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丹铭和他主编的《铎报》

2020-01-18 10:16陈汉初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温氏汕头总会

陈汉初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 广州 510030)

1924 年6 月汕头孔教总会成立,11 月27 日该会会刊《铎报》在汕头创办。该报的办报宗旨是坚持遵道益世,经世致用,极力尊崇宣传孔子思想,以“唤醒人心起见”。它虽然是地方性报刊,但却把视野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论点新颖,言辞犀利,颇有理论修养,值得研究。

一、现能遇目的《铎报》及其有关概貌

《铎报》的社长初称总主任。1928年10月10日续刊后,《铎报》总主任改称社长。编辑主任温丹铭。编辑处:汕头升平路孔教总会宣传部。发行所:汕头孔教总会办事处。

(一)《铎报》的命名和能遇目的该报有关情况

《铎报》的命名,是有典可查的。该报《例言》称:“本报为宣传孔教,唤醒人心起见,故取仪封人所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之义,命名铎报,非敢自谓代圣立言,亦聊尽发聋振聩之责云尔。”[1]1铎,是古代宣布政令用的大铃。木铎,就是古代官员判案宣布判词时用的,有至高无上之意。所以《铎报》之名,由此可知其神圣之意矣。

《铎报》的封面设计,也十分独特。第一、二、三期的封面,“铎报”两字用篆体字,竖,居中,上有“孔圣万岁”四字,封面全部透红;第四期起,封面改版。封面“铎报”两字还用篆体字,横,居上,下为“周乳铎”图。图注:“周乳铎,高五寸九分,柄长三寸,上径长三寸八分,横三寸,下径长五寸,横三寸八分,重九十九两,柄空有旌。”此后封面又再改版。现遇目的第廿六、廿七期封面,“铎报”两字仍篆体并移居“周乳铎”上。有关“周乳铎”尺寸的字样删去,封面显得整洁、简约。

《铎报》名曰报纸,实为刊物。创刊初期开度为“20×12 公分”,续刊出版后,改开度为“21.5×16.5 公分”。每期五六十页不等。中华邮政特许挂号认为新闻纸类。据该报《例言》称:“本报十四期以前,每月朔日出版。自十五期续刊,在八月廿七日大成节日出版。嗣后按同月于廿七日刊行,以为纪念”。[1]1笔者现能遇目的该报有七期。该报1926 年2 月13 日(农历正月初一)出版第十四期后停刊。1928 年10 月10 日(农历八月廿七日)大成节,出版续刊第十五期。此后,改为农历每月廿七日出版。

《铎报》在海内外设有代理处,主要有:汕头、潮安、潮阳、揭阳、澄海、香港、广州、上海、四川、新加坡、吉隆坡、暹罗等。《铎报》出版发行,属“非营利性质”,“为推广及持久起见,除分赠及交换品外,其余取阅者,每册收回纸印费一角”。如需邮寄,全年国内大洋六分,国外大洋十二分。

(二)《铎报》的历任社长和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汕头孔教总会是潮汕各地孔教会的总会,其历任会长,均为当地名宿,并担任《铎报》社长。首任总主任(后改称社长)王延康(1855-1926),字川济,又字少筠,初号福曹、穉筠,后号季约,又号约叟,晚号约公。海阳县大和都英塘乡(现属潮州市枫溪区)人。王延康多才多艺,著作颇丰,著有《正气歌七十自述》、《约园诗集》(六卷)、《约园文集》(四卷)、《幽梦三影》(一卷)等;书法有《黄庭坚兰亭集序》《朱子四时读书乐》和小楷、草书等;画有《仿赵文敏九歌图》《摹罗两峰鬼趣图》《临戴熙山水十二开》《王约公山水画册》《青绿人物画册四屏》等。王延康精于篆刻、微书,有《约园印存》二卷传世。

王延康逝世后,孔教总会会长由副会长杨敬师(1876-1956)继任。杨敬师原籍安徽,因饥荒随父逃至福建,后落籍潮州,取名雪立。汕头孔教总会国粹专门学校于1925 年成立后,雪立任该校教务主任。后国粹专门学校改称时中,杨雪立任校长。1928 年9 月,杨雪立为专于教育,汕头孔教总会会长由副会长林仔肩担任。林仔肩(1866-1935),澄海县南砂乡人,性聪颖。仔肩面对国势日衰,坚持“仁以恤穷,智以振靡”,倡办汕头同济善堂,又与杨守愚等倡办岭东同文学校。有延康、敬师、仔肩先生这样德高望重、多才多艺的总主任(社长)主政《铎报》,真可谓振臂一呼,一呼百应也!《铎报》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商家捐款、个人捐款和南洋华侨招募。1926 年6 月19 日《厦大周刊》(第115 期)载捐款情况:6 月8 日,汕头孔教总会干事主任杨雪立“自南洋募捐回里”,顺途到厦大参观。《铎报》创刊时,汕头各界对该报捐款十分踊跃。这里记载的捐款名单,也是一份早期汕头埠重要商号和重要商界人物资料。神奇的是,遇目现存《铎报》均很少刊登广告。看来该报靠的是捐款支持而非广告收入。

(三)《铎报》的栏目设置

该报第十四期以前,设《通论》《专著》《演讲》《选言》《文艺》《附录》《纪事》《会务》《来函》等栏目。第十六期后的栏目有所调整。主要栏目有:《言论》《专著》《演讲》《尊孔》《训俗》《教育》《时事要闻》《嘉言》《懿行》《附录》等。

《通论》《专著》《演讲》是该报的主体。正如该报《例言》所称,来稿一经采用,以上三项有“润金酬劳”,其余是不发稿费的。《通论》主要是该报的记者所撰写。《演讲》,主要刊登汕头孔教总会演讲员或外请演讲人员的讲稿摘要。尤为珍贵的是,《铎报》还刊登了不少历史照片和该会绘制的画作,所留下的画作均为难得的历史镜头。

二、主持《铎报》笔政的温丹铭和他的理论勇气

温丹铭先生是《铎报》的主编,他国学根底深厚,置自身于全国学术前沿。有这样一位大儒任《铎报》的主笔,是该报之福也。

(一)《铎报》主编温丹铭

温丹铭(1869-1954),原名焕乔,字丹铭,后以廷敬名世。祖籍潮州府大埔县,生于福建省平和县,后长居于潮州府城。汕头开埠后,温丹铭举家迁于此,并以之为终老之地。但他不少文章,仍以“大埔温丹铭”署,可见他对故乡的情感和眷念。温丹铭早慧,5 岁能诵《千字文》,6岁入塾,家授《左传》等书,9岁时能读《五经》,童稚之年已能制诗作对,并搭上清末科举末班车,中廩贡生。

温丹铭先生曾先后任教于韩山师范学堂、岭东同文学堂、广西优级师范学堂、惠潮嘉师范学校、金山中学、迴澜中学等,后被聘为惠潮梅师范学校校长、省立广东大学教授。居汕头不久,转办报业和编修地方志,进行学术研究。曾任汕头《公言日报》《岭东日报》主笔,并被聘《大埔县志》总纂、省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兼主任、中山大学硕士委员会委员等。有《经史金文证补》《温丹铭先生诗文集》传世,辑有《潮州诗萃》。国际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对温丹铭之志业,推崇备至。饶公在2001 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出版、温丹铭所辑《潮州诗萃·序》中称温丹铭为“太夫子”。太夫子即太老师也。“此缘于其尊人饶锷老先生曾就读于岭东同文学堂,亲受温公教泽。”[2]

正因为如此,《铎报》总主任(社长)力请温丹铭先生任该报编辑主任。该报发表的温氏文章很有价值。如《论孔教最宜行于今日之中国》《题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后》《论孔教救世之精神》《论孔门义利之辨》《论孔教之知行并重》《非非尊孔篇》《欲反帝国主义必求诸孔教》《明副都御史辜公传》《清陕西按察使杨缵绪传》。温氏还有为人作序、撰人物传记和文艺方面的诗文:《袖海楼诗文钞序》《粤事二首》《改葬宋芷湾先生墓募疏》《广州杂诗》《清詹事少詹何公传》《和王约园先生七十自述即以寿之》《乙酉秋日重游西湖山》《柯母郑太夫人六十寿序》《倦游六首》《和无题》《减字木兰花三首》《杂兴·戊午》《甲子感事和郭餐雪君》等。

(二)温丹铭的理论勇气

温氏在《铎报》发表的文章,文笔犀利,针砭时弊,训陋俗,正视听,传国粹,学术价值甚高,成为《铎报》的品牌和利器。

汕头孔教总会成立后,遭“后生小子之饮狂泉、中酖毒者肆口交攻”,有的则在报上发表对孔学的不正确言论。温氏在《铎报》撰文对“孔子主行作也”等言论进行批驳,旗帜鲜明,拨乱反正,鼓吹孔学。如吴宓在《学衡》第廿二期称:“孔子主行作也”。温丹铭在《铎报》第三期发表《论孔教之知行并重》一文,针锋相对地说:“吾不知吴氏所云孔子专主行,果何所见而然也?以吾考之,则孔子实知行并重,知在行之先,行即继知之后。知行既各有其功,而即知即行,知行又不分为两橛也。”温接着说:“先言孔子重知之说。孔子之求知,在学思并重。其言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曰:吾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即学,敏求即思也。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其浑言学者,学即兼思也。其戒不知而作者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其戒强不知而为知者,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学以求知者,则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循循诱人亦以此。盖知在行之先,苟所知不真,则所行者皆谬。故孔子教人,必主于先知后行。”温氏最后说:“其云尊德性而道学问,为后世朱陆二家之分,实则陆氏固偏于尊德性,而朱子则道问学未曾不兼尊德性,此程朱与陆王纯驳之分。是宋之程朱犹知行并重而谓孔子之专主行乎。孟子传孔子之学者也曰:知言养气。曰:尽心知性。诚得孔子之旨矣!吴氏岂误认后世陆子之学为孔子之学,犹梁潄溟之误认王泰州直觉之仁为孔子之仁,遂有此论乎!夫亦未免言之不慎矣!”[3]7温氏一席话,把孔子知行并重讲得明明白白。

温丹铭是一位有学术底气的学者,他在国学问题上,敢于与全国第一流学者进行正面学术争鸣。针对《汕头时报》发表了“孔教不存在”的言论,温丹铭先生先后撰写多篇文章予以驳斥。温氏称:“孔子就其修已立说而言之曰孔学,就其诲人垂世而言之曰孔教。”“而吾之必云孔教者,则以吾报固为宣扬孔教而作。”“而世乃不认孔教二字之名词(如近日汕头时报发表之杨雨辰等),盖自梁启超本其浅狭之眼光,袭欧人之说,以必含迷信性质者,乃为宗教,于是出孔子于宗教家之外。”[3]3

针对梁氏之说,温氏引经据典,在《论孔教之知行并重》一文中还说:“宗教者,即人所宗仰之教化之称。自太史公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之语;索隐谓孔子为万世教化之王(实则史公之先,《淮南子》已云:孔子专行教道已成素王)。而孔教之名早定,二千余年相沿以儒教代表孔教,有儒释道三教之称。何居梁氏乃以孔教不含迷信之故,遂摈之于宗教之外哉。习非成是,遂有中国汉以前无宗教之说。猖狂者流袭欧西颓废派之唯美主义,欲以美术代表宗教,举一切道德而悉废之,其弊可胜言哉!此吾所以不嫌辞赘,而先就孔教二字为繁重之解释也。”[3]4温氏以大量的史实,驳斥梁启超有关必含迷信性质者,乃为宗教之说,并出孔子于宗教家之外的推论。

1920 年,梁启超出版《清代学术概论》一书,6 万多字,对清代200 多年的学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勾勒,涉及清代几乎所有学者和著作。在当时“备受欢迎”;时至今日也有评论称:“即在今天,此书仍被认作是了解清代学术文化的入门必读书”。但温氏对此书的不少观点并不认同。他在《铎报》第一期发表了《题梁起(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后》一文。文中题诗六首,并加注释,对梁启超的文章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如:

模糊功罪竟难论,扶破樊篱拨本根。

今日滔滔成祸水,九原贤署共呼冤。

诗后,温氏解释说:“自言鼓吹革命,然观于十年来之中国,其功罪竟难遽定。至解放思想,其极至于废孔,则吾不忍言矣。”[4]

温氏显然与梁氏的学术观点殊异,特别是强调解放思想废孔,更是使他“不忍言矣”。

另外,温氏还在《非非尊孔篇》一文中,罗列章太炎对孔子之不尊。温公说:“章氏太炎以训诂之学,笃治周秦诸子,本其偏颇乖谬之性,复中于横肆深刻之毒,其初所作儒术真论,虽仅明一端,然犹知孔教之特迈群圣,及后世为诸子说略,则遂舞文逞臆,诋孔子为热中、为趋时、为诈伪、为国愿、为忌刻,呓词梦语,不可听闻,其病狂丧心,自庄之盗跖、墨之非儒外,未之见也。”[5]温氏在文章中,还一一就以上言论,用事实予以批驳。

《铎报》的理论勇气,与开埠后的汕头“成了一个思想活跃、舆论多元的社会”并有大批学者聚集密切相关。正如郭伟川先生所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岭东学人著文参予国学论坛,与当时全国第一流学者争鸣者,自温公始。”[2]温丹铭的学术品位,是以其深厚学识作为支撑的。

正因为如此,温氏在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界是有一定地位的。侯乙符在《读孔教通论寄温丹铭先生》一文中称:“伟哉温先生,名论何渊懿。根柢深而固,评论精以挚。恍如策天人,江都明道谊。针砭药众病,医和辟鬼魅。思想变学术,近说指疵累。通今而博古,便便五经笱。笔者妙包扫,俗子谨退避。平生耽文学,游夏羡沫泗。我道有千城,斯文未尽坠。更当广游扬,储作瑚琏器。”[6]侯乙符先生系近代著名文学家“同光派”诗人陈衍学生,与石铭吾、刘仲英一起,同被陈衍称为“岭东三杰”。侯乙符的评价,说明是时温丹铭在粤东知识界的地位。

三、《铎报》的办报宗旨和温氏的治刊原则

《铎报》的例言提出,《言论》《专著》《演讲》三门,“必专阐教义,其余各门,则采择较宽,惟也不载离经畔(叛)道之言,与佻薄浮华之作”。其办报宗旨是:“言论必折衷孔教,虽见仁见智,见浅见深,容或异词之处,要必以孔教为归,苟不背于道,有益于世者,绝不拘守成见,悉予甄录。”[1]1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股尊孔读经、复辟帝制的思潮,一批前清遗老、封建文人组织了孔教会等复古团体。1912 年11 月,陈焕章等秉承其师康有为之意,在上海联络一些硕学通儒发起组织孔教会,其目的是“昌明孔教”,救济社会。汕头孔教总会与上述团体的思想体系有共同之处,不同的是其复辟帝制之旨显然已渐淡薄,提倡尊孔读经益于今世、经世致用之意已渐浓厚。

(一)坚持以孔学为归,贯穿尊孔主线,突出祭孔重点,在全国高高举起孔学大旗

《铎报》设有《尊孔》《训俗》等品牌栏目,主要内容是刊登古代尊孔案、现代尊孔案,有古有今,互相映衬,颇具特色。如第廿七期刊登了《香港筹建孔圣学界会议情形》,第廿六期刊登《安徽蒙城县孔教支会来函及代电》等。《训俗》一节,则是对是时亟待改良之处提出建议。如《丧礼亟应改良之我见》《内政部取缔奇装异服》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报先后多次连载“古代尊孔案”,刊载历朝历代尊孔大事。如皇室尊孔祭孔、历代皇帝封赠孔圣及其得意门生的封号、各地建孔庙、祭孔等。从其资料摘录来源看,采编者是有较深的传统典籍修养的。

除此,《铎报》还着力报道喧染汕头祭孔消息,《铎报》创刊号《庆祝圣诞纪略》一文,便赫然其中。1924 年9 月25 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汕头庆“圣诞”的热烈程度,堪称誉海内外。

汕头孔教总会事前函请汕头市各学校于1924年8月27日徒步抵汕头升平路孔教总会“行谒圣礼”;函请总商会传知各行店休业志庆。8 月27日,全市银庄均停贸易,商店虽未全停,但“旗彩飘扬,触目皆是”,“洋税关、司法衙门均放假一天”。汕头孔教总会会员齐集,陈友云市长代表柯阴予出席。东海小学校、普宁旅汕学校、立英女学校、南康小学校、同德女学校、同济第一学校、第二小学、坤纲女师范学校、怀德小学校、启发小学校、惠智小学校、中华工会国民学校、培才小学校凡千余人均到孔教总会谒圣行礼,奏乐唱歌。27 日下午后,即延请名宿演讲。下午,由廖伯杨、温丹铭、叶静卿先生讲演。入夜,再请黄铭初、谢少宾、卢亦泽演讲。阐扬孔道要旨,听者人山人海。孔教总会礼堂,“自昼至夜,往来曕拜圣像者,座常为满云”。[7]

这次纪念圣诞显然成汕头市民的一个重大节假日,其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当时的汕头是一个开埠港口城市,公开出版的报纸有十几家,大篇幅的祭孔报道,影响了国内外。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颁布169号训令,宣布废止春秋祭孔旧典。消息传开引起了汕头孔教总会强烈反对。1928年9月28日,汕头孔教总会会长杨雪立、副会长林樑任(仔肩)连署呈文,呈请国民政府请于孔诞日优隆典礼。

南京国民政府收到呈文后,即列入办文程序,于1928 年国府第九次会议议决“以孔子诞日定为纪念日”,并以国府公函形式(第五○九四号)正式复函汕头孔教总会杨会长。①参见“国史馆”《孔子祀典案》卷宗1928年12月17日,馆藏于台湾。至此,震动全国的废除、恢复祭孔之争落下帷幕。

1929年,因“政府以厉行新历之故,乃移孔诞纪念于新历八月二十七”。是日,汕头举行恢复祭孔后第一个庆圣诞日,隆重举行己巳孔诞。《铎报》发表了《己巳孔诞纪念宣言》,文章欣喜地说:“自客岁政府令废祀孔以来,经海内外明达人士之力争,乃渐转而有保护孔庙之令,又转而复有孔诞纪念日之令。”[8]汕头孔教总会恢复祭礼呈文和国民政府给汕头孔教总会的复函,一时在全国成一大新闻,汕头孔教总会在外界名声大振。

(二)坚持“唤起民心”,“化民为俗”,传承传统家风

该报还设《嘉言》《懿行》《选言》等栏目,摘录古代先贤的嘉言、懿行,以敦践行。现能遇目的有关家教家风、树德育人的文章,在《铎报》中也占有相当份量。如《文天祥懿行》《程灏之懿行》《侯乙符先生训子书》《孝友为家庭之本》等等,用先贤懿行敦睦后人。陈培玉《孝友为家庭之本》一文说,孔子曰:孝弟之至,通于神明。“人生于世,莫不有父母,莫不有兄弟,父母当孝,兄弟当友,礼也。”陈培玉在文章中还讲述后汉汝南人薛包孝弟的故事。薛包的母亲早卒,其父再娶,薛包被继母所苦。但薛包仍以孝敬回其“亲心”。后来他的继母生下一个弟弟。薛包和他弟分家后,其弟“家破”。薛包“又以财与之,使之无缺。”[9]为后人树立了孝弟典范。特别是《侯乙符先生训子书》一文更值得细细品味。侯沂在给其父侯乙符的信中谈及孔子学说、西方文化和诗的创作等问题。侯氏在回信中,针对其儿子的几个模糊认识和学习写诗等问题,说古道今,言己论贤,谆谆善诱。[10]59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迷信西方文化之风,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侯氏在信中指出:“今人迷信西方文化,多疑古代无此良好政治,甚且指为孔子讬古改制之言。”[10]60

(三)坚持以宣传孔学与时势之需密切结合,益于今世,经世致用

温丹铭主编的《铎报》设立了《通论》《专著》《论说》《演讲》等栏目,刊登与社会民生和当时国内外形势息息相关且针砭时弊的文章,使人们认清孔学是时学、显学,并非腐儒之学。如《论孔教最宜行于今日之中国》《论孔教无可忘之理》《孔子是时中之圣人》《孔教与新潮流》《论孔教救世之精神》《孔教与新教育》《论孔教与知行并重》《论富强与孔教之关系》《论孔门义利之辨》《孔子学说与现在中国》《孔教与今日之时势》《欲反帝国主义必求诸孔教》等等。其中,大多较有质量的长文,均为温氏亲撰。如温氏《欲反帝国主义必求诸孔教》一文,对当今如何应付国际上的霸凌与强权,最有借鉴意义。温丹铭在《欲反帝国主义必求诸孔教》一文开章明义便谈到,是时有人言反帝国主义,却自蹈于帝国主义,反陷于帝国主义,“使国家人民之如水深火益热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温氏找到了“求诸于孔教之良方”。文章首先从西方学者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入手,层层深入,剖析帝国主义只为一己之私的本质,并运用孔孟的有关观点,阐明孔教“本非反帝国主义而设,然其精神适与帝国主义相反,而足以服之。”[11]孔孟之道是“反帝国主义的”,孔教是病治帝国主义弊端之良方。

由此观之,要打赢帝国主义之霸凌,必须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旗,占领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高地,为国家策安全,为人民求幸福,勇敢地与帝国主义的一己之私对抗。

猜你喜欢
温氏汕头总会
2019汕头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博览会圆满闭幕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温氏股份拟8.1 亿元收购河南新大牧业61.86%股权
走进温氏,学习与5.54万户农民打交道的奥义
陈埭镇同乡总会
画与话
温氏:养鸡养出创业板第一股
温氏:养鸡养出创业板第一股