方个人主义的利弊,并引导学生思考与翻译与此相关的成语或俗语(如唇亡齿寒,舍已为人,人心齐、泰山移,等),以此引导学生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6]。

(三)创新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1.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没有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重新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十分必要。应将涉及中华文化的背景知识、词汇短语、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之中,并明确要求学生应具有使用英语流利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以此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增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的动力。

2.完善课程设置

大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中华传统文化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中华文化的英语课程。应增设以介绍我国历史、文学、绘画、书法、习俗等方面的英语课程,以此提升大学生向世界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

3.丰富教学方式

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网络平台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例如,可将《论语》《诗经》中较为易懂的章节上传至群共享,安排学生自行下载并阅读,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译文,以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华文化。此外,观看影视节目、组织社团、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等都是传播传统文化的 “第二课堂”,将其与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编写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教材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极少涉及中华传统文化,所选择的内容大多以英美文学为主,所呈现的都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或生活场景。面对这一现状,高校应积极编写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推送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络英语文章。

1.编写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有所差别,医学专业的英语教材中可涉及中医文化,文史类专业的英语教材中可涉及文学名著与历史典故,工科类专业的英语教材中可涉及工匠文化与传统技术,以此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此外,编写校本教材不应仅仅关注专业,还须重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精心挑选优秀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祖国的建设与未来发展服务。

2.推送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络英语文章

网络英语文章更新快、篇幅短、内容丰富,并且贴近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能够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有效补充。英语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搜集、整理网络英语文章,在丰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目前,国内已建立多个公开的英文报刊网站,如21st Century English News、China Daily、China Today、Shanghai Daily等,其中不乏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文与报道,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英语教学并未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 “中华文化失语” 的尴尬局面。高校与英语教师应当积极促进文化育人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化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学,创新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并编写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材,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促进跨文化交往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大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留白”是个大学问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大学》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