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莉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54041)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较好,该专业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优势明显。与此相比,当前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培养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不能学以致用,实践能力偏低,导致就业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商贸、旅游、新闻、外事等部门又亟需懂外语的年轻人才。这一现状折射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有学者认为 “这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有关。” 新时期英语专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学科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1]。
不同高校英语专业具体培养目标不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上。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仅仅通过有限的第一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以致用的渠道,巩固基础语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在当前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与改革迫在眉睫。
黄源深曾指出:“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外,课外学习的质量在整个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课外学习也就是第二课堂,“一般指在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外的,结合国家、地方及高校自身的办学需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面向未来的全面能力为宗旨的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覆盖全面的各类校内外活动”,并非 “以娱乐为导向” 随意开展的学生活动。
近年来,关于英语第二课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师和学者的关注,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英语第二课堂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并提出一系列建设意见和改善措施,但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建设研究还比较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目前已经参加了一些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如英语网络资源学习、英语话剧表演、英语学科类比赛、英语角等,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未能以 “学生全面发展” 理念为指导,将语言知识和技能、“思辨、创新、跨文化交际、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能力” 及 “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国际视野” 等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设计英语第二课堂。
二是目标导向不明确,不能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往往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发展和就业。
三是设计层次不清晰,未能充分体现高、低年级层次差别,也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倾向和兴趣,出现 “一锅粥” 现象,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是缺乏全面性,未能全面考量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致使活动本身和专业育人目标脱节现象;二是缺乏全员性,没有把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整体融入,更没有把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导致第二课堂评价监控标准缺乏客观性和动态标准;三是缺乏全程性,没有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评价监控,只注重某些环节或最终结果,缺少对其他环节的把控[2]。
一是硬件投入不足,缺乏规范的场所和配套设施,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使用不充分,实践平台建设匮乏;二是师资力量投入不足:院校重视不够,对教师激励措施不足,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师资力量比较单一,基本依赖校内专职教师,因此,无法对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指导和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开展情况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 “全人发展” 理念为指导
根据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类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全方位的大格局教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将第二课堂建设与学生能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3]。
2.制定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和大纲
《国标》 “是外语类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但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地域条件、教学设施、生源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很难达到双一流大学英语专业人才规格。因此《国标》又明确提出 “各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应根据本标准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纲领的制定同样既要以《国标》为依据,又要立足实际,采取科学态度,对所在院校的地域、经济、师资、学生等因素展开调查研究,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英语第二课堂方案和大纲[4]。
3.体现高、低年级层次差别及学生专业倾向和兴趣差别,符合个性化发展
“一锅粥” 的第二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专业和个性化发展,因此,英语第二课堂改革应朝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方向努力,进行层次化、多样性设计。低年级学生第二课堂要侧重帮助学生通过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浓厚的人文情怀及宽广的国际视野,为以后 “对未来工作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做好准备。高年级因面临社会竞争,第二课堂不能固守听、说、读、写、译等通识语言技能的训练,更应侧重与择业直接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平台,从而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实现 “毕业生从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的成功过渡。”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要克服长期以来的主观随意性,以大纲为依据,制定全面、全员、全程的标准化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英语第二课堂有序开展。
1.全面完善英语第二课堂质量监控
英语第二课堂质量监控应具有全面性,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考量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对学生能力培养覆盖率、与专业方向相关性、个体差异针对性等方面。实行全面监控是为了改善目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种类匮乏,年级和专业方向等个性差异凸显不明,一味沿袭或跟风等不良现象,有效促进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在整体设置上朝适应社会、专业和个人发展需求方向发展,从而对第一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延续和有益的补充。
2.英语第二课堂质量监控系统性
英语第二课堂质量监控应具有全员性,是个系统过程,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师生、社会等参与,形成立体交叉的全员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避免学生 “放羊式” 放任自流[5]。管理人员介入可以把握第二课堂总体方向和目标,教师介入可以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 “情感品格”“为他们树立榜样”。社会,即市场或用人单位介入,可以 “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社会实践环节,评价人才培养成果,再为人才培养标准的完善提供反馈。”
3.英语第二课堂质量监控应具有全程性,重视每个环节的作用
英语第二课堂由很多环节构成,包括目标评估、人员分配、过程指导、后期反馈等,加强对全程每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是保证英语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前期要保证每个环节的设计与第二课堂目标相吻合,过程中各环节责任明确、形式具体有效且操作性强[6]。全程监控的目的是避免第二课堂活动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只讲形式、不重实际效果或效果与目的严重偏离等现象。
英语第二课堂硬件指的是活动开展所需的场所、平台、仪器设备、多媒体、网络等,软件指的是师资力量、学习资源、时间投入、奖励措施、教学管理、学习环境等。没有这些方面的基本保障,英语第二课堂只能纸上谈兵。
1.加大英语第二课堂设施、设备投入
院校管理人员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加大英语演讲辩论活动室、口译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等设施和设备建设,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外学习条件和氛围;开拓校外实践平台,加强与涉外酒店、外事办、外贸公司等之间的联系,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的距离,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建设,充分利用学生是校园网络使用主体这一事实,引领学生参与线上英语第二课堂学习和实践,创建 “互联网+第二课堂” 的模式,打破传统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无法做到学生全员参与的限制,提高活动的全面性、多样性和灵活性[7]。
2.加大英语第二课堂师资力量投入
增加对英语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的政策支持与奖励,提高教师积极性;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既不能做十年如一日的 “懒人”,也不能做自娱自乐的 “神仙”。教师要熟悉语言教学规律,了解英语专业教育领域重要问题,科学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师资力量要多元化,一支多元化师资队伍不仅包括固定的教职员工,也包括外聘教师,以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资深人士[8]。这种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语言和实践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永远充满新思想、新活力,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9]。
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作为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有益拓展和补充,具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能为学生巩固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锻炼各种专业能力,提高素养提供各种机会、资源和平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重要途径[10]。为了保证英语第二课堂的质量和效果,相关教师与管理人员应以 “全人教育” 为宗旨,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立足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紧紧围绕英语专业教育教学重点突出问题,对英语第二课堂进行全面的顶层设计,规范的质量监控及充足的硬件、软件投入,加大英语第二课堂改革和建设,有效指导并保障各种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重点提高师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弥补英语第一课堂时空有限、内容不足、个性不突出、实践匮乏等缺点,共同促进英语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总而言之,英语第二课堂作为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其效果和质量值得广大英语教师和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