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旺强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具备运用数量分析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研、经济分析、实际操作以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都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涵盖范围广,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完整。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人文管理课程之间的搭配要合理有效,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当中要作为辅助学科优先学习,人文学科、管理学科应作为经济学专业丰富和拓展视野的学科。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不只是一门技能的培养,也不是一种方法的传授,而是一个系统的经济学人才技能体系,包括语言、写作、统计、计算机操作、应用软件分析、预测等应用技能。在构建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应用技能的培养要系统化、有层次、由易而难、由简入深。可以优先安排语言与写作类的课程,然后是涉及操作的统计与计算机课程,最后学习分析与预测方法课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统计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基础理论及应用技能课程的构建,同时还需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课程安排。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不是仅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问题。培养出的经济学人才应具备与各行各业进行交际融合的能力,而素质教育课程就是经济学人才要不断学习的课程。
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立足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实践要做到依托课程,实施单元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动手意识、主动意识,确保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单元化训练项目都能得到针对性指导。将开课初始、实践过程单元化管理、期末综合考核三者相结合,切实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要明确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循环渐进、由点及面开展实践课程,形成经济学专业应用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假期实践等项目为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自身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训练平台,这些平台丰富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途径。在参加过程中,学生的项目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及项目成果撰写都会得到专业指导,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在校内建立实践基地以及寻找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教学是提高经济学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力度的有效途径。在校内可以开展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仿真教学,在校外可以与政府、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校外企业合作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能够形成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的教学计划应由原来的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现场教学模式转变为校内教师辅助、企业人员负责培训、解决现有问题三者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模拟掌握应用技能,了解应用技能的实际需求,并利用实践应用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要做到教师、企业、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并对教学内容及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如今,校企合作的方式呈多样化,不仅局限于地方企业,还可以拓宽至全国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可通过视频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带领学生赴外地企业办公场所进行现场教学与实践,这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专业应用技能进行掌握。
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合作内容,不能局限于应用技能的教学实施层面,要深化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服务范围以及企业发展需要的层面,将两者互补,由企业提出经济服务需求,由经济学专业学生承担课题,并在校内指导教师及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由学生团队完成企业经济服务项目,进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切实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