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视域下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

2020-01-18 10:16曾志文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板书历史目标

曾志文

(韩山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第七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历史组”教学技能大赛于2019 年8 月29 日至30 日在享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韩山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广东省9所本科院校的共34 名选手参与了角逐。每位选手从高一年级历史必修教材中自选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与现场竞赛,电子版的教学设计分值占20%;现场比赛共三项:说课、讲课、答辩,分值占80%。选手的现场竞赛实际上是个人教学设计的再现。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特点,将教学的各种要素进行有序的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等环节。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研究,论者多站在纯理论或中学历史一线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索。如李英顺指出要明确历史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1]乔乐林认为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保证实现问题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形神兼备”。[2]马龙探讨了巧用多媒体、构建学习情境、借助辅助元素导入历史教学的问题。[3]本文拟调整研究角度,根据对此次省赛的现场观摩,尝试提炼诸位选手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亮点与不足,进而思考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优化问题,以期对高校历史师范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核心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决定着授课方向及质量高度,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教学目标如此重要,其清晰与否左右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有选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核心目标,使目标导向明晰化,这点是可取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把握三点:一是意义化,即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提炼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二是内化,即将外在的知识通过习得而转化为内在的认识;三是简化,即明确教学的中心和灵魂。[4]不管是意义化、内化或简化,设计目标要遵循的原则即是中心化,使目标清晰可循,突出教学重点。

当然,也有一些选手在“三维”目标下再分解若干个小目标,或对应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列出五大目标,这样就产生了一节课可能有五六个甚至十来个教学目标的情形,一节课要完成如此繁多的目标谈何容易?这种目标泛化的现象是需要避免的。为使教学目标与历史核心素养合二为一,有研究者提出可以有选择地提炼“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历史核心素养。[5]如此,一个教学目标就可能内含数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教学目标得以突出。类似的操作方法是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任务,在每一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某些历史核心素养。如“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课,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三点:(1)在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秦汉疆域的“四至”,说明秦汉时期中国疆域的演进(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探讨秦汉王朝解体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解释、唯物史观)。[6]

上述三个目标,内容具体而形式简明,即说明秦汉时期中国疆域的演进、论述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意义、探讨秦汉王朝解体的原因;每一目标后面均有可以培养的两个(也可以是数个)历史核心素养,避免形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一对等的机械关系;从三个目标也可看出,第二个目标应是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应是教学难点,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加以贯彻、践行。

二、教学内容设计:高度整合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之间的媒介,通过对这一媒介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依托,而教材内容体现了国家层面教书育人的宗旨,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教师对教材内容无需作根本性的改动,而是要在领会其精髓的情形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深化,以更贴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对教学内容的整合,首先,应该深刻领会课标内容,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每节课的课标即是对该节课授课方向的定位,若未对每节课课标深入研析,则难以确定该节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具体意义,那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就容易失去方向。其次,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应体现高度的逻辑性,要么各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要么是递进关系,且子目用词方面应有新意又易于让学生理解。再次,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应注意拓展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知识范畴,以便丰富历史面相,升华对这一事件或现象的认识。

本届选手一个较为突出的亮点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比较到位,体现出对授课知识点的内化。有数位选手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有一定的艺术性,如一位选手在讲述“五四爱国运动”时,将教材整合为三点:(1)站在当时看五四;(2)站在国外看五四;(3)站在当下看五四。这种进入历史现场观察历史事件、以局外人以及后来人的观点审视历史事件的教学设计,有效拓展了五四运动的外延与内涵,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还原五四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拓展学生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与视野,充分锻炼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相较于将该课整合为新姿态、新气象、新开端的“三新”教学设计明显要高明许多,“三新”虽然有“新”字,但相关词汇均在不同教材版本里出现过,创意感仍然不足。再如“辛亥革命”一课,有选手将教材整合为“追梦、圆梦、残梦”三节,勾勒出辛亥革命曲折的历史进程,而且以“梦”为话题,也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相较于将该课整合为“革命之因、革命之路、革命之果”的设计要更新颖一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问题引领

教学过程设计应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也是最繁琐的一环,所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均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反映。教学过程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节课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如期达成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过程设计中的关键一点是做好问题设计,设问是串联教学过程各板块之间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关于选手在这一环节的表现,需要着重评述。

就导入环节而言,选手们所花功夫较大,或以图片,或以故事,或以诗歌等引入,均体现了一定的新颖性。有一位选手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时,抛出问题:2019年6月6日,俄国总统普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了哪艘巡洋舰?并播放相关视频,而后询问学生得出答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而说明这艘军舰就是打响俄国十月革命第一炮的战舰,由此引入正题。这种问题与视频相结合的导入模式易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加之运用时政视频,很快拉近了学生感受历史的心理距离。而且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了学习效果。问题呈现加以视频辅助,不失为导入设计中更高级的一种方式。

新授课环节,有几位选手提出两至三个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大问题,然后呈现若干则材料,每则材料的上方或下方给出具体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不疾不徐,循循善诱,这种问题呈现模式挺好,惜多数选手未能充分体悟到设问的重要性,抛出的一些问题过于庞大或宽泛,学生不知从何说起。多位选手在展示每一则材料后,会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同学们看了这则材料后,可以从中提取到什么信息?”如此设问,就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容易茫然。再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选手列出海战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的表格,然后突然发问:“我们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学生也是一脸茫然。为不耽误授课时间,选手只好自行圆场:“老师看到大家都没有什么反应,那么就让老师来告知大家。”这种圆场方式显然过于牵强和生硬了。若教师将其分解成若干具体问题,可能学生回答就容易得多,如“通过上表,在军舰性能、炮弹型号、兵员数量、指挥官素质等方面,中日海军存在怎样的差距?”在学生一一回应后,自然就可以得出当时中日海军综合实力对比的结果。

有些选手不设计面向学生的问题,而是自讲自答。如一位选手在讲“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时,用表格的形式区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缺点,表格中的各项内容若引导学生填空既可深化所学知识,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选手自己却将全部答案和盘托出,没有任何设问引导,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选手将问题答案化,即问题里面就包含着答案。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选手提问:“华盛顿是不是希望国家获得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呀?是不是需要一个民主政治呀?”这种答案导向性的问题并非真正的问题,应避免提出,学生得不到任何的思维锻炼。

选手于问题设计中暴露的不足,在答辩环节亦能隐约可见。现就选手的答辩举若干例(每一个评委的提问对应一个选手的回答)。问题1:你认为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若再来一遍,你会怎样去弥补?答:在教学准备过程中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不知道刚才在与学生共同朗诵时学生会不会与自己共情?我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才能感染到学生。其实这位选手在授课中最大的不足是在导入时提出的数个问题未能在新授课中引导学生回答,没有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选手未能将导入伊始所提的几个大问题在新授课中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而选手并未从优化问题设计、加强课堂互动入手谈谈自己具体的改进措施,只略微提及与学生共同朗诵的体验,显然是没有抓住要旨。问题2:课堂中如何使用史料教学带动学生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答:给材料让学生提前预习,与学生共同探讨材料以及……。这位选手未能回答完整,评委发此问的原因是这位选手在授课中呈现了很多史料,但都是自行解读,未引导学生理解,使得课堂气氛沉闷。选手显然未意识到自己的这项不足,未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做针对性的回答。问题3: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若学生反应慢或回答错误,你如何引导学生以提高学习的有效度?评委发此问的原因是这位选手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多个问题,学生都无法回答,如“联邦政府三大权力部门是如何分权制衡的?”这个问题本来就比较大,不好回答,当叫出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时,这位学生支吾了好一会,干脆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告诉我吧!”直接将问题抛回去了,让选手颇为尴尬。应该说这种情境让评委印象深刻,故有此一问,但选手回答时却未正面回应,未从如何分解问题、如何耐心引导学生的角度作答,而是说自己会仔细解读材料,会让学生多讨论交流等等,答非所问,不得要领。

有研究者指出:“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探究,解决问题。”[7]也就是要注重问题教学,教师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一堂课不能没有设问,良好的设问除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外,还能有效开展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时的师生互动以及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时的生生互动,热烈的课堂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师生的思维,加强教学效果,而且可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使得课堂教学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堂互动程度也是评委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好的课堂互动,也恰恰是从设问开始的。

设计问题要讲究技巧性。首先,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由易到难,“每一堂课的提问设计都必须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彼此联系的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并感受思维的有序性”,[8]从而体现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其次,问题要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新授课前可以提出两至三个大问题,但在其后的每一个教学步骤中均呈现两至三个小问题,尤其是每则材料后面最好应设计一个问题,而所有的问题均应为教学目标服务。再次,设计的问题要多样化,有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各个小组的,也有面向个人的,如此错落有致,方能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师生互动有机融合,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

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进入课堂,但板书却未因此退出教学的舞台,反而愈发彰显它的作用。其突出的功能是可以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另外,精心设计、书写规范的板书令人赏心悦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教师个人魅力。

板书的设计模式有多种,常用的模式是内容式板书,即用一、二、三级标题的形式有逻辑性地罗列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一选手在讲“祖国统一大业”时,分成四大点进行板书:统一之由、统一之想、统一之路、统一之望,在每一大点后面再列出数个小点,如“统一之路”:条件、过程、意义。这种板书的优点是便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主要知识点,理清教材知识脉络,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授课小结部分,这种板书都易于使用。还有一种是强调式板书,即教师根据授课需要,灵活机动地突出课文的某一部分或某种思想,往往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进行概括,突出学习的重点。这种板书的优点是可以灵活地补充课件中未呈现的内容。再一种是设问式板书,即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数个问题,这些问题或呈并列关系,或呈递进关系,显示清晰的逻辑理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回答,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渐次列出。这种板书的优点是使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之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不论哪种板书形式,均要求简洁、工整、准确,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届参赛选手的板书设计形式较为单一,基本采用的是内容式板书,其它板书形式甚少采用,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多位选手仅用粉笔书写课节主题,下面的二、三级标题用已经书写好的纸条直接贴到黑板上,甚至有个别选手将板书内容全部用纸条贴出来。选手这样做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节省时间,15分钟讲课时间比较短暂,难以把控;一是自认为板书水平不高,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反而影响讲课成绩。但贴纸条的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板书,不是一种高明的书写方式。板书的核心作用在于加强学生对课堂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边讲边写,在写的瞬间,学生无意中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因此还是必须用粉笔书写,这是教师基本功的表现。练就一手流畅、工美的粉笔字,灵活使用多种板书形式,方能使板书与课件相得益彰,共促教学在更加优良的媒介中运行。

五、结 论

教学设计是授课实践的预案,规划一堂课究竟如何进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应在遵循史料性、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教学诸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具体而言,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应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论,析出核心目标,使目标导向明晰;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领会课标要求,深研教材,对授课内容高度整合,拓宽历史事件的外延与内涵,升华主题,体现创意;教学过程设计环节,应以问题为引领,无缝串联各个教学板块,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讨论,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互动;板书设计环节,须了解多种板书设计模式,做到粉笔字书写流畅、工整,使板书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强化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再创造,考验着授课者基本的教学技能与教育理念。就本届选手的教学设计而言,目标设计的宽泛、问题设计的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说明师范生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优化教学设计并非是短时期所能解决的问题,除了要丰实历史专业知识外,夯实自身的教学理论基础是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必经途径。由此看来,开设富有成效的教育学以及中学历史教法课程,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历史教学法专业教师,应是高等历史师范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猜你喜欢
板书历史目标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突破传统板书之下的“综合板书”的界定
新历史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